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2/12 19:54 编辑
患者使用的是木防己汤和防己黄芪汤的合方。 防己9 生石膏18 桂枝6 党参12 茯苓9 生黄芪10 炙甘草4 生白术6生姜1片 大枣2枚(劈开) 讲解如下: 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病则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云支饮,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体如肿之状。
仲景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因为《伤寒论》每一条大论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是对临床最典型症状的高度概括,不像后世的医论脱离临床,以华丽辞藻取胜,无临床实用价值,伤寒论条文从来没有空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高度结合与统一,这也是伤寒论能独霸医坛数千年的原因之一。楼上已经有同道注意到患者面黑的体征了,仲景也把面色熏黑作为木防己汤的典型症状加以描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病若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白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已故中医名家朱进忠在解释这段条文时说: 余读此文数十次不解其意,及至有的讲义将其放于附录之后,更少问津。 曾治一例,患者郑××, 男,55 岁。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时作20 多年,近二年多来 咳喘日渐加重,全身浮肿,发绀,腹胀腹痛,气短。医诊为 肺源性心脏病,前后住院三次,均因不见好转而出院,改用 中西药治疗,亦常因服后心悸心烦,气短加剧而数更医求治。 不得已,转来太原,视其证:咳喘气短,全身浮肿,面、唇、 手指,甚至整个皮肤均显紫暗之色,舌质紫暗,舌苔白黄而 腻,脉沉紧而数,手足冰冷,询前医之所用方剂,多为小青 龙、射干麻黄、苏子降气、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综其脉证, 诊为心肾阳虚,水饮上泛,急予真武汤加减2 剂,药后效果 罔然,再察前医之药及其效果,大都使病情加重,不得已, 重读《金匮》痰饮咳嗽篇,反复琢磨上述原文,始而有悟。 再问患者,云:腹满逆气上冲,冲至胸咽其病则剧,食后亦 剧,下肢浮肿,而根本不谈咳喘气短之证,余虽采用诱导暗 示之语,诱其谈咳喘气短之苦,患者亦不谈及。综合脉证乃 断曰:水饮结于中焦之故耳,宜宗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之意, 以木防己汤:木防己10 克,生石膏15克,桂枝6 克,党参 12克,茯苓6 克。服药4剂,浮肿、腹满、气短等证均大减, 患者云:数年服药无一剂有效者,此方虽药廉而效宏,真良 剂也。继服10剂,浮肿消失,精神倍增,紫绀亦明显改善, 前后服药26剂,症状消失80%左右后,暂停服药。
朱进忠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伤寒论》非勇于实践经方者,不能探其理致,致使学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想当然全是枉然,临证实践后才有所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