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中立善良

新人求教:甘补土还是泻土,酸补土吗?恳请高人解惑,谢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2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下面这段是从网上看到的,参考下:
————————————————————————
酸补肝之体,补肺之用。辛补肺之体,补肝之用。
肝体为阴,用为阳。
肝体不足,则升发太过,太过则化火刑金。急食酸以补肝之体,助肺之用以克之。
余类推。
发表于 2012/4/12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高人解惑
发表于 2012/4/12 2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月儿弯弯照苍窘 的帖子

我很同意你的说法
发表于 2012/4/13 05: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泽灵 于 2012/4/13 05:45 编辑

==> "4)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还有: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

木:甘泻
火:酸泻
土:苦泻
金:苦泻
水:辛泻"

你的結論跟前面<臟气法時論>意思不同。"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不等於你說的"木:甘瀉"。酸味斂肝陽﹐辛味散肝陽﹐甘則緩肝陽﹐非散非斂﹐非瀉非補﹐但能去肝所苦﹐是否能看作"平補平瀉"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話題。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不等於你說的"火:酸瀉"﹐心緩則無力﹐酸則增其收縮力﹐與前例類似﹐ 其餘三臟亦類此吧?

這個問題問得好﹐可思考的東西不少。

发表于 2012/4/13 09: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麦可 于 2012/4/13 09:13 编辑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之意。肝气太旺,则疏散太过伤脾阴。  肝急这属于肝阳太旺,肝阴不足,治症当然可以食算以收敛肝气,但是得先固脾土,就食酸可以把肝火降下去,但是没降下去之前还是会伤到脾胃。

发表于 2012/4/13 1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4/13 18: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没弄明白就行医的大有人在啊
发表于 2012/4/14 06: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泽灵 发表于 2012/4/8 11:12
五行生克的確是以氣的方式進行的,但不是說其生克效應不能作用到物質上。實際上,物質的改變也是靠五行氣 ...

同!不仅是中医其实感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是研究阴阳平衡之道的。过与不及都是病。治法都是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效往不可过正。损有余就是补不足,补不足就是损有余。
至于阴阳也不可呆板的,如肝与胆是胆为阳肝为阴,而肝与肝经是肝经为阳肝为阴,而肝经与肝络则肝络为阳,肝经为阴。
至于五味补泻,如肝辛补酸泻,其实何味不可补何味不可泻呢?
以前我读到这些时也觉的很矛盾。我是受排八字的命理书中的十神用神忌神的理论的影响而受到启发的。
个人理解也不知对否。
发表于 2012/4/14 06: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泽灵 发表于 2012/4/8 11:12
五行生克的確是以氣的方式進行的,但不是說其生克效應不能作用到物質上。實際上,物質的改變也是靠五行氣 ...

同!不仅是中医其实感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是研究阴阳平衡之道的。过与不及都是病。治法都是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效往不可过正。损有余就是补不足,补不足就是损有余。
至于阴阳也不可呆板的,如肝与胆是胆为阳肝为阴,而肝与肝经是肝经为阳肝为阴,而肝经与肝络则肝络为阳,肝经为阴。
至于五味补泻,如肝辛补酸泻,其实何味不可补何味不可泻呢?
以前我读到这些时也觉的很矛盾。我是受排八字的命理书中的十神用神忌神的理论的影响而受到启发的。
个人理解也不知对否。
发表于 2012/4/14 1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志远 发表于 2012/4/14 06:41
同!不仅是中医其实感觉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是研究阴阳平衡之道的。过与不及都是病。治法都是损有余而益 ...

正式學中醫以前很久,我因聽說酸味入肝,所以總以為酸是補肝的(因為我天生肝比較弱),醫生們也一天到晚說不能吃辣的。我也知道,蓋他們意思是說辣屬金,克肝木。正式學中醫以後,我的第一大疑問是,酸收斂,若屬木,為何與木的生發之性相反? 為何內經說肝喜散,辛補酸泄,酸如何補肝? 可見過去搞顛倒了。辛味性主升散,為何判屬收斂的金性? 這些問題深入內經後才得到答案。<輔行賦>乾脆把酸味判屬金性,辛味判屬木性,很有道理,這是從五行氣化的角度去判五味屬性,應該很合乎臨床實踐。也跟內經五臟所欲和所苦的說理一致。

但是我聽過幾個教授的內經講解,在講解內經中五臟所欲和所苦的時候,都跳過去不講,有的不說理由,有的說是大綱沒有要求。我猜想可能中醫界在這些基礎理論、概念、名詞、定義方面,意見尚未統一。所以教授們儘量避免爭端而不講,但是學生們也就把治病最重要的理論給落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