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740|回复: 20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类方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17: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2/26 19:52 编辑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汤(第一方)
学习方法
一、涉及桂枝汤条文,一一择出。
二、按照主之、宜、可与、不可与四类归类。
三、删除描述性、解释性词语,便于记忆。
四、不同条文进行比对,进一步归纳。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提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伤寒提纲: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一、涉及桂枝汤条文(25条)
(一)主之条文(2)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归纳一:12、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恶寒,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而阴弱,阳浮者,阴弱者,,啬啬,淅淅,翕翕,为解释语或修饰语可简化)
归纳二:12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结合太阳病中风提纲,归纳)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归纳:13.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头痛而恶寒桂枝汤主之。
综上两条:桂枝汤主治之证共同症状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或缓,头痛或鼻鸣干呕。所区别者: 12条为典型太阳中风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3条不是中风典型症状,有头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12条冠以太阳中风,13条冠以太阳病,还是有细微差别。12条,讲脉缓,13条,未明确讲脉象,我理解,12条应该是脉浮缓,13条应该是脉浮,即太阳病提纲之脉,虽然浮,可能介于浮紧之间,不好辨别,总之是脉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2条和13条的区别就在:一是脉浮与脉浮缓;二是鼻鸣干呕与头痛,这可能与汗出畅否有关。当然,次数推测,并无实际观察。
因此,桂枝汤主之条目四要件可以概括如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凡见此四要件,当首先想到桂枝汤,然后再看有无鼻鸣干呕或头痛症状。
(二)宜条文(15):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归纳: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宜桂枝汤。当以汗解,是说明治则)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归纳:太阳病,外证未解,宜桂枝汤。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说明治则)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归纳:太阳病,,脉浮当须解外,宜桂枝汤。(说明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治法错误;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说明浮为在外。)
小结:
一、42、44、45三条,可谓用心良苦。42条首先明确治则: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4条再次声明,外证在,不可下;45条庸医乱治,外证未解而下之,幸好外证仍在,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此三条,次第明确:外证在,先解外;外证在,不可下;外证在,庸医下,有外仍解外。解外则为桂枝汤。
二、中间插入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先师用心良苦,果然下了,怎么办,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要我看来,此条放在45条,更为合适,即原文的42.43.44.45,为42.44.45.43。这样,四个条文的逻辑关系为:怎么治、不能怎么治、误治以后两个结果,即45。43,外证在,桂枝汤;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三、何为外证?其实读伤寒论,真的没有表里半表半里的说法,经常提到的是外证、外、里、半在里半在外。特别是半在里半在外,可能真的不能理解为就是半表半里。当然这里有胡希恕老和刘邵武老等大家的解释,非我一个门外汉可以理解的,我姑且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一番。42.44均提到外证,到底什么是外证?45条透露了一点信息,就是浮为在外。如果这条联系43条,有提到了表,表未解故也。那么外证和表有什么关系?也许表比较浅,或许说的就是表皮,外可能要深一些,比如包括肌肉,也许和胡老说的表差不多,伤寒论之外证即胡老所言之表证乎?从43条,可以看出,表未解,则微喘,联想到肺主皮毛,表大概应该是皮毛。胡思乱想,呵呵呵!
四、总之,42.43.44.45,告诉我们,必须先解外,解外桂枝汤。何为外,脉浮也!!!!!!!!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归纳:自汗出,宜桂枝汤。(中间为解释语,观伤寒论全文,抑或不为仲景语)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归纳: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脏无他病===排除他卫气不和===解释原因,先其时发汗===治疗办法)
小结:53.54两条,再次指示桂枝汤用药指证:自汗出或有热。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归纳: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归纳: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小结:56.57两条,分析了伤寒的两个变证:一是六七日不大便,二是半日许复烦,并明确了辩证依据:一是小便清;二是脉浮数。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归纳: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宜四逆汤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归纳: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此条重复,详加解释,抑或非原文)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归纳: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归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归纳: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承气汤;脉浮虚者,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归纳: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归纳: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宜四逆汤;后攻表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归纳:吐利止,
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
小结:
1、91.372.387三条,均有身体痛症状,说明“桂枝本为解肌”,有治疗身痛作用。
2、164.234两条,均为表未解,宜桂枝汤
3、240.276两条,强调脉浮或脉浮虚,仍有表证。
(三)可与条文(4):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归纳: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归纳: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归纳: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存疑)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
归纳:阳明病,脉迟===1.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气汤主之;2.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与桂枝汤;3.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4.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四)不可与条文(4):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归纳:太阳病,下之后==1.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2.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归纳: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归纳:63、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条宜调整顺序)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归纳一:162、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条宜调整顺序)
归纳二:63.162条可以合并为===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小结:不可与,为三种情况:一是下后,气不上冲;二是酒客,有湿热者。此酒客当是常饮白酒者,非现在饮啤酒者。常饮白酒,湿热;常饮啤酒寒湿,我的推测,呵呵;三是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二、各条文归纳汇总
(一)主之条文(2):
归纳一:热自发,汗自出,恶寒,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归纳二: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归纳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头痛而恶寒桂枝汤主之。
小结:
1、共同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或缓,头痛或鼻鸣干呕
2、所区别者: 12条为典型太阳中风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3条不是中风典型症状,有头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12条冠以太阳中风,13条冠以太阳病,还是有细微差别。12条,讲脉缓,13条,未明确讲脉象,我理解,12条应该是脉浮缓,13条应该是脉浮,即太阳病提纲之脉,虽然浮,可能介于浮紧之间,不好辨别,总之是脉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2条和13条的区别就在:一是脉浮与脉浮缓;二是鼻鸣干呕与头痛,这可能与汗出畅否有关。当然,次数推测,并无实际观察。
3、初步结论:桂枝汤主治之条目要件有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凡见此四要件,当首先想到桂枝汤,然后再看有无鼻鸣干呕或头痛症状。
(二)宜条文(15)
42、44、45三条
归纳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宜桂枝汤。
归纳二:太阳病,外证未解,宜桂枝汤。
归纳三:太阳病,脉浮当须解外,宜桂枝汤。
小结:
1、外证未解,宜桂枝汤。42、44、45三条,可谓用心良苦。42条首先明确治则: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4条再次声明,外证在,不可下;45条庸医乱治,外证未解而下之,幸好外证仍在,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此三条,次第明确:外证在,先解外;外证在,不可下;外证在,庸医下,有外仍解外。解外则为桂枝汤。
2、下后变证。中间插入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先师用心良苦,果然下了,怎么办,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要我看来,此条放在45条,更为合适,即原文的42.43.44.45,为42.44.45.43。这样,四个条文的逻辑关系为:怎么治、不能怎么治、误治以后两个结果,即45。43,外证在,桂枝汤;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初步结论。总之,42.43.44.45,告诉我们,必须先解外,解外桂枝汤。何为外,脉浮也!!!!!!!!
53.54两条
归纳一:自汗出,宜桂枝汤。
归纳二: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
小结:53.54两条,再次指示桂枝汤用药指证:自汗出或有热。

