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流秀及其新中医
妙慈
张师流秀是著名巴蜀郎中,如今又有新著出版,名曰《中医反思与研究》,真是可喜可贺!
2005年末,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品读了张师的一本内部著作《中医,魂兮归来》,那是张师公开出版物《山野笔记——中医之路》的前身。那部著作,记录了他十多年来坎坷艰辛的人生经历,凝聚了他2004年以前从医的心力与才智。当时读之,不禁手不释卷,泪湿枕巾。深感他是中医在国内面临消亡、民间医人受到严重压制下拼命为中医疾呼呐喊的一位觉者、智者。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觉意识中,他居然能以唐•吉诃德似的执着,毅然肩负起历史使命,明确提出“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的奋斗目标。他认为:“传统中医的内涵是科学的,但其表现形式繁复,不统一规范唯一,所以中医被一些知障太重者认为是伪科学;传统中医的道术是朴实的,但其表达方式玄奥,而术与道往往脱节,所以看起来中医是一般人感觉很难问津的;传统中医的诊疗核心是明确的,但其很多语词太不确定,太多随意,所以最易假冒伪劣出现善于忽悠的骗子;传统中医原本是快刀斩乱麻的,而今却沦落到只能调理一些不死不活的慢性病,所以中医界只能跟现代西医去比一个苍白的价廉或干脆西医化。”
于是,他对现行传统中医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与研究,其成果名之曰“新中医”。 新中医是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看待中医、诠释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决定于生命元素即生命物质、生命能量与生命动力的正常与否,而中医之治病主要就是着眼于对生命元素的宏观调控,所以中医经典要求从事中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个体人总是生存生活于天文、地理、人事环境中,其生命元素无不受天文、地理、人事环境的影响。天文环境主要通过季候气象首先并主要影响人的起居作劳,地理环境主要通过水土物产首先并主要影响人的饮食结构,人事环境主要通过人生际遇首先并主要影响人的情绪心态,而起居作劳、饮食结构和情绪心态对人体生命元素的影响是直接的。人体要健康,就必须分别与季候气象、水土物产、人生际遇达成一定的协调关系。这种协调关系,张师把它称为是人与天文、地理、人事环境的相通,即人天通、人地通和人人通,简称天通、地通、人通三通。人体为达三通,对天地人环境有意无意就会采取顺应、适应、改造或回避的措施。新中医就是研究人如何顺应、适应、改造或回避特定的天地人环境,求得一定程度的天时、地利、人和,从而祛除疾病、回复健康。
新中医是对传统中医的科学化,更是对传统中医的现代话,而且不仅有形而上之道的完美呈现,同时还有形而下之术的具体操作,最适合普及。为此2006年夏,张师个人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首届新中医师承研究班,首批弟子七人分别来自台湾、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等地,我是其中之一。同年冬,又举办了研究班全国性第二期。每一期的讲课都是那么精彩,总是把中医医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讲解到妙趣横生、出神入化的程度,无论是否曾经学过中医或西医的学员,都得以顿然开悟,欣然明白。学习过后,我们无任何医学基础的人几乎都能为家人或自己调理身体,甚至给人看病处方,而原本就是医师者,则临床治病一下就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一个层次。
让张师特别开心的是,跟师一个月之后,有体制外弟子业余从医,凭借所学举一反三,居然接二连三地治愈了大医院束手无策的大病,而且还有体制内从事西医工作的弟子,从此凡遇家人患病,就纯然以自然之药和自然之方式来调治,再不借助自己所从事的西医西药。事实上,弟子们都没有让张师失望,张师的一个弟子还准备大投资,帮助他协助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贾谦老师创办“中国中医传承学院”。我相信,张师播下的新中医种子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新中医会有深入民心的那一天,新中医一定会为无数众生解除疾苦,使他们不再因无求医智慧而为不当的医疗方式所害。
我曾随张师出诊陕西西安、青海西宁、江西南昌、广东普宁、浙江杭州等地,并一同去韩国首尔学习考察。一路走来的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张师是如何一见知病、出手即效地救人。无论是去外地出诊还是在家乡医馆为人看病,我感觉他跟病家的交流,总是少有几许一板正经、严肃恐怖,而是充满了诙谐有趣,一问一答都进行在笑谈之中。一席轻松愉快的交谈,常常让病家的病无形中就好了一大半。他常说,一个好的医师,同时也应该是病家的心理医生,医家轻松幽默而又不乏智慧的言语自然能让病家开心不已,病哪有不容易好的道理?佛家说“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患者都是心身合一的人,不是无情感思想的机器,所以治病还得先从心治。
继《中医,魂兮归来》之后,张师的新著《中医反思与研究》又将出版了。这是他对中医更深层次思考研究的结果,是他敏锐智慧的火花闪现。张师早年为中医受过不少委屈,甚至曾流过血和泪。最近几年世风日下,他又为新中医的推广经历了几多坎坷与磨难。在最最艰难的时候,张师总是用他写的一句诗来宽慰和激励自己:“开创维艰有定数,坦然微笑待功成。”作为目光坚定、胸怀大志、思想超前、心存天下疾苦苍生的一位高人,他的事业本不在家乡,但是由于家乡广大病家的恳求和卫生部门现今的竭力支持,趁他回家疗养之机,我们一起开起了重庆渝东南问病医馆,为家乡的大病绝症患者解决了部分求医难、求明医更难的问题。由于所治都是被西医判处死刑、死缓的难症绝病,而且多是出手即效,张师因而被病家称为“救神”。值得一提的是,有感于中医临床诊疗措施的单一和不规范,目前,他正指导我们药械结合、道术合一、术道一以贯之,形成最适合复制的中医临床诊疗模式。他说,希望有机会能把这个模式完完整整地复制到北京或新加坡去。
国务院(2009)22号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张师为中医疾呼呐喊招魂的艰难岁月已经过去,《中医反思与研究》的出版将迎来中医新的曙光。我们有理由相信,“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不再是唐•吉诃德似的梦想,中医一定会光耀全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