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32|回复: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0 07: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1/10 08:01 编辑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编辑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1/10 17:16 编辑

借助春夏阳旺阳升之势,对阳虚患者温阳药秋冬阴盛阳降之势,对阴虚患者滋阴药。更好的达到扶阳助阴,调和阴阳的目的。冬病夏治就是很好的利用春夏养阳的法则,针对某些慢性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伴有肾阳不足,阴寒内凝等证,因不耐受冬季阳气潜藏,阴寒生盛之时,好发于冬季而称冬病。在夏季阳旺之时,用补阳药,针灸等方法,能改善患者的阳虚内寒,使冬季发病得以制止或减轻。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指阳胜【阴虚】患者,阴胜【阳虚】患者。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该论还说:“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困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闷之病生矣。”所以,春夏不宜多用大热药,秋冬不宜多用大寒药,不然将与人体生理阴阳盛衰变化相悖,会导致不良后果。
《伤寒论》白虎汤方后注云:北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金匮要》千金麻黄醇酒汤“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李东垣亦认为“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
总结:
【阴证阳虚患者    春夏阳旺用补阳药      秋冬不宜多用大寒药】
【阳证阴虚患者    春夏不宜多用大热药    秋冬阴盛用补阴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6: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首先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是主动利用季节变化特点,对某些病变择季施治与预防。该原则主要内涵有二:一方面重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在春夏注意养护人体阳气,在秋冬养护人体阴气;一方面要求医家借助自然界春夏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对阳虚者用助阳药;秋冬阴盛阴降(收),人体阴气有顺之欲盛欲降(收)之势,则对阴虚者用滋阴药,以求更好地达到扶阳助阴的目的。
  春夏养阳:该法则经临床应用证实有较高的价值,尤其对阳虚不足、阴寒内凝等证,效果理想。诸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结肠炎、类风湿及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
  秋冬养阴:秋季气候肃杀,天高物燥。若人体津液耗散太过,或素有阴津亏乏之患,则易感燥而生“燥病”。若燥邪伤及肺阴,则可出现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亦可引发燥伤胃肠、燥伤肝肾等内燥证。因而,所谓燥证,多为阴虚所伤,不离于阴。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日:“燥者濡之”,治燥总不离乎滋润一法,而滋润实质是养阴。养阴药诸如生地、沙参、麦冬、天冬、石斛、桑椹子、早莲草、太子参等均具有滋润作用。故凉燥者,治当辛润;温燥者,治以甘寒滋润;内燥者,辨其脏腑精血之燥而濡养之等,均需选用养阴药以滋阴润燥。秋季易患燥证.常用清燥救肺汤、桑杏汤、麦门冬汤、增液汤等,此即秋冬养阴法则体现之一。
  至于冬季养阴法则.似乎难解。冬季严寒,寒则伤阳,何以养阴?然从生理角度论,秋冬是阳气内藏、阴气滋生之时,防治疾病,不仅要针对病性、病邪施以相应治法,也需注意不扰乱而顺从人体生理活动之势,扶正祛邪。冬季养阴既可寓从阴中补阳,温阳方药中增入滋阴药,以治疗寒邪伤阳之意,还可为春夏阳气生旺之时储备物质基础,使人体在春夏之际生长顺利。倘若只知冬寒伤阳而“勿扰乎阳”,则有忽阴盛而有阳生之理。秋冬一味专投温燥之辈,则有“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之弊。至春亦将因阴气不足、阳气更动而有血出、低热、气虚等见症。鉴此,先生认为,秋冬之时应注意服用一些滋阴膏剂,以符“秋冬养阴”之旨。
  三、冬病夏治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法”
  指在夏季择时施治。冬病夏治法即冬天好发病,其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之观点,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是受自然界春夏阳热影响而产生的。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之下,亦时时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以及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年节律的调控中。故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为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和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年节律变化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易解之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自然界阳气失旺,人体亦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谷值、虚阳失却变化之动力的冬季,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体内凝寒之气在自然界冬季严寒之气隆盛及体内虚阳不足的状态下却之亦难。
  由上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功能。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古代医家虽未正式提出冬病夏治法名称,临床中却已经实施应用。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即已提到夏季采用敷贴法治疗哮喘病,所谓:“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日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先生采用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如采用夏季服用桂附八味丸、补骨脂、紫河车等方药的内治法。同时,根据张璐的方法,参考《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经验,以及人体夏季腠理疏松、气血畅通的特点,先生也常使用辛温药制成各种敷贴膏,在夏季贴于人体定喘相关穴位,以防治痰饮、咳喘。
  应用冬病夏治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老年畏寒症等,先生亦多有积验。如风寒湿痹、寒腿之类夏季打“伏针”;冬季手足皲裂者夏天浸药等;脾胃虚寒患者则在夏季进行温中补阳的培本治疗;老年畏寒症于夏日服用金匮肾气丸等,均能使病情缓解,疾病向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