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阴阳法门 于 2011/11/12 15:18 编辑
回复 笑哈哈哈 的帖子
来看看这个,没有大爱,谁能解说得如此传神。(讲解部分是本人整理的,有文字错误、整理不清楚之处还请指正。)
《伤寒论》原序注释讲解读一个人的书首先要看书的序,因为其中包含作者写作的宗旨。本序中,张仲景虽然没有说六经辨证,但是阐明了写书的目的,并说明了六经辨证和伤寒的微旨。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我每每在看书时,看到扁鹊成功治疗虢国太子气闭病症,并被传为起死回生的神医的时候。)望齐侯之色,(望(通过望齐候的气色)而知之(知其病之深浅)者谓之神。)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每次都是慨然叹服扁鹊的才秀。不说“神通”,说“才秀”,表明扁鹊的本事不是靠打坐修行什么得来的,而是通过踏实做学问而来。秀:富丽堂皇,丰富多彩,说明其才能之高。中医的本事都是学来的。) 【讲解】 这里边说的入虢之诊,给虢国太子一扎针,起死回生。注意它是实证,不该死。望齐侯之色,这个是虚证,该死。一虚一实。这后边一句,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并没有说扁鹊这个人有特异功能。你记住了,没有人有特异功能,他这明明告诉你才秀。才是什么呀?博学多闻,博学强记,学的特别多,强迫自己记忆、理解。秀是什么呀?硕果,会联系,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这个就是最大的本事了。你看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可能记述不太多,孔子是什么呀?困而习之,并非生而知之。释迦摩尼也是苦极密道,这么修行得来的,并不是生下来就怎么着。佛经上说的是比喻,生下来就走七步那是比喻。真正的他也是人慢慢学来的。所以告诉大家,好好的学习,多记多背,博学强记,强迫自己多记忆,记忆的多才能联想,联想的多才能记住。这个一虚一实,虢国太子是实症所以能够治活,虚证治不活。 怪(惊疑,惊奇、疑惑)当今居世之士(士:有文化有地位的人),曾(连……都)不留神医药(连医药都不专著),精究方术(非常精细地探求药方(“方”和“圆”相对,圆为圆融;方为死板,指代规矩、策略,即只要按照要求学习,就能学会的东西)和治病的方法。说明方术实际是很好学的,但是没人学,反而去学神秘的东西),上以疗君亲之疾(若好好学习医术,则对上可以治疗帝王和父母的疾苦),下以救贫贱之厄(因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所以处于社会的中层,下有贫贱的百姓。贫:没有钱;贱:不受人尊重。对于贫穷的百姓,在小病小痛时因无钱医治,而希望能挺过去,但却最终酿成大病,给原本家徒四壁的状况雪上加霜,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厄运。厄:有不可挽回之意。),中以保身长全(对于自己来说,可以长久地保持身体运化功能的健全。),以养其生(用好的身体来养自身的生机。生:参考《内经》中“春三月”,得病之人怎有生机?)。但(却)竟逐荣势(竟然追求荣华富贵和权势),企踵权豪(企盼能紧随有权之人),孜孜汲汲(努力急切地),惟名利是务(以能够获得名利为第一要务);崇饰其末(崇尚追求末端),忽弃其本(忽视抛弃根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外表的衣着等十分华丽,但是身体却非常憔悴),皮之不存(皮都没有了),毛将安附焉(毛能附于何处呢?内在都不行了,外表修饰的那么好又有什么用呢)?