56.57
两条
归纳一: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归纳二: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宜桂枝汤。
小结:56.57两条,分析了伤寒的两个变证:一是六七日不大便,二是半日许复烦,并明确了辩证依据:一是小便清;二是脉浮数。
91.95.372.387.164.234.240.276八条
1、91.372.387三条,均有身体痛症状,说明“桂枝本为解肌”,有治疗身痛作用。
2、164.234两条,均为表未解,宜桂枝汤
3、240.276两条,强调脉浮或脉浮虚,仍有表证。
(三)可与条文(4):
归纳一: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归纳二: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归纳三: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存疑)
归纳三: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与桂枝汤。
(四)不可与条文(4):
归纳一:下之后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归纳二: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归纳三: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
归纳四:1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
归纳五:63.162条可以合并为===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
小结:不可与,为三种情况:一是下后,气不上冲;二是酒客,有湿热者。此酒客当是常饮白酒者,非现在饮啤酒者。常饮白酒,湿热;常饮啤酒寒湿,我的推测,呵呵;三是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三、桂枝汤学习小结
(一)典型桂枝汤证的四要件:发热汗出恶风,脉浮。
(二)凡外证未解,均应当考虑桂枝汤。
(三)有身疼痛者,可考虑桂枝汤。
四.题外话
1.何为外证?其实读伤寒论,真的没有表里半表半里的说法,经常提到的是外证、外、里、半在里半在外。特别是半在里半在外,可能真的不能理解为就是半表半里。当然这里有胡希恕老和刘邵武老等大家的解释,非我一个门外汉可以理解的,我姑且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一番。42.44均提到外证,到底什么是外证?45条透露了一点信息,就是浮为在外。如果这条联系43条,有提到了表,表未解故也。那么外证和表有什么关系?也许表比较浅,或许说的就是表皮,外可能要深一些,比如包括肌肉,也许和胡老说的表差不多,伤寒论之外证即胡老所言之表证乎?从43条,可以看出,表未解,则微喘,联想到肺主皮毛,表大概应该是皮毛。胡思乱想,呵呵呵!
2.喘者辨。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以上五条:
1、说明,下后仍有用桂枝汤的机会,15条==气上冲者,可与;43条==微喘着,桂枝汤加,这是表未解之喘,但是临床如何区别呢?;162条===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为什么呢?也许从脉象看,没有浮脉,所谓无外证。
2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是说,喘家得了桂枝汤证,需要加厚朴杏子,不加也行,但是效果也许会打折扣。
3、63.162条,两条从文字看,发汗或下后,均会产生汗出而喘,无大热症状,应当绝对禁止桂枝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7: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第二方)

