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176|回复: 0

峨眉临济宗丹医宗法(部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2 1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阴阳
1、从数的易变讲,天之大包罗万象,其总本为一,即“道生于一”之谓,万物人身人天相应,由一太极而生阴阳奇偶两仪,亦即太极圈阴阳黑白判生,从八卦符号讲,其“一”的符号为阳,在卦为乾;“--”的符号为阴,在卦为坤。阳在术数中却反为偶数,即一中有二、四、六、八、0,阴反为奇数,即二中有三、五、七、九、0,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孕的作用再起用之故。故阳的本象虽为“—”为奇,但因含孕有阴,把“一”分开即成“--”成偶,二即产生,又有阴与之相对,再分即变四、六、八;阴的本象虽为“--”为偶,因阴中孕阳,即与“一”相孕成三,再分之则变五、七、九。这种变易生生的途径,均由一而生,即“贞下起元”,由一阳而生,此一阳既非无极,又非太极,因此数度只能归于一,而不能还于无,由此可以逆推一的开始,以至无极、太素、太始、太初先天之变,又可推其极极而证“真空”“妙有”的无上旨谛,也可自一而推,演知于九,以迄百千万亿的后天变化,此经所谓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终,化成亿万的变化途道,道家气功易变的道理,由如是观,见数轴之图:


file:///C:/DOCUME%7E1/WQX/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DOCUME%7E1/WQX/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先天
推逆(—)顺推
后天



file:///C:/DOCUME%7E1/WQX/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



此即“天大本一字,一奇又一偶”的另一层含义。
天地的阴阳与人身的阴阳相同,其升降开合与万物的浮沉散敛随机符契,亦无二无别,升降开合用于4正,可显示阴阳本体相状的“妙有”,用之于四隅,主要以显现缠行的有度数,阴阳气机的体和用,源于太极,而太极却派生于“空”“无”,阳清而上升,阴浊而下降,阴居左,阳居右,上下左右分明,东西南北定其位,如加中央,为体现其中合不动的作用,研究升降开合皆为求得“中”的大用,如从左右来看,阴阳从中央外发开出,才得中道,但如偏左或偏右,遂发生偏盛,推之于人体,则左多为血分盛,右多为气分盛……合的作用与升、降、开三者相反,并且有宾主的区别,即合以左右横开为主,以上下升降为宾,合与开相对,二者又是以合为主,外开为宾;上升、下降只凭合的作用才能体现,……故合又能控制升降,……按人身带脉以开合为用,以之管制升降,故纯粹的升降在合的控制下,才可以将后天之气分开,即真气下降或上升,而后天之气仍可自由呼吸以至讲话,道德经云:“天地其如橐龠乎”,即含升降开合练气之用。
以阴阳言,先天以阳为体,后天以阴为用,人身则以神为体,以精气为用。(见傅伟中所著《峨嵋临济气功峨嵋十二庄述真》P4,以下简称《述真》)
按照气化论的观点,人身以阳气为主,有了阳气气脉才能循环周流全身,阳主动,故从阳之性应与其相逆;阴主静,随阳气而运行,故从阴之性应与其相顺,因此,凡患肢麻痹等症,导引三阳经时,应和其经络走向相逆,即由下向上按跷,手足经皆同,不能违反,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且全发生偏差。
男性属阳,阳开于上;女性属阴,阴注于下。
根据气脉相应学说,在导引时,术者与受术者男女性别不同,以其所站立方位与所取部位也各有区别。术者为男性,受术者为女性时,应先从受术者右侧去取穴,双方皆为女性时则可从左侧取穴,临床实践证明,这是经验之谈,而不是玄说。
2人体左属血分属阴,右属气分属阳,在流注上是阴(血分)行慢,阳(气分)动快,先运动阴分的气脉,使其在流变中与阳分配合,以求阴阳气血相对平衡,即旧说“时空”的控制方法。