卒然遭(突然遭遇)邪风之气,婴(被……纠缠)非常之疾(常疾是小病,非常之疾就是疑难杂症),患及祸至(患难和灾祸降临),而方震栗(就像齐候一样战栗害怕),降志屈节(抛下平日的威风),钦(钦佩)望巫祝(因为病重,医已难治,只能求救于巫师和祝由师),告穷归天(虽然将全部的财宝许给对方,也终不能换回自己的生命,因此就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天,怨老天不公,就像《上古天真论》中说“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束手受败(三国时亡国之君自缚双手,抬棺材出城投降)。赍(jī
怀着)百年之寿命((有钱人)怀抱希望能够长寿的愿望),持至贵之重器(拿着特别贵重的器物),委付凡医(委托给最普通的医生),恣其所措(任其摆布。“有病乱投医”,求名而不求理。普通人不懂医,但是懂理,若是大夫不能说清自己的病因,就不应该找这个大夫治疗)。 咄嗟呜呼(啊呀~)!厥(他的)身已毙(毙命),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很深处)潜重泉(九泉、地域),徒为啼泣(只剩下哭泣)。 痛夫!举世昏迷(抬眼望去,满世界没有明白之人。所以出家人中看破世事的人就是存在的),莫能觉悟(都不能觉察而领悟),不惜其命(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若是轻生(像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彼何荣势之云哉(哪还有荣华和权势可言呢)?而进不能爱人知人(理解别人,“达则兼济天下”),退不能爱身知己(关爱自己,“穷则独善其身”。无论是“达”和“穷”都做不到),遇灾值祸(遇值灾祸,恰逢灾祸),身居厄地(医院就是厄地,得听人摆布,没有自由,更不知将来能如何),蒙蒙昧昧(蒙蔽自己的眼睛,愚昧自己的良心),蠢若游魂(像刚孵出的一大堆虫子没有目标随处蠕动的样子)。 【讲解】 痛夫!举世昏迷,所以举世昏迷才有圣人。那你说你是做圣人还是昏迷。过去都是见贤思齐,都是要做圣人。现在都是我是弱者,我已经努力了。不该努力,一步一步的做,不能努力,这是佛经上说的。谁努力谁是笨蛋。努力不对,就少阳之火一点一点烧,努力就是拿激素调元气,是吧。不要努力!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所以说,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哀乎!趋(像鹅和蛇伸头咬人的样子)世之士,驰竞浮华(跑着去争表面的浮华),不固根本(不知道积累巩固根本),忘躯徇物(忘了自己的身体去屈从于外界的事物,比如追求时尚,真正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不敢做,甚至忘记。“唾沫星子压死人”),危若冰谷(这种身体,这种心态,危险得就像冻冰的山谷,稍不留神就会失足滑落),至于是也((趋世之士)都到了这种地步了)! 余宗族(家中亲戚)素多,向余二百(以前有二百多人)。建安(三国演义开篇时的时间)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庄稼成熟一次叫稔,还没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一百三四十),伤寒十居其七(除外自然死亡的,大部分死于伤寒。若是瘟疫,不可能持续十年死一百多人,因此此处伤寒意为被寒邪所伤,由于误治导致寒邪入里而死)。感往昔之沦丧(感叹往日没有好好学习,而追随世俗的脚步),伤横(蛮横,第四声)夭之莫救(感伤于阳寿未尽而提前夭亡的人,而无力去救),乃勤求古训(好好探寻、学习古人留下的方术、规矩),博采众方(方:方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读了以上提及的书),并平脉辨证(并加入把脉的要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虽然不能治好所有的病),庶(差不多)可以见病知源(但是看这本书,却基本可以看到病能知道其根源。诸如掌纹诊病,就算是看出什么病了,根源是什么?怎么治疗?所以不能解决问题。光知道有多少多少种治疗方法,但是不知道原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用,等于不知道。)。若能寻(遵循)余所集(如果能遵循我所写的这本论),思过半矣(思虑能够超过一半,即能接近尾声)! 【讲解】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十年死了一百多,伤寒是十居其七,一百四十多人。在外边都说是瘟疫流行,决定错误。瘟疫流行一个月死一百多,这是十年死一百多。这是伤寒,伤寒是什么?说白了就是郁闷造成的寒邪,然后瞎吃药,吃药什么呀?吃寒凉药,就更伤寒,寒上加寒,这么死的。若是轻生,什么轻生呀?把神气着起来,神采飞扬,作为荣耀。不是现在也是这样吗!这样死了两百多。 而且呢,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意这里是博采众方,方是什么呀?方药、方法,规矩的意思,不是圆。你们现在是什么呀?你们多数人来我这听课,听个窍门,一听就懂,就想开窍了,都是这样,这不对。凭你们的知识,要是我一讲你们就能懂,我就甭讲了。你们并不勤奋啊,一听就懂那不成了流行歌曲了!我讲的不是流行歌曲。文盲都能懂,唱点失恋歌,谁不会啊!