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第二方)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加葛根汤在伤寒论出场仅此一次,所以记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好像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几条。从症状上看,就是桂枝汤本证的基础上增加了“项背强几几”,所以增加了“葛根”。如果简单推理,葛根应该是治疗“项背强几几”之要药。
葛根在神农本草经中如下描述其药性: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
一、那么为什么会项背强几几呢?本人实在没有医学基础,只能从日常观察中去联想一番。现在人的所谓亚健康人群,主要是坐办公室,长期伏案人士,经常说的肩周炎、颈椎病一类疾病。大概是不活动,血液循环较差,有淤血乎?有水液淤乎?农村人常讲的水毒。从经络上讲,大概是经脉不通。从葛根的药性看,这里用得着的,大概是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倪海厦老师的一番论述,我直接复制来了:「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
注意: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我自己就是这样。不过最近拔罐子,喝四逆汤好像有所缓解。
二、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的理解。很多注家,认为,此处“反”子,与后面的葛根汤相对应。从顺序上看,好像这样不合理,如果先说了葛根汤:无汗恶风,此处说“反”,还有承接上文的意思,这里显然没有。我的理解,“反”字应该是对应“项背强几几”。葛根汤条: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可以看出,无汗恶风,应该是项背强几几的原因,汗液不能正常排泄,如倪海厦老师所言。此处,汗出,则不应该项背强几几,但是反而项背强几几,是说不应该而出现。为什么呢?汗出不彻,故用桂枝汤加葛根。随便理解的,无关大碍。
归纳一下:
一、诸痹:好理解,不通则痛。因此,桂枝汤差不多是颈椎病、肩周病的专方。
二、解诸毒:痹、不通,必然有了不该有的东西。按照中医的观点(哈哈,我理解的中医观点),身体里面不应该有的东西,大概都可以称为“毒”,这个比西医的细菌、病毒的范围大多了。
三、起阴气:那么什么是起阴气呢?这个实在想不通。要是我理解,也许是阳气更能贴切。不过我找来了一份资料,说的还能让人信服,我自己就不再歪解了。


