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697|回复: 5

五味来源及补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5 1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论》: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味为酸,在体为筋,酸伤筋,辛胜酸。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味为苦,在体为脉,苦伤气,咸胜苦。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味为甘,在体为肉,甘伤肉,酸胜甘。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味为辛,在体为皮毛,辛伤皮毛,苦胜辛。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味为咸,在体为骨,咸伤骨,甘胜咸。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论》: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多食咸,脉变色,水胜火。
多食苦,皮槁毛拔,火胜金。
多食辛,筋急爪枯,金胜木。
多食酸,唇揭,木胜土。
多食甘,骨痛发落,土胜水。

上文:酸伤筋,下文:多食辛,筋急爪枯;是辛伤木还是酸伤木?辛泻木还是酸泻木
上文:甘伤肉,下文:多食酸,唇揭;是甘伤土还是酸伤土?甘泻土还是酸泻土
上文:辛伤皮毛,下文:多食苦,皮槁毛拔;是辛伤肺还是苦伤肺?辛泻金还是苦泻金
......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
木:酸泻辛补;
火:甘泻咸补;
土:苦泻甘补;
肺:辛泻酸补;
水:咸泻苦补;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还有: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又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脏生成论》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
以上说法貌似有不一致
------------------------------------------------------------------
黄师《四圣心源》: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
曲直作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润下作咸。
润下者,水气之不浮也;炎上者,火气之不沉也;直则木升,曲者,木气之不升也;从则金降,革者,金气之不降也,甘者,稼穑之正位,平则不见,不平则见,甘味之见者,土气之不运也。五气湮郁,而后无味以生。土气不运,则四维莫转,此五味郁生之原。

正常的一气周流应该是:土运转枢轴、木金顺性(木生发、金敛降)、水火立极(水要升、火要降),那这样来看,五味都是未能按预期运行才出现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正常的应该是淡无味?
    那出现五行偏颇,应该如何对应补泻?
    补泻究竟是何意义,目的是什么?
    1)是否补泻要分阴阳,补阴泻阴补阳泻阳?但为何各处均未提到阴阳分别该如何补泻,均是只提到一个?
    2)黄师《素问悬解卷二》《脏气法时论》解里提到:辛散则为补,酸收则为泻,是否并非仅仅针对木?加速一气周流外扩的为补,减速一气周流、内敛的为泻?
    3)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又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脏生成论》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这五味正是五脏本味,对应为补?是否过则为灾,当太过的时候需要克制的时候要用相应五行生克之味来泻?
---------------------------------------------------------------------------------
     在中药现在利益化考量太多,来源炮制加工都有问题的背景下,是否不与药为医,普通病五味调和食补慢调更好一点?
    可是经典医书对五味来源及对应脏腑补泻之道的描述貌似有矛盾之处,是否还未找到圆融一致的解释,恳请高人解惑,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来源也多,说法各异,恳请高人解惑
发表于 2012/3/25 19: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立善良 的帖子

资料汇集得很好。我也有与你类似的考虑,下图我的理解和整理。
共同讨论

我的健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9: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也许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非要硬凑个非常对称完美的理论也不合适,还是以实践检验为判断标准吧。
发表于 2012/3/27 09: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有说到,五脏苦欲补泻是对五脏的性德而言,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有喜欢和不喜欢,不能用阴阳解释,母盛则泻其子,这个才是从阴阳论述。
发表于 2012/3/27 11: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盛则泻其子,这个才是从阴阳论述赞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