千万不能那么想,都是方,德性是方,思维是圆。德性是什么呀?慢慢积累来的。思维是积累完以后,关联而来的。没有积累怎么关联啊,没有基础怎么盖楼?积累的多,关联的才圆融。所以你们在这学完了,回去再学,我只是给你们开个窍、打个基础、串联一下。并不是说我这讲的有多么好,我并不承认我讲的好,而且我知道还有比我讲的好的。因为,《内经》还有三分之二的篇章我还没把它读完,没把它翻译出来,读的时候还费劲。那说明黄帝还比我高得多得多,我还没把他的东西弄完。那么有人要是把它弄完了,不就比我高吗! 所以你看,他是学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学了这些还有脉学、平脉,才弄出《伤寒杂病论》。并不是他脑瓜子一转就能写出来的,也是要学习,医圣也学习,何况你们,何况咱们。所以他写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医圣都说这话,你就甭想着这神医什么病都能治,医圣尚且如此。因为什么呀?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勇怯,都不一样,一样的病治法不同,而且效果不同。所以说不是都能治愈,而且记住也不要说别人,谁谁谁他那么有名还没把谁治好呢!从此以后咱们不要说这话。咱们要说什么呀?为什么没治好?它是怎么治的,咱们要求这个理,而不要在旁边说乱话,要有做学问的态度。庶可以见病知源。不能把病全治好,但可以见病知源,未睹其疾恶知其源啊。睹其疾,知其源,看外表能知道里边怎么回事,根源是什么,这是《伤寒论》的宗旨。《伤寒论》它是论,论什么呀?论表里虚实、传变、规律,论的是这个,你把这个理弄通了,就能灵活的去诊病、治病。这是《伤寒论》的目的。那么现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干什么呢?挖掘它的方子,这个方子能治现在什么病。它不求理,而挖掘方子。思路就错了。还说西医已经穷途末路了,就看咱们中医了。你说说这话的人,说他汉奸啊,算好听的,老太婆。这种话说不了,好像该咱们中国人上场了,说难听的,该中医给西医擦屁股了。不该说这种话。咱们就是按部就班的做咱们的事就行了,比它干什么啊!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如果能够搜寻、玩味我所知道的、我所写的这些东西,你看我的这些东西能够没事思考,那么阴阳、表里、虚实就能够明白一般以上了。这《伤寒论》学习要这么学,不是来挖掘方子的。谁挖掘方子谁是笨蛋。在外边挖掘《伤寒论》,最后没什么用,所以温病学派自创方子。弄《金匮要略》,挺好,结果虚实不分,照样效果差。你西医不灵,你中医灵到哪去了呢?这不五十步笑一百步吗!所以踏踏实实的咱做学问。学问、学问,学是死的,问是活的。问一个枢纽就能把学的关联上,学问。 夫天布五行(天有五行的规律),以运万类(以此来运化世界上的万物);人禀五常(《内经》中有《五常政大论》,河图洛书中有生数、成数之分,五行就相当于是其中的“一、二、三、四、五”,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木火土金水;而五常则相当于“六、七、八、九、十”,是对应于人体的五种规律,是五脏、五方,每种规律又都有虚实两种情况),以有(占有、能把握)五脏;经络(经络中包含俞府,经络的功能就是俞府)府(政府、能汇聚掌握一方的地方)俞(输穴、疏通和调整的地方),阴阳(经络)会(府)通(俞);元(根本)冥幽微(深奥微妙),变化难极(变化多端,但是不离五行五常。而现在西医就是越学越复杂,很难总结出规律,发明的药总赶不上病毒的变异)。自非才高(学医不可少,需要三分功夫)识(识别根本、先后,知识多不是本事,得有识别的能力,得有见识)妙(学医亦不可少,需要七分功夫,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所以学医的人往往只知道学医,以为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会用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很多黄埔军校等知名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即使“才高”,但打仗却比不过毛泽东,输在
“识妙”,因为毛泽东是诗人,有很好的联想能力,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也正是这样,常人认为诗人浪漫)。岂能探其理致哉(怎么能探求其中的深刻道理和含义呢)? 【讲解】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就告诉你了,自己才高吗?件事关联的妙吗?你别那么傲,别那么独异,独异咱们一起讲过吧,就是不同的意思。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黄帝内经》中的人物,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又是有其人,要不然《内经》是谁写的?是有了这种思想,代代相传,最后写成的。