昨晚,采药人送来一袋葛根。入秋后,我央求了好几次,他才答应进山,挖掘和加工花了一两天的时间,才得到不足十斤的葛根干货。比起市场上的葛根饮片,是值不了几个钱的,但中医爱药如同收藏家淘换宝贝,心情是一样的。除了多给点工钱,倒满一碗浸泡了多年的药酒,让他一边慢慢喝,一边跟我慢慢聊。

和山药一样,葛根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太长,乳汁一样的液体很快就会变黑,看相就不怎么好了,所以切片加工的时候,一般使其迅速入水,洗掉少部分的淀粉,再捞上来晒干,色泽好很多,水中的淀粉经过沉淀,可以拿来加工成其他食物。上图就是湘葛根,没有去除灰褐色的外皮,淀粉和筋比例恰到好处。有一种粉葛,也称菜葛根,淀粉较多,而筋相对少些,通痹的作用就弱些,梁人陶弘景在《本经集注》所说: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不及耳。最让人痛苦的是人们“好色”,喜欢那种纯白无暇的粉葛,于是不良商家就用硫磺熏,这样的葛根味酸有毒,慎之。

清人陈修园说:凡轻清之药,皆入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葛根味微甘,故略能补益。《本经集注》中记载:“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可见葛根在当时已经作为充饥的食物了。想象一下,古代先民穿着葛藤加工成的衣物,吃着葛根加工成得食物~~~再来理解葛根这味中药,是不是觉得亲近了许多!

我翻看了多部本草,真可谓距古越远,经旨越晦。《神农本草经》所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新鲜的葛根含有较多的津液和淀粉,捣取出来就可以直接喝,可以生津止渴而治消渴,养阴清热而治身大热,除烦和胃治呕吐。葛藤牵牵绊绊,而葛根里边除了津液和淀粉,最多的是筋,所以葛根最能通筋络解肌肉,《本经》主诸痹,《伤寒论》治项背强急就是这个理,“解诸毒”也是由此而来,毒者堵也。

至于“起阴气”,分歧就大了。清人叶天士说“阴者从阳者也,人身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民国张山雷说的更直接:“窃疑阴字为阳字之讹,盖葛之升举诸阳,人尽知之。若曰起阴,则自古及今,从未有作阴药用者。不应《本经》独有异说,其为传写者无心之误可知”。其实,无论叶天士以“阳主阴从”来解释“起阴气”三字,还是张山雷无从稽考而只能怀疑“起阴气”三字,都是对葛根的认识不够造成的。葛根果真味甘而辛?果真“起”作“升举”解释?《本草纲目》沿用《本经》的记载,葛根味甘、辛,这个“辛”讲的是葛根有通达之力,在于它出自藤蔓而多筋,并非味道辛辣。张山雷的《本草正义》就“丢掉”了这个“辛”字,你说他是无心之失呢,还是明智之举呢,可他又在“起阴气”上犯错误。跟清人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一样,诸多本草习惯将“轻扬升发”四字冠于葛根之首,让人们以为葛根如同麻黄、浮萍一样轻飘浮散。其实葛根和人参、山药一样,是埋在厚土,且钻得挺深,长的挺大,挺结实的。如果用看待人参、山药补脾胃元气、升阳举弱的眼光看待葛根,去理解这个“起”字,我看最恰当,起者《说文》能立也。葛根能当饭吃,能和人参、山药一样补养五脏之阴,如此理解这个“阴”字,又怎么会认为是讹传呢。

清人周伯度的《本草思辨录》辨析还算明朗: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几几,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
痹者使其滑,燥者使其泽,“滑泽”二字才真是抠出了葛根的精神~~~