3从气脉言,阴经阳经的相互变化为大,每一条经络为小,每部经络中又以全经为大,井荥俞经原合为小;若从三阴三阳常经而论,太阳太阴为大,余经为小;三阳中以太阳大,少阳小;三阴中以太阴大,少阴小;奇经言,任督脉大,余六脉为小;五脏以心为大,余脏为小;就龙虎言,金大木小,六腑中阳明胃为大,余小;脉象为太渊大,余十九部皆小(指全身脉诊);全身的关窍为天门大,地户小;九大奇穴为大,余三百六十五穴及经外奇穴为小。如从十二正经脉言,门穴为大,井穴为小。九窍中以口鼻为大,前后二阴为小;脏腑内景的关窍,肺之会厌(鹊桥)为大,心窍为小,膀胱与胆因只有去窍而无来窍,亦为小。
4、阳气开于外,阴精守于内,阳动而阴静,阳卫而阴营,这是阴阳经络、表里动静作用的精谛,而动静的作用,又离不开阴阳变化的规律,故气机的一动一静,不由自主,而循其一定的轨道运行。
5、人身的阴阳经道,气机的流注,是有一定规律的,经所谓“周天”“缠行”的轨度,是“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的交叉运行着,阳胜于阴则发热,阴胜于阳则发寒,所以会左右腿交替的发热。
二、经络
1气机所流通的径路为脉道(竖向)及脉络(横向),人身脉道从其作用言有正奇之分,从体上说有33阳,上下手足12经的途径,气与脉又是是不二的(不能分开),气脉就阴阳言,脉属阴,气属阳,气之所至,脉亦随之,气不能至,则脉亦不趋,气、脉在人身浮里支的运动及与内景的清静名相(忘身化光等)皆建立在气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是以物身为对象,故通称“有部”。
2、全身气脉,分阴六时、阳六时,从寅时肺经起,丑时肝经正,轮转流发生循环的作用。
所谓的全身气脉动,据内景论,除世现所知之20部脉外,尚有80部合计为左右各50部浮里支之动,符大衍之数。人体“一日一夜五十营”时,又分行阴25度,行阳25度,其度数是据息而定,一息脉行6寸,12时中,一万三千五百息,阴阳合数二万七千息,阴阳脉各长18丈,灵枢的“五十营”篇认为人身经脉“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是少计数了络脉之长的缘故。
3经络上分表里,其行于浮支者为表,通于里支者为里,气化作用中是以吸气为里,呼气为表。
4、人身12正经,依子午流注的粗浅解释,各有5个穴位,按5行分布在肘、膝关节到指、趾尖之间,分别称为一井、二荥、三俞、四经、五合(三阳经多一原穴,三阴经以俞代原),人身365穴,按周天度数,统括于手足33阳的66个基本穴位中。
5、少阳脉又名中脉,又名半阴半阳脉。少阳脉气,其气机为初阳来浅且近,属于3阳的根本名少阳祖气,升少阳脉气可促使3阳经的气脉先后旺盛。
因少阳经具有阴阳两面性,可以从阳,亦可从阴,少阳气脉失调则三阳不调,三阳不调则影响三阴亦不调,又少阳为三阳祖气,故欲调平阴阳,皆离不开取少阳经。
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皆属木经,肖象飞龙,动而上升,如胆经气脉郁遏不调,则不能升腾出井,犹如龙不能升腾和行云布雨一样,人体头部、四肢、两胁、腹部因此而生病,又胆脏名龙曜,号威明,受气于坎,得癸水之精而生盛木之精汁,其象如蛇龟相交。
少阳经是少气少血之经,胁肋部最怕震伤。
练好胆经气脉,可使三阳开泰,水火相济,而达健身祛病之目的。
太阳为“寒水”这经,膀胱为“州都之官”,主全身津液气化,寒水太过,则太阳之气不能化气蒸腾,通达于脏腑,温养于表里,阴盛阳衰则水邪泛滥,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如窿闭、蓄血、腹部胀满、头项强痛、恶寒、风水等症。
肝脉的里支注于目中。头顶两侧最高处叫青龙角,是肝脏气脉尽头的地方。
三阳与督脉的气机,出入濡荣于目中。
颈项为三阴三阳气脉过跷之处,其气溜利,过而不留,故颈项活动灵敏,而一旦受了风寒侵袭,则觉驰缓或紧张而痛。
三阴脉,以肾为生化之泉源,出入于脚心之涌泉井穴。三阴经的气要收敛,不可发散。
三阴的气脉从脚跟上走,运动后踵,可收阳潜于阴,火居于水的作用。