有人说古代人崇拜图腾,处于蒙昧状态,但是在河南濮阳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古墓中,尸骨的旁边用蚌壳堆成青龙白虎,还有胫骨组成的北斗,可见青龙生发,白虎收敛的理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那时的人们决定不是蒙昧状态,像野人一般生活,但是这理论在当时只有物证,直到两千多年前有了文字,才有更确切的记载,类似诸子百家、内经、周易、佛经等,把这套花费了四千多年时间来完善(可见这套理论并非空穴来风)的理论系统化,使后来没法再拆分、发挥,至今只有人武断地说这些思想陈旧,但没有人能够真正推翻),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从仓公以外,能称为明医的人就再没有了),未之闻也。 【讲解】就跟佛经似的,五百年后末法时代,就没有大成的人了。咱们这是下此以往吧,好好学,别老发展,别老提高,你先学先继承。 观今之医(说明当时社会现象,从此处可以看出伤寒不是传染病),不念思求经旨(不是念念不忘地去思考追求经典的宗旨) 【讲解】就是要关联推演,咱们人就是有这个本能啊。 以演(演变)其所知(只有念→思→求,才能将演变所学的方术,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各承家技(而祖传中医,各自继承家中所传的技巧,而没有理论,诸如擅长使用地黄等) 【讲解】爸爸是学医的,我也把他那点学下来,而且就我这好,别人的东西我一概不学。现在门派啊不都这操行吗,什么叫操行啊?得意的样子。 终始顺旧(父亲死了,但儿子还是顺着家庭旧有的观念看病,一点不希望变化,不完善自己的学识)。省(反省,问以前的疾病)疾问病,务在口给(给:念ji。只通过问诊来治病,而没有望、闻等) 【讲解】就是问,望闻问切,望闻都没有,只是问,对方给我说什么。然后把脉。把脉怎么把呢? 相对斯须(对视一会儿,看似在望、闻,实则心不在焉,不知所以然,懵懵懂懂),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就算是把脉,也只是随手一搭,没有寸关尺、浮中沉的差别),握手不及足(只求表面不求根本);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三部九候中的细微差别全然不知。候:气候、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讲解】就是大眼瞪小眼一会,脑子里一片空白,然后就开方子。现在写的脉学,脉细、脉弦,哪一部啊!就是三部不参。 动(动脉)数(数脉)发息不满五十(把脉一定要够五十下,如果有规律的间歇,则寿命有数,急救之;否则没有发现病人的准确病情,导致病人几年后的死亡,则错在医生。对病人几年后的生死负责,而不只是管现在,这才是医者的慈悲心,哪怕是跟病人着急,也是为病人好,是慈悲。) 【讲解】十几下就定性了,那不是瞎掰吗!五十的目的一个是病人有紧张变得平和,这达到目的,在一个是如果五十下里有间歇,可能是有五年之内要死,有大的故疾,必须得发现,死了怎么办,于人于己都不利。 短期(病人在眼前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也通过望闻问切掌握了相当多病人的信息)未知决诊(如果还不能做出诊断,证明自己道理不通),九侯曾无仿佛(把了很长时间的脉,却连“仿佛”都没有,更别说确诊了); 【讲解】望闻问切,一看大概能分析出阴阳,什么病,什么性格;听他说,大便啊、吃饭啊、睡觉啊,说一样你脑子转一下,都说完了,顶多在你脑子里延长5秒钟,基本定性。现在全说完了,把完脉了,还咋么眼,什么都不知道呢。曾无仿佛,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是各逞家技法,发现一个,你看怎么怎么样,一个是曾无仿佛,就这两种情况。 明堂阙庭(脸,望诊的功夫),尽不见察(这些神色、变化、虚实,都不能够近查,察到很细微的地步,不会全面地去望诊),所谓窥管(通过小孔去看,看得不全面)而已 【讲解】就是拿管子看到一小范围的东西,不能看全部,就跟盲人摸象一样。 夫欲视死别生(看出病情的变化,是加重(生),还是减轻(死)),实为难矣(不能知道病人病情的变化,则即使病人出现好转的征象,也当成病情加重,从而误治)! 【讲解】所以你作为医生给人治病,想治好了,把死的治活了,太难了。 (由此段可知,张仲景族人的死亡大部分是由医生的误治导致的,在张仲景之前,明医有几人?在张仲景之后,明医又有几人?著书立说者,也多是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但却不明白病的根源是什么,诸如《温病条辨》。)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有老师则能有系统)则亚之(孔子自己是“困而学之”,受了打击才学习的),多闻博识(识:识别。没有老师的人。知道的多,但是没有系统,不知道怎么用的大有人在,比如马谡),知之次也。 【讲解】咱们等于就多学、博闻就行了。生而知之者上也,未知又有也,没有。)(咱们就是等于多学博闻就可以了,生而知之者上也,没有,未之有也。 余宿尚方术(我只是崇尚规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请事斯语(请按照我说的踏踏实实地去做吧。不要学奇怪神妙的东西。学中医也是要学原理,而不学窍门)。 【讲解】方术,干什么事情,有方有法,不会去乱写乱变。不按自己的思路乱想,一定要有方有法有术,方就是规则、概念,是死的,术就是变化的规律。大家一定要记住他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就认真听,灌输,不要做思考状,回去慢慢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