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支持,谢谢理解。
前些年,时常有人问到我:“你父亲教给你很多秘方吧!”---我报以微言不语。实际上我父亲给我讲的秘方少得可怜,一个就是制酒曲用的。这实也算不得什么秘方,因为他就贴在药架上---常常有人来抄录。另有二个特定的处方,一个是治疥疮,一个是治“羊子”。-----实我父擅长中医内科,外科稍微兼及。刚接触中医知识的前些年,父亲还给我说了些,如最开始的时候直接问:“太阳伤寒,经病如何,腑病如何”---这是试我看书记得了些什么。稍后说过一些诸如:“治水宜理气,气行水行,气降水降”“香燥耗气,不可久服”“泄泻初不可强止,尤其是湿热之泄,早截有穿肠烂肚之祸”“名医多用寻常药,普通的药对症用就是好方,喜欢用怪药的大多是愚弄人”等等-----大致是这样的意思,很多年了,记不大确切了。再后,父亲只给我说“古圣存心悲病痛,前贤苦口畅法程”“奥妙都在前人的书中,你自己多看”“看不明白不要紧,另一本书可以解释这本书,久之自然会明白”况我父在六十岁年以前最喜用“姜制旱半夏”,每年的用量惊人,后来多喜用淮山,白芍,熟地,用量同样惊人-----记得一位送药的对我说过“别人二十年用的药也比不了你父亲一年的用药量 ”。父在世时,人们称其“擅治杂病”,父亲对我讲“只是伤寒温病”“能治伤寒温病,其余也没多少别的病了”。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治病。。。想起来忍泪不住
中医必竟是难学的,想自己最初学的那几年,好难体会书中的意思啊---《伤寒论》读四五遍,实只是机械性地记了些,再看一些医家注解,仍是不知所从,《衷中参西录》读三四遍,处方全抄一遍,仍是没什么收获。并且,体会是一层一层深入的,一本医书,你在第二遍时看懂了些,再读第三遍,又有不同的体会。按这个常规性学习,去学中医,太需要时间太需要努力了。
见“叮当同人”贤友所言,做上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