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小建中汤(第四十方)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岁月催人老,青春徒逝然, 自学已三载,才到四十方。 左手伤寒论,右手写公文, 曾经良相梦,自今去救人。 (2001.12.31下午) 仔细想来,涉入中医之门年方有三。今天,才学到第四十个方子,中间14调胃承气汤、20小柴胡汤还没有学习。因为这两个方子既陌生有熟悉。写过的方子也是随手糊涂,没有认真考求。2011年,就这样过去了,工作上忙忙碌碌,依旧是陪酒陪客陪会,再加上写材料,实在没有提的起来的事。2011年,就让我从小建中汤结束。2012年,也让我从小建中汤开始。所谓,“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其实,何尝于此,做人不能嘴尖皮厚腹中空。2012年,期望“我自建中”! 小建中汤,从方名理解,很简单,建其中也。如同,“理中者,理中焦也”。结构可以理解为:桂枝加芍药饴糖。但是自古以来,这个方子的注解分歧较大。一是:100条,何者为阳脉涩,阴脉弦?;二是:胶饴,是什么,用什么代替?三是:100条,有被称为试药之嫌。 一、关于阳脉涩,阴脉弦 第一种观点,认为阳脉阴脉,指位置而言,寸脉为阳,尺脉为阴,那就是说寸脉涩,尺脉弦。 第二种观点,认为阳脉阴脉,指脉法而言,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到现在,我也对脉法毫无理解,只是伤寒的脉莫过,其他的脉,没有感觉,所以不好鉴别。比如胡老就认为是第二种观点,但是刘老以及倪海厦老师认为是第一种。他们都是伤寒大家,说法不一。同时,也没有看到有临床支持,估计也是自己的理解。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我不否认中医脉法,特别是还有一些独特脉法,但是过分渲染脉法,不利于中医发展。现在来百姓看中医,首先看你会不会号脉,并以此来认为水平高低。误矣!误矣!通看伤寒论,并没有那么多的脉法。虽然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但是谈及脉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大脉”,没有那么玄。与后世所论之脉,毫无关系。我甚至怀疑,就连篇名也是后人所加!!!因此,有必要单独研究伤寒论之脉法!的确伤寒论与内径是两个体系!!!!伤寒论更与后世中医也不是一个系统!!!!当然,你非要用哥达巴赫猜想论证1+1=2也未尝不可,实在不行咱加一个“中医特色”就解决问题了。呵呵,不是有意得罪脉法大家,敬请见谅。
尽管,我不懂脉法,也没有实践,不过是文解伤寒,所以还是说说自己的想法,好歹不是大家吗,说了也没人信,不会误导后学,无知者无畏一次。
伤寒论,提及阴阳共9处,其中涉及脉阴阳共4处:分别是3、6、94、283;提及阳脉、阴脉共4处:分别是94、100、245、247。从这些表述看,阴阳与寸关尺有关,我是赞成的。比如,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言俱浮、俱紧、俱停,总觉得说用位置说,更加合理。 二、关于胶饴 胶饴,是什么?我曾经做过一番考证,就是现在的饴糖,在加工糕点的地方有卖,老百姓叫做糖稀。百度解释得很清楚====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又称饧、胶饴。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粘稠液体;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块。药用以软饴糖为好。我曾经,为老婆治疗例假,用小建中汤,到处买饴糖,大概是前年的这个时候,下着大雪,我从药店到食品添加剂商店,再到糕点加工厂,都跑遍了,也没有弄到,后来好像用 三、是试药吗 100条,成了有些人是诟病伤寒论的一条罪证,说你看你们中医治病,这个不行用那个,好像做实验一样。 这两条,都冠以伤寒开始,那还要回到伤寒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综合两条,伤寒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那么: 100条,就应该是===头项强痛且体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条,就应该是====伤寒二三日,头项强痛且体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先看100条,如果认为阳脉主外主上,那么涩脉,就是外、表、上气机不利、津液不足,就像水管子既没有气鼓舞,也没有水充填,必然是瘪了吧唧,涩也!!阴脉弦,阴脉倒是鼓鼓的,好像水管子充填了水。结合起来,做一个比喻:就像一条水管子,中间用绳子捆一下,这面憋的满满的,那面瘪瘪的。阳脉涩阴脉弦,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关键是气血津液循环不利,中间犯卡。治疗的步骤一是,建中,如果好了,解决了谁也代谢问题,就没事了。借用黄元御和圆运动的说法,运轮已行轴也,中气正常,自然就好了。如果没有好,就要用小柴胡汤疏利气机,所谓左升右降。这根本就不是试药,二是治疗法则。不过相信现在人又会自作聪明,合方是也。哈哈哈! 四、方解 100条,也许就是,中有寒水停滞,上有阳气而渔,导致气机不畅,治在中焦温寒化饮、促进血液循环(关于桂枝汤已经论述,桂枝负责动脉、芍药负责静脉、生姜大枣甘草负责中焦,桂枝与芍药形成一个循环)。加饴糖,说甘以缓急、补益脾气也未尝不可。这样使中焦寒水气化,加重芍药除血痹之功,病则自愈。我们看到,有的人,平时一着凉,马上就肚子痛,热一热就好了,估计都是小建中汤证。所以,如果是100条标准患者,喝完小建中汤,应该有汗出!如果不好,那说明不仅仅是中焦有问题,少阳也有问题,所以服小柴胡汤。以后在做学习。所以说,虚人伤寒建其中,不能发汗。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这个心中悸,应该是,其人素有水饮,遇到伤寒,阳气被郁于上,寒水被遏与下,阴阳不接。寒水在下为患,所以心中悸,阳气在上为患,所以烦,此烦为实烦,而非栀子剂的虚烦。 所以,小建中汤,就是建中,就是促进中气正常运行,人体气机才会顺畅。所以,后世黄元御和彭子益的书还是要读的。 写到这里,时间已是2011年12月31日17时27分,还有一些想法,以后再说。仅以此作为2011年的结束,2012年的开始。 附2010年病案 病号:老婆。
3日言,月事一天后小腹坠胀疼痛,腰困(不知道怎么个困法,女士估计有体会),每次都是,延至末期。正在研究小建中汤方,有治疗腹痛一说。遂决定一试。
处方:芍药90克
桂枝459克5炙甘草30克
生姜切45克
大枣十二枚擘12枚,家中上药全有,但缺饴糖。之前考证饴糖为糖稀,遂冒暴风雪赴糕点加工之所求购,结果惘然,要么没有,要么以白糖自熬(关于饴糖我已有进一步考证,稍后汇报)。无奈,去药店买了麦芽(心想既然是麦芽糖,麦芽代之或许稍稍靠近饴糖功效),路上又想,当归芍药散治妇人腹痛、黄芪建中汤亦有此效,并购之。回来之后查经方实验录,曹老亦有小建中汤加柴胡、黄芩治疗妇人痛经先验,又在药中各加一把柴胡、黄芪。煮一次,汤成,心想再加点红糖。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晚服一剂,晨略减(晚上服药后有点恶心----担心很长时间,间问之,后睡着
)。
4日中午服一次,晚下班回家问症状,约腹痛已无,余腰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