说完了葛根,回到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二两
。一个桂枝加葛根汤,虽然是一条,但是问题多多。
一、关于麻黄。臣亿等谨按,而方中有麻黄,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看来确实多了麻黄,这一点大多数注家认可。
二、关于剂量。这里桂枝、芍药较桂枝汤均减了一两,三两变为二两。如果按照伤寒论方子加减的惯例,这个方子显然不应该叫做桂枝加葛根汤。所以大概有两类观点:一是原方加葛根,辽宁的刘志军老师这样认为;二是尊重原文,徐大椿在其类方中,明确说,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桂枝芍药各减一两,余同。此外,刘渡舟老、胡希恕老也都有论述。不过,反正现在人开方子,也不按照比例来。但是我看,桂枝芍药等量最为关键。推拉等力,效果最佳。
有道是:
项背几几有良方,葛根助阵桂枝汤
除痹起阴通阳气,信手对付亚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7: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三方)

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三方)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何者为喘?查百度词典: 6. 喘证==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呼吸急促,是主要表现。有时候上楼,或者突然受惊吓,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同时可能伴有心慌心跳。因为知之甚少,不知道中医、西医是如何解释的。老百姓的话,气不够用。

18
条,言喘家,是有宿病,北方老年人,一进入冬天,就会喘,俗称“和篓子” 。这样的病人,如果又雪上加霜,患了桂枝汤证,需要服桂枝汤,这是要加厚朴杏仁,佳,更好。这一条我是这样理解的,但也有理解为: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意思是,喘家,给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更好,我不敢苟同。至于剂量,本条没有明确,是不是参照43条剂量为好。
43条,下之,微喘者,表未解,前提是表未解,必有表征特征,方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否则则是162条: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处汗出而喘,也许是内热,尚不严重,但是不可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当然也不行。
18、43两条,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仁。也许主要在于厚朴的“惊悸气”,杏仁的“咳逆上气”。惊悸气”,伴有心慌气短。“咳逆上气”,所谓上气不接下气。先这样理解者,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这个方子治疗喘证时当考虑。
附药性:
厚朴====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杏仁: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干姜==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7: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附子汤(第四方)

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三方)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何者为喘?查百度词典: 6. 喘证==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呼吸急促,是主要表现。有时候上楼,或者突然受惊吓,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同时可能伴有心慌心跳。因为知之甚少,不知道中医、西医是如何解释的。老百姓的话,气不够用。

18
条,言喘家,是有宿病,北方老年人,一进入冬天,就会喘,俗称“和篓子” 。这样的病人,如果又雪上加霜,患了桂枝汤证,需要服桂枝汤,这是要加厚朴杏仁,佳,更好。这一条我是这样理解的,但也有理解为: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意思是,喘家,给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更好,我不敢苟同。至于剂量,本条没有明确,是不是参照43条剂量为好。
43条,下之,微喘者,表未解,前提是表未解,必有表征特征,方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否则则是162条: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处汗出而喘,也许是内热,尚不严重,但是不可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当然也不行。
18、43两条,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仁。也许主要在于厚朴的“惊悸气”,杏仁的“咳逆上气”。惊悸气”,伴有心慌气短。“咳逆上气”,所谓上气不接下气。先这样理解者,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这个方子治疗喘证时当考虑。
附药性:
厚朴====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杏仁: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干姜==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发表于 2011/12/21 2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之门,值得借鉴。谢谢!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1/12/21 2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虎 的帖子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阴弱者,,啬啬,淅淅,翕翕,为解释语或修饰语可简化)中的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阴弱者是桂枝汤主治的脉症 不应该简化
发表于 2011/12/21 21: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不好意思,回复到你这来了。
发表于 2011/12/21 2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虎 的帖子

不好意思,回复到你这来了(怎么还给自己回复了,困了,睡觉)
发表于 2011/12/21 2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1/12/22 09: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师,这不是桂枝加附子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