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后天生化之本,崩漏症主要是由此经所引起的,此外,冲脉也随阳明经而上升,故治崩漏症,因湿而化热的象征。
6、就任、督二脉本性来说,任脉本性主升,督脉本性主降,任脉及冲脉傍着阳明胃经和肾脉上行,只上升而不下降,任、冲二脉的气若闭而不升,人就全死。又就阴阳分别来说,督脉本身是阴脉,阴性内守,故主沉降,所以能为三阳之都纲,总督三阳气脉由头走足;任脉本身是阳脉,阳性升开,故主升散,所以能妊养三阴气脉从足走腹,贯膈,上胸,挟喉咙,止舌本,唯有厥阴肝经能上头顶。又就阴阳配合来说,督脉为阳中之阴,总督三阳,起三阳都纲的作用,任脉为阴中之阳,妊养三阴,起三阴生化的作用。又就阴阳变化相推的作用来说,阳极化阴,阴极化阳,阴阳互化,当阴极化阳时,阳盛阴衰,因阳性上升,故阳负阴而上升,而以太阳为主,诸阳从之,当上至巅顶,阳极化阴与厥阴的气脉相会。
升任冲脉气,所升为阴中之阳一点真气,使3阴中的纯阳负阴而上。
就体上而言,厥阴者一也,就用上而言,厥阴者,行经尽也,故厥阴为阴中之阳,此时阴生阳衰,因阴性下降,故阴抱阳而下,至唇口与任、冲二脉相交,再下至膻中与诸脉的气会合后,再下降至丹田气海,为阴降的极处,适与丹田的真气相吸相嘘,受阳之化,遂变为阴极化阳的作用,故阳盛而阴衰,乃由尾闾关负阴而上,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而不练功的人,则气脉运转与此相反。
又就后天气与先天气二者所主及其相互的作用来说,任脉主后天“宗气”,后天气与先天气交会于膻中,经过融会锻炼后,把五谷五味的性味,去浊留清,灌溉五脏,布精四肢,是为后天的宗气。督脉主先天“真气”,督脉与任脉、冲脉及其他经脉,未交会之前,各自分经而行,到任脉气机与督脉气机都升起来,交于唇口,会于膻中并与其他经脉的气会合以后,锻炼宗气以生化后天,是为先天的真气。
2、任、督、冲、太阳、少阳、少阴、厥阴等经脉,未交会前分经运行,到任脉气机与督脉气机皆升起交于唇口,会于膻中并与其它经脉会合。
峨嵋临济气功所传经脉之别则冲脉与任、督发自黄庭(即中脉灵空一窍),起于会阴,冲脉出入于下日月(即气街),其径经径道与背部太阳经相对,男子仅能上行不能下走,女子则能上至乳根,又能下走胞中,冲任2脉互为作用,男子的冲任荣于唇口,故能生须;女子则仅荣于乳,故无须却能哺乳,妇女分娩后才有乳汁,而月经无期,即来月经后,乳汁始减,亦冲任2脉的作用,又冲脉气会阳明,并少阴之经一寸相间隔,并胃经横骨穴,直上通于幽门,上散膻中,中返常经,窍在风府穴之下廊,与里支中脉相通。
带脉主开合,束腰环周一匝以管束全身气机的升降,以及完成3焦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气化作用。女子带下淋漓,虚症患者的眩晕,神思恍惚以及劳伤等,虽分虚实,却多缘于带脉失锁固,开多于合之故,升降失常,称为“带下”,下即降,非流膏淋漓如带之义。
从人体的生理病理而论,开合发于带脉,带脉松则开合失用,如是女子呈带下之症,男子现腰痛或屈弓之象,开与合的音符口诀,分别为“嘘”和“噻”,嘘属木音,属肝,肝经脉气机升至巅顶,与带脉关系密切,因开合统制升降作用,开合二者,合又统制开,故此带脉的开合,影响到肝脉气机的升上作用。舌为心苗,口为脾窍,故合“噻”字音符,气要内吸,舌反外伸为合度,才能收火土相生的作用,火土相生,气方内敛入脾,再发生内合的作用[五脏气机中,脾主结(合)的作用,万物(脏气)皆归于土]。吐纳时,凡念“嘘”音,百脉皆开,可用其通脉,念“噻”音时,百脉皆合。
7、中脉说法不一,有谓自百会沿体腔中心至会阴者,亦有谓自印堂过脑门贯背脊而下至会阴(或丹田)者,峨嵋临济气功有时亦以少阳脉为中脉,这是指从三阳经脉而论者,如以大河车周天搬运轨道是泥丸至玄牝之门(灵空一窍),下达阴为中脉。
8、腰背是阳道经路,经所谓乾背也,故炼功背上的“巨阳之经”最易发生热感;肚皮是阴道,经所谓“坤腹”也,故热感在肚皮比背后少些,然丹田是“产铅”之地,是真气储蓄的地方,应该是热感才对。(若是)“反凉”现象,(则)为阴阳两虚,“阳不恋阴”,“火不潜水”,是阴阳分离的现象,失去了阴阳纽抱、循环无端的作用。
