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flying

自己战战兢兢治儿子发烧, 请高手帮忙指教纠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20: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刘建军 的帖子

谢谢!
发表于 2011/12/28 16: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很痛很晕,头和身很烫, 发烧,但是他自己觉得冷的很,盖了2床被子还缩成一团喊冷。摸手冰凉。没有鼻涕,喉咙疼,不咳嗽,不想喝水,一点汗也没有,口腔里有点溃疡,大概绿豆大, 疼。舌头很红, 没舌苔

四肢厥逆应该是阴症。不过我不太确定这个该用啥。麻附辛或者玄武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1: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flying 于 2011/12/29 11:47 编辑

回复 桂枝丸 的帖子

得前面朋友wwweee的提示, 对于厥逆这个词, 我可能理解太片面了. 只注意了是手足逆冷, 而忘了它的定义应包括原因. 这也提示我, 术语的理解要透彻.
其实, 当时的症状就是身暖而手足凉, 脉象又是实而非虚. 所以, 我觉得还是实症, 表寒里热. 身体对于表寒的抗击反应, 所以内里的气血不能很好的温暖末端呢? 具体我现在也不明白.   但是, 既然从症状看是这样, 就用了麻黄附子细辛.

玄武汤我不懂, 查得如下. 学习了.  请问能否帮我分析讲解一下? 非常感谢!
处方来源《臞仙活人方》卷二。
药物组成白术1两,芍药1两,白茯苓7钱,甘草3钱。
加减头痛,加川芎、细辛;泄泻,加木香、藿香;咳嗽,加五味子、半夏;遍身疼痛,加官桂、川芎;有痰,加南星、陈皮;水泻,加军姜、木香;四肢疼痛,加附子(名真武汤);心烦,加人参、麦门冬;热未除,加黄芩、干葛;3日无汗,如疟恶寒恶热,加麻黄、桂枝。
功效
主治伤寒数日未解,六脉浮沉,身疼头痛,恶寒潮热,咳嗽痰喘,遍身疼痛,手足冷痹,饮食少思,脏腑溏痢,四时伤寒。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上用生姜5片,煎至8分服。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帖的"厥逆" 是说的大错特错了. 这个词不是指这种状况. 多谢大家指点. 为了不影响下面各帖的连续性, 就不编辑了. 也能提醒自己, 术语要吃透, 不能随便用.
厥逆: 证名。又称手足厥冷 、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指手足发冷,冷至肘部和膝部。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有寒热之分。寒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方;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证,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发表于 2011/12/29 1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flying 的帖子

其实我应该先问患者是否素常手足寒,如果不是那才有可能是热厥,因为发热造成四肢末端津液不足的厥。
玄武汤我指的是经方的真武汤,这个真武是宋代避讳的,我不喜欢避讳把他改回来。
发表于 2012/1/3 23: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方子还是好好吃透了再用为好。
怎么动不动辩为厥逆证呢, 厥逆证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脉沉细, 这个沉不仅仅知尺脉沉,而是寸关尺具沉! 尺部脉本身就是沉石之脉, 尺脉为肾脉嘛,肾脉沉是正常的。
另外用药上, 我认为一开始,用麻黄汤是对的, 大热已去,外邪已去, 就以饮食调养为好, 靠机体自身的力量恢复。不应该继续用药。 为什么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条文有明确的条件, 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发热恶寒脉反沉! 通过这一条来辨别是否是内有阳气已经虚衰,外有寒邪仍盛,必须要需要用附子来扶阳救逆。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到这一步! 另外, 楼主你也太大胆了吧, 要知道细辛含有强烈致癌物质黄樟醚,除非已经非常明确必须要用这药,否则能不用就最好就不用!  
麻黄用药, 9g对于孩子来说, 如果分成三次服用,用量可以, 如果一次服用,就太大了!  古方麻黄汤的麻黄剂量是三两(汉时度量衡),也就是今天的45g,但注意,这是三次的,也就是每次15g,如果对于小孩,至少应该除以3,5g。除非表寒太盛, 已经到了烧的人烦躁不安的大青龙汤证了, 才能加大剂量,你小孩还远远没有到那个程度。 可见楼主用药之孟浪! 幸好这次是碰巧蒙对了,如果错了的话, “服之则厥拟,筋惕肉瞤”,直入危险境地!
在这里,必须要严厉批评楼主, 虽然爱子心切,但连伤寒的基本轮廓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却敢于使用猛药峻剂,这是严重的错误。 伤寒方使用对了,能迅速救人于危难之中,用错了,也能快速推人入火海。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很多学医不精的医生不敢用伤寒方的原因。
你学的东西根本不是正经的医书。 如果要用伤寒方,先好好学习一下伤寒论全面注解方面的严肃书籍(如: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等大家的伤寒论讲稿),不要看那种东抄一点,西抄一些的书籍,只会让你误入歧途。
发表于 2012/1/3 23: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热一个关键的指标,应该首先看口渴不口渴,再看二便。 如果一点都不口渴,内热什么? 哪里内热?
注意! 伤寒论中,外邪入里化热,入哪里? 入的是阳明胃经, 化的什么热? 化的是销铄津液的热!  阳明胃经热盛了,会有口渴,接着会有大便秘结,小便黄(伤寒有云: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自汗出!  这时应该不那么怕冷了。
不要看口腔溃疡,就认为是有里热烧的。 我看不见得。 抓住主要病机就行了。
发表于 2012/3/23 21: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治疗太阳少阴两感,温经发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6 0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