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360|回复: 4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类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1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2/29 21:16 编辑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厚朴汤(第三十六方)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一条,没有了豆豉。换上了厚朴、枳实。
栀子豉剂,一般都说是:发汗、吐下后。
发汗、吐下,都会阴阳俱伤。但是,发汗在伤津液的同时,伤阳会严重。就像一壶水,你想把它变成气,需要不断地加火。所以,发汗后,如前面的29条,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需要先把阳补回来。单纯的下,往往是伤阴严重,损失津液,当然也必然会伴随亡阳,但是不会像发汗那样严重。当然,承气汤一类的急下存阴,是走向了极端。
此条,伤寒,下后。伤寒,本应该发汗,存于表之水,就进发越,邪热就进排出。而采取下发,会使邪热和津液入里。一直很难理解,栀子豉剂,所讲的虚热是什么意思?虚热大概一是非本体之热,二是往往会与水湿结合起来,就像南方的闷热天气。这个时候,白虎剂一类的办法无济于事,需要用栀子。
栀子豉剂,有豆豉。豆豉的药性在本草并无记载,但是从后世治疗风寒感冒的简易方剂===葱豉汤来看,应该有发散作用,类似麻黄。由此,推断,76条的三个方剂,大概有表征,只是不太严重,用豆豉微微发散。
那么这一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与76条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以及66条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应该认真研究。
心烦,应该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类似,都是虚烦,虚热惹的祸。卧起不安者,既与心烦有关,也与腹满有关。
伤寒,下之,无表证,当然去掉了栀子豉汤的豆豉。腹满,加厚朴。
66条是发汗导致的腹满,而且是胀满,有气,是因为发汗伤阳伤津液,所以用了生姜、半夏、甘草,用以温中、降气、生津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吃了以后,应该排气增多,人也特舒服。

79
条,伤寒,下后,津液丧失严重,而且邪热入里,所以这里的腹满,估计不会有胀气的感觉,就是肚子沉甸甸的不舒服。用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清理邪热。用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去“惊悸气”。用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利五脏。曹颖甫老说:栀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看来79条或许有大便不通之证,也有很多用栀子厚朴汤治疗便秘心烦的医案。倪海厦老师说:枳实长的一圈一圈的,有点像肠子的剖面。当然,我这样把药性简单划分,过于机械,其实药性远非我所认识,正因为如此,后世医家对于药性又有了那么多的想象。特别是夹杂入五运六气、性味归经等等。这对于药性的确是发展。但是,无疑也为中医玄化推波助澜。中医不再是普通人听得懂用得了的仁术,与百姓渐行渐远。
研究栀子厚朴汤,又想起了小承气汤,两个方子,只差一味药,就是栀子易大黄。看来小承气汤偏于实,偏于下。栀子厚朴汤则偏于虚热,偏于上。这里还是想重复一句话:经方的严谨为我们所畏惧。求求现在的中医,别动辄加减了。那只是您看不懂病的借口。话说重了,我更是看不懂,呵呵提个醒而已。学经方,首先应该学习经方的辩证严谨、用药精准。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干姜汤(第三十七方)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和栀子豉汤,又是差了一味药。主药栀子不变,豆豉和干姜相互易位,则所治之证又发生变化。伤寒论就像魔术大师,就是这么几味药,变来变去。而且照着现在人开方子的思路,完全可以开成栀子豉汤加干姜,美其名曰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或者直接开成栀子生姜豉汤。而且一个豆豉,那不是食物嘛,多一点少一点又何妨!但是,古人就是那么较真,多一个不要,同是姜,干姜就是干姜、生姜就是生姜。
丸药,是什么丸药,现在不得而知,据大家的说法,大概是巴豆一类东西。反正是大下以后。与这一条最相近的就是=====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均是身热不去,78条的结果是心中结痛;80条是,微烦。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微烦者====栀子干姜汤。真不知道栀子豉汤,开成栀子干姜汤会有什么结果!!!!
不过从字眼上看,栀子豉汤,烦的厉害,不是一般厉害。栀子干姜汤微烦,稍微有一点,而且胃里的感觉也不一样。这里,应该可以看出豆豉和干姜的区别。前面写到栀子豉汤的时候,我说,豆豉在本草没有记载,联想到后世的葱豉汤,也许和表有关,类似麻黄一类的发散作用,现在看来这个活有点轻率,看来这个豆豉和胃有关。
那么这一条,从文字看,栀子豉汤也会有身热不去的症状,关键是微烦,胃没有大的反应。为什么身热不去呢?伤寒,应该从泄热,那么大下,只是把肠胃的热卸掉了,所以表热仍在,这时候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呢?胃里已经空了,没有物质可以发汗了,急需的是把肠胃的阳补回来,所以用干姜,肠胃的阳恢复了,就可以和表接续。微烦,还是上有虚热,用栀子清理。
所以,栀子干姜汤是里寒外热、下寒上热,当热这个热也是虚热。而不是通常所谓的痞证,寒热交错。这也许可以叫做阴阳不交,也不完全对,因为这里的热也是客热虚热。
所以,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最大的区别在于:胃里的感受如何!!!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老话题,栀子剂是吐剂吗?胡老说不吐,刘志杰说有吐的。看了曹颖甫的说法,我很赞成: 栀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湿下陷。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今人动以栀豉汤为吐剂。夫探吐之剂,当从口出。岂有反能下泻者。其谬一。第一节言汗吐下后之余邪。岂有吐后虚烦而更吐之理。其谬二。况呕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岂有吐剂而反能止呕者。其谬三。盖旧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张隐奄本删之。具见特识。为标出之。就连徐大椿也惊呼:吐之而反呕止,真匪夷所思也。不过这还是需要临床求证。但是我宁愿相信是传抄之误,比如,这一条,栀子干姜汤喝了绝对不会吐!!!
所谓:
治烦名方栀子剂,变来变去太神奇
甘草生姜和豆豉,身热微烦用干姜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发表于 2011/12/27 2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丸药下后,中焦虚寒,上焦留热,故用栀子清上焦热,干姜温中焦之寒. 大下之后,心中结痛,那就是上焦之热结在那了,则纯用苦寒之药将之散开即可.不对之处还望多提宝贵意见.
发表于 2011/12/27 21: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也不神奇,而是仲圣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大法则的运用.
发表于 2011/12/27 2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对应心烦,厚朴,枳实对应腹满,就清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