意守丹田而气遂结,虽能令丹田生热,取巧一时,然真热结固不行,失活泼自在之大用,且气属阳而喜条达,最忌郁遏,故令少腹虽热而反发胀也,阳气被郁而不甚,尚有外开之能,故令下气也,从阳之性,动以利其势,故于运动后,其胀反安也。
9、人体生化,四肢具备,阳开于外,两仪生四象,以抵其全,故手足5指趾具化五脏六腑的井穴,因12经络穴的作用,其气机互相通达交沛,四肢显示四象奇偶的用道,经所谓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阳的极变,故手足皆呈X形,为阳火之象,皆具五数,为五行攒簇、四象化生之征,手足四肢和肌肉皮肤都属于脾土所主,即土性博厚,四隅向之之理,练功时小指应心经,无名指练肝脏,中指应心包,食指主脾脏,大指练肺经,其中独肾脏气机不上于手,肾属水脏,为坎水之宫,水性下沉,逆则泛滥,所以肾脏的井穴开于足心涌泉穴,其它各脏井穴,则于各指尖;又足的中趾无窍,经道行于中趾本节时,即不再外行,足经独得地性之全,以坎为用,坎中满则海底无虚,肾气充沛才能发生作强之功能,又因地性静,阳开得阻,不得至端,所以独有足之中趾无窍,肾脏的井窍弯下足心,亦为此理,倘阳开至中趾尖,则阴中之阳恋无所居,为投火入水,自取亡熄,就不能显示以阳入阴的作用。
气脉在五指内应五脏、六腑,其中只有肾脏不上手,以肾脏属水,水性下沉,所以肾脏气机下足而不到手。
大指属肺经,肺主均衡,又主升降,肺经井穴为少商,穴位在大指内侧爪甲角,因此大指是专练肺气的,大指一震动,云门穴立即跳动,云门穴是肺经表里支的门户,是表里两支交接出入的窍道,以指候诊穴时可感觉到云门穴有轻微跳动。
中指系心包出窍,作用最大,在导引术中,非不得已不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施术者心阳易耗散,且心包属火脏,体阳而性阴,感觉灵敏,故大小导引不单独作用),且劲愈轻,感应愈大,重则伤人,丹道家切诊脉象,主要持中指之故在此。
掌心为阴中之阳,整个臂肘的阴面是阴,而臂肘的阳面是阳,手背则是阳中之阴。
掌心为阴中之阳,手背为阳中之阴,掌心掌背气机阴阳自为纽扣缠行,中指应心包络,无名指应胰腑,2指的交会关窍是腕上的阳池穴。
劳宫是心包络与心经交会和别走阳经的要穴。
手臂麻木,痛胀等症,应导引肺经气脉,使之出井,调济均衡。
根据内景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运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井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
面部是属于“三阳”的“阳明经”最根本的起点,其气机发动是属于“初之气”,凡是属于“初之气”的动触现象,在阳份是现痒的,而在阴份则现麻的。
10、膻中亦名上气海,上气海的作用,在人身上是阴阳二气大会后的地方,气机一发动,所有先天后天的气,都要会于膻中。
先天的真气是五脏和六腑的本能,后天的谷气是五味的化合与五性的营养。
中丹田在鸠尾穴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处,胃之上口(相当于贲门部位)的绛宫穴,是人身气血开合之处,当胃气冲击时可致不舒,一般所谓的心口痛,实际上是绛宫痛。
下丹田在脐下2寸石门穴,中丹田在鸠尾穴下1寸,偏左5分,心尖抵到处,胃之上口的绛宫穴,上丹田在泥丸宫,下、中、上的前三丹田,可分别反应先后天气机、气血开合、神会的变化。
大椎穴有一根细筋,名叫通天路,又名上天梯,导引手术用于气机不上玉枕关者,或头昏脑胀者,一摸就好。
百会穴在头的顶端,靠近旋毛,两耳尖正对直上的中央。
章门穴位在季肋尖下,肝脉与带脉交会于此穴。
天泉可检查心脏气脉迟速。
太溪穴在诊断上用处,即诊此脉之有无,可定肾气之绝续而判生死。
人迎穴主要用于诊脉。
冲阳穴在诊脉上以候胃气的虚实,又可辅诊下痿症。
太冲脉用于分经候诊女子月经有无迟早的症候,并配合期门穴合诊,以定肝气之绝续而定死生,太冲脉宜盛而忌衰,如针刺公孙穴时须诊太冲脉,盛者可刺,而衰者不可刺,刺之可使足痿。
神阙穴用于诊脉。
艮宫穴:用于切诊胃病的气脉。
离经脉切诊法:离经脉诊法用离经指为体(离经指即中指,中指头尖蕴四正图)。
1)、诊者左手用离经指,抵贴患者中指爪甲之端的鬼哭穴,感觉其所在宫位有无上下左右之偏移及脉跳之迅速。
2)、采用上势,抵贴患者中指两侧甲缘下,即中指两侧尖端处,同时右手用剑劲或日月扣劲抵贴处劳宫穴,候诊时以开合法候之,即左手开时,右手则合,右手开时,左手指则合,用以诊患者离经指开合之情。
3)、以蛇头劲,左手抵贴患者食指蟹眼穴,并在阴阳而作微小搓动,同时右手以剑诀或日月扣劲贴天河界处,候诊时以张弛法取候之,即右指松蟹眼,左手即扣天河,左指松天河,右指则扣蟹眼。
上三法候之,患者体内气机乱而无应,气脉不出井,则指无鼓跳。(1)法候之,鼓跳很弱,为心阳之气不足之候;(3)法,阴面蟹眼穴脉不应手,为阴不足之征,反之为阳不足之证,蟹眼穴与天河界阴阳面,均有气有脉,而阳面独旺者,可诊其体上下来去升降之情;阴面独旺者,可诊其体左右开合之应,结合(3)法,诊其顺逆常变之时况,譬如患者之阳脉弱,左右横开反减者,属阴虚火躁之证。
儿科诊离经脉,如独现冷候,为内热之证,其中指发热,手心亦热者,为内寒,亦为内伤饮食之证,而手背热者,为外感风邪,手心单热为饮食内伤,积痞之证。
孕妇除候诊两寸浮滑,两尺沉伏外,可辅以离经脉诊之,其脉闭者,属有孕征象,左开右不闭者为男胎,右开右不闭者为女胎。
以离经诊法诊候脑中风患者,对于中脏中腑及患者体升降与开合之缓疾,迟速减为很好之判断,凡中脏中痰者,中指脉必升降相逆,左闭而右开;中腑中风者,中指脉常升降无变,而呈右闭左开之应,可用四正图或五行图或九宫图(洛书之格)而推求之。
切诊胃病,取艮宫穴,把拇指先扣住合谷穴,用食指尖去切艮宫穴,正常人在切此处的时候,感觉灵敏而很痛。如有胃痛则痛感较迟钝而微,以一扣而即感痛者为正常,扣3-5次始有感觉者为有病,但有轻重的分别,假设是麻痹不知疼痛,那就是患有痈疽的重病了。
青灵穴在临床切诊上,候心经气脉的盛衰,一扣即有反应的是为正常,二扣或三扣始出现反应者,是心气衰而又滞之象。
用丁头指取患者的爪甲,是诊断气血盛衰的方法之一,先用钉头劲扣住病人的手指尖端,大指在下,中指扣住爪甲中央,再用中指的甲劲,扣患者指甲上,默念一二三后,迅即放开,正常人先见到白色随即变红晕散开,是气血自还的吉象,如见白色变为米大的红晕,经久始散者,是气虚血滞的病征,一般患肝病的人多有这种现象。又如扣之不见红晕,而仅呈现白晕者,是阴虚血亏的现象,其吉凶的预测和可治与不治的诊断,就看红白相虚的程度如何了,又如扣之见乌黑褐紫者为血分中毒的重症,甲下先已呈现乌黑色,扣之而色不褪开者,主死不治而危在顷刻了。
鹰爪劲:用于切诊,临床诊断癥瘕积聚,肝脾肿大等症,其方法是用单掌在患部等待按法,同时运行真气发热后,再轻按缓提,在手掌向上揭开时,如有癥瘕积聚的部位,积有多大,被真气吸引的范围也相应有有多大,此法亦适用于肠痈的诊断。
在诊断癥瘕积聚的时候,还要找出其头、尾、眼,切诊感到最大而较硬之处是头,小而较软之处为尾,头部吸得最紧的而又最硬之处是眼,眼上可配用针灸术进行补泻治疗。
用通天劲取所闻穴时,有进会遇到一种现象:即当中指插入耳心后,有的病人卫心有一种潜在的吸力,把自己的中指向内吸拉着,这种现象多见于肾虚、肾有湿热、阴虚火旺三种病人。
在二十部分经切诊法中,候督脉时,要用通天劲在頞中候气与脉,又用以候太冲脉,诊断妇科月经病,崩中带下诸症,又用以判断亡血病人的生死预后,又用以切诊趺阳脉,诊断阳明胃经气脉升降所生病候。尚可候日月。
候神阙脉时要用剑诀法,将中指插入脐内,以食指接触穴处的皮肤为度,脏腑的气脉,正常者仅有一股潜在的内吸力量而无脉动,若脉呈顶指如蛇吐信,是脾脏有病。
颜面自汗,眉棱骨胀,属阳明经症。
手臂麻木,属三阴与阳明气脉不交之症,手发麻而不木,是气虚之症,阳气不足;肩背胀属三阳经,是湿多风少,气郁不舒之症。
胸部痞满,膻中胀痛,心烦嘈杂,乃肺胃二经气脉不降的症候。
脐以上痞满,有售价而吃不下者,是胃病;绕脐痛胀能饮食而不知饥者,为小肠与脾病;脐下少腹痛为厥阴与少阴病;右胁痛是肺气郁滞不行;左胁痛是肝的“肥气”症;腹胀肠鸣,属痰湿内留肠间的症候;口苦,呕吐酸水,呃逆,嗳气心中澹澹然,是少阳病。
少腹痛如转索,属厥阴病,为险重症候,以指尖蘸麝香、硫磺拦酒石酸混和导引,能兴垂绝之阳,以救危急。同时急配大剂的真武汤或六味回阳汤饮服之,冲服玉壶丹更妙。经急救后,为巩固疗效,可用口吻接神阙穴呵气(不能吹气),以觉大热为度。
全身痛(心气结,肾气受寒,水火不济故发痛)
腹隐隐作痛,湿热陷于其中之故。
脚麻痹(气虚),脚木(血虚)
“面王”诊法:人中沟有横纹二或三道者,多为宫颈糜烂或阴道溃烂;人中沟中心竖纹并沟浅或无沟且向外凸者,可疑似为子宫肿肌瘤;人中沟不是呈上窄下宽如剑形,而是上下宽度相等或上宽下窄或呈圆弧形状者,多为子宫内异症之表现;人中沟斜向,即显示该方向为左或右之附件炎性疾患。总之,人中沟的正常生理位置一旦变宽、变窄、沟棱无分、左右歪斜、纵横纹路、凸凹等形态的改变,即说明女子再现妇科疾患,在男子则为小腹、睾丸、阴茎等生殖系统的病症。
心火上炎引起舌部赤痛,肝火升腾引起两目红赤,肾气虚陷引起耳无所闻;肺气壅阻引起鼻塞不通。
察阳明气不循经者,其气不循经,面串愈甚,别经不纳,面有爬虫之感陡增,本经气怯,印堂如贴,诚属流注不隘矣。
喉中如有脔肉感,有属三阳风热症。
膀胱气化不出,小便淋漓,肾虚小便频数,湿热下注,足部发烧。
心病可梦见火焰;肝阳不足,气血不能上升巅顶,头顶如压。
气虚发麻,血淤发木。
真气在辘轳关迟滞不上,是真气不足之象;如觉得热,则为有余之症。
三阳经气郁,在阳经上发生胀痛、麻木、沉重感。
嘴脸歪斜,面如虫行,这里中风的症象。
叛匪如石重压,三阳气机盘旋不下头,头部前后俯仰,是任督脉不交,三阳气机不从百会聚散,厥阴肝脉盘旋不下之故,是水火倒置的现象。
头部左右摇摆,为肝肺相争的现象。
上重下轻,夜睡多梦,为外因三阳经风热,内因阴虚火旺,肝阳上亢。
头上如戴瓜皮帽,为督脉气虚。
三阳,厥阴,督脉有余之症,如头晕、上重下轻、头皮发烧、发痒、头胀闷。
循督脉线路,从正中线上的脊柱逐节按拿,寻找痛点,如发现脊柱胀、酸、疼痛处,即向外寻其相应的俞穴,此穴属于哪一脏哪一腑,即是该处脏腑有病变的象征。
疟疾,寒热往来,除按脊背痛点7~11椎,使痛者不痛,且出微汗外,再用生姜四两至半斤,捣烂,炒热敷犊鼻穴,外裹而,再从外面按犊鼻穴,于疟疾发作前二小时行之,1~2次即愈。
术者从患者背后取肾俞,用揉、披、挂、圆手法,以有酸胀反应放散至腰部深处为度,此为肾气自还之象,如不自还而下走八髎或至承筋为风湿下注。
骨、果核梗阻咽喉——先诊断咽中的梗阻位置,梗阻在上段者,面颊发红、恶心、自呛;在中段者,一起咽唾液,欲吐不出;在下段者,面不发红,只觉胀满;其治疗法,在上段者宜用热越之,导引使吐;以一掌用剑诀劲将幽门压住,另一掌以冲天杵劲纵深插入取天突穴蛹动,使其发呕吐出;在中下段者宜导引使之下咽。
聚者,聚散无常的意思,属气分病;积者,日积月累,经久不散的意思,属血分症。癥者,徵结成块;瘕者,假形也,皆重症。
三、脏腑
1、五脏六腑的开合,第一是表里的作用,如肺开则大肠开,故在功夫上,凡六腑之气不开者,皆由于五脏之气不开,常练用五脏之气,可调解六腑开合失常之气机,医药治疗亦然。
2、五脏生化,开心气,走三路径,一为克肺,二为生脾,三为反肾,譬如心脏病者,气闭则肾反克,症见脚脸因水气上泛,呈水肿之候;心气开,心阳旺,则生慢性肾炎,小便黄赤等,可遵恩害相乘的原则,要扶弱抑强。
心之窍“眼窝”(眉棱骨下中央深陷中),肺之窍“鼻孔”,肝之窍“肝弦”,鼻为脾之苗,肺之窍、脾之窍在口。
3、肺主均衡,又主升降。
不出汗者,要鼓荡肺气,汗出多者要收敛肺气。
肝肺气机不调或心肾气机不交,其中肝火上炎或心火上炎是其主候,而使金公木母失序,夫妻反目或使水火失交既济……要遵循“龙从火里出,虎向水边生”的大法而行调解,使龙虎调伏,金公木母始终于两肾玄关牝户的作用。
4、肝主筋,其华在爪,通过锻炼筋爪,可促进肝脏的功能活动。肝通窍于目,在五行属木,在卦属巽,木性直而招风,巽卦主诸风气,故肝病每曰“肝风动”。
肝主宗筋,而司痛觉,肝气横逆,逆乎筋络,故全身皆痛。
肝气开启则肺气闭合,肺气开启则肝气闭合,心气开启,则肾气闭合,肾气开启则心气闭合。
炼肝脉用“嘘”字诀,因为肝主“嘘”,一念“嘘”字诀,肝气即条达舒畅;炼脾脉用“啥”字诀,因为脾主啥,一念啥字诀,脾脏的气即内合而不散,“脾闻乐则磨”,磨则脾气旺而运化于四时。在气功疗法里,有一种“嘘”字口诀,对伤口处“吹气”,这样会收到“定疼”和“止血”的作用,因为“诸疼皆责之于肝”,“血分亦责之于肝”,“嘘”字诀是治肝气和放松肝木的方法。
在气功疗法中,“哈”字诀可以泻心热,又可以使“气机下降”。用“哈”字诀来“泻火降气”。相反的,用在人体“气虚”或“阳虚”的病人,则用“嘶”字诀(有作“”字的)来“升气”,用“嘿”字诀来升火。
肝为五行生化之先,肾为五行生化之源。
5、肾为水火之门,其阴水所主,主开合,又为气之根,主纳气,肾主水的功能需经开合升降清浊的气化作用实现,其清者为精,如雾如露,通过肺气宣降作用而盈归五脏,布散周身,亦即发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功能;其浊者为水,如江河之水降流,输汇膀胱后排出体外,肾之元阴、元阳苟失平衡,则水气不能互化,开合升降失调,循环生化紊乱,水液代谢即遇障碍,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人脚的灵活性不如手,是因为足部少气少血,为至阴之所在,而阴性主静,故以致此,但阴主骨力,所以足又较手的力量至少大5倍。
6、上焦气化功夫,用在头顶与肘尖;中焦气化功夫,用在腰窍与髀枢;下焦气化功夫,用在足后跟和足大趾。
7、凡眼神所集中的地方,气机可以加速运到,因为这是“治心”的法门之一,能使心念不致外驰,气机即容易集中了。
眼根蕴五脏真气,肺金独盛时,金形先现,故幻为圆形也。
8、所谓的心区,正是膻中,膻中为上气海,是先后天气机大会之处,自行按摩此处,合导引手术的原则,气机流畅。
9、自尾闾至颈项间之脊椎骨,共二十四节,如有松驰或紧缩时,即可导致背有酸疼。
10、一般来说,人体肩部的气场较厚,凡百会、囱门、膻中、神阙、丹田、会阴、辘轳关等古人称之为大关窍的地方,生物场气流最强。
11、体重量前脚掌负重多,气脉灌注阴分,即产生体浮腾之轻感,体重量后踵任多,气脉从于阴分,即感体沉降,皆失“中”字要领,弹跳拔高须以足前半部施显(细言之则先顿地后起跳,气机亦为先降后升),顿地沉猛有力势用足踵,也是这个道理。

四、诊断
阴阳:
1、有些练功者初期锻炼静功常多汗,为素体禀阳虚所致。
2、所谓“阳虚”,其症状主要是怕冷,其次是爱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脑力减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所谓“气虚”,其症状是气短,爱打呵欠,胸膈闷,一劳动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楼梯觉得气急。
阴虚、火逆的主要症状是怕热、失眠、多梦、烦躁不宁、善怒、面如酒醉,或面色青苍,眼内有红丝,或有白眼膜,黄色昏浊,五心出汗,盗汗,头昏,手足时发微烧,小便每觉余滴未完,自觉上重下轻,或者两腿疲乏。
阴虚的人,肌肉常常会跳动,经所谓“筋惕肉瞤”也,因为阴虚3阳无所归,也就是真气不得归元,游行于外,发挥了阳气主动的“能”“所”特性,阴太虚的人全身都会跳动的,而每一部分跳动的多少,又要根据病者的阴阳虚实的情况而定,显示在手足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经道,亦各有轻重多少分别了,如腰部跳动特别多,很明显是带脉的毛病。
阴太虚的人,失去了“阴主静而内守”的“所能”作用,“性情不能相制”“水火相逆”,因而动触不能控制,所以会演变成“岔气”“走火”“入魔”的灾怪病象,如果强劲控制它,又阴太虚而不能孕阳,阳无所居之地,则不能安静潜藏归元于下,必发挥阳的特性而要浮游于外,阴阳相争,人就十分难受。
3、大动发热出汗,阳气既受损失,阴份更受损失,造成阴阳更虚的后果,又因为“汗为心之液”,“心为君主之官”,“心属火而为木之子”,“得少阳之火气而化化”,据此可知心、肝、胆三部分的阴阳两面皆受损失,所以造成“心常惕惕,无故自惊”的病象,有时,还会视力模糊,看字和人影都会变成两个,或者倒影,至于丹道家专从气脉功夫上论惊悸的现象,可自行参考《黄庭内景经
中池章》,也能够了解。
3、“大温消骨髓,大寒消肌肉”,“饥则胃阳动,饱则胃阴凝”,“乐则气降,怒则气升”。
脏腑:
4肺:“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乃肺的宣降功能失职,肾之气化不利,标本俱病,当用提壶揭盖法。
若呼吸带有痰声,且面廓发黑而肥胶者,是肺、脾、肾三家病态。
肾:阳强不倒的病因属于阴份太虚,经所谓“水亏于下”也,与阳痿恰是相反的,这种人面色多半见黑色,至少眼眶是黑的,有少数人两颧必发赤,黑色的比较难治,用药物治疗,以“壮水潜阳”为主。
尿频、遗精大多数是心、肾、肺三经太虚的病象。
凡遗精症患者或老年人因年少时房事过频者,大椎穴必凹陷窝深,据此,可检查遗精症患者之久暂以定治则。
一般失眠的人,大多数有尿频的症状,二者的病理,是互为因缘的,尤其在夜间小便次数更多,因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而心阳扰动于上,刑尅于肺金,使肺气化燥,而元气反寒,失去均衡的作用,更难入睡,而又肾阴拒阳于下,肾与膀胱为表里,不得其“寒水”气化之用,水火倒置,不得已而败水于外,所以小便频数更厉害了。
胃:呃逆不思食,为胃土真阳外越,不能潜藏所致,此经所谓虚热呃逆也,人之后天生化,胃土生之,脾胃之气机失运,则有呃逆、痉、厥等患。
5、牙痛是外因风寒,内因虚热。
6、头向后仰,无力拉回,是督脉的气机受了冲、任、胃三脉的冲击,不得向上运行的毛病,尤以胃肠病的人,其胃气逆而下降,其胃气逆而不降,不做功也会嗳气的。
7
触觉:

8
、气脉非一,凡人体所有一切触觉(内外8触),皆气之作用所致。
听收音机声,心惊肉跳,为肺肝不和、龙虎相争之征。一闻吟啸之声,而黄钟不能定律,五音乖乱,气脉经道,十二宫弦悉受感应,轻则震荡,重则大动矣。
麻——自觉身上某部发麻者,表示血有余气不足,尤以心经与肝经为甚。
胀——自觉有胀感出现者,是血有淤滞或因脾湿滞留于经络所致。
痛——有痛感者为气血不通之故,与胀仅是程度不同,所谓“痛者胀之极也”,一般痛症皆为心经、心包经与肝经之病,乍痛乍止者为内热之症,痛甚而固定一处,其痛不止者,为中寒症。
酸——有酸感者多为中湿症,或因肝虚而致的血燥症。
寒——属阴胜于阳之症。

9、白沫经名白血,实非痰也,为五脏六腑之津液,大吐白沫,耗竭津液,伤及脏腑,阴津愈伤,阳气更虐。吐白沫愈多,伤阴亦愈甚,尤以二土之阴大伤,是土母生化之机失权,意马失辔,横而不驯,以致意神作乱,故乱动,乱说,乱打。
10、按祖国医学理论,呵欠是命门火衰、真阳不足的病象,但也有因肺气不足,脾湿过重等因素,造成打呵欠,当辨证处理,健康人打呵欠,则是“肾气自还则欠”。
11、“泪为肝之液”,平时迎风流泪是肝气不调的表征。练功中两眼流泪是肝气不调达的表征,鼻流清涕是肺气尚不均衡的表现。
12、口中发甜,是脾胃素有湿热,因湿而化热的象征。
13、上嘴唇出水泡,是脾胃湿气阻遏(口为脾之窍),因湿化燥而上炎,遂在口唇起水泡甚或胞疱;足心出水泡,名曰“湿脚气”,是湿热下注。
14、经谓热深厥亦深,盖真热内遏于丹田,太、阳、少三阳之气,不得化化之还丹妙运,失其卫于外表之大用,致令厥、少、太三阴气机独盛于外,故现寒战而成厥逆也,又太阳气脉为三阳之主气,其经循经后背,直上巅顶,又督脉循行脊中,为三阳之都纲,总督三阳,循经缠行,周而复始,兹既阳遏于内,阴盛于外,督脉失用,故令冷战,先发于脊背,后及四肢。
身作寒惊,先背脊冷而后及乎四肢等情,按此现象,即经论所谓阴阳交战,战于玄黄之野也(即所谓“青龙白虎,战于玄黄之野”)。
全身乍寒,手心更冷,只腋下出汗,烦躁不寐,手足敲床不停,……乃心阳厥逆于外,被遏于内,君火被扰,有以致之……腋下为心脏气脉出入之穴道耳,又按此穴名曰“极泉”,左右双穴,丹家又名曰“午门”,实二而一也。
背先发痒,随之有热气如碗大一团,挟脊上冲,冲到背心,背心遂觉硬而不能动,极疼痛不能撑持,心跳,气急,无力再坐,按此现象,为阴阳交战,得天地阳时之利,阴气稍煞,真火得舒,贲而外出,循经缠行,督脉彰用之征,惟以真热被遏太甚,阳仍衰而不足,阴则依然有余,故令热气成团,不得分经如线,循轨运行,且反为阴掣,逆阳下降,而阳则仍奋其负阴上升之用,力争上游,遂致形成僵局,硬不能动,疼痛难忍,心跳气急之情形。
气冲背,同时腹中有气上冲,背腹两气交叉缠行于两胁,又上冲肩窠,以及正立入睡等情形,按此现象,为大小周天,缠道运行,乖误失度之大患,气机顺逆从违,各逞其性,……冲带二脉失其锁籥之用,任督两脉,乘其抱负之性,故令气机背腹同冲也,肝木肺金二气,左出右入,右出左入,循行身之两侧,胃脉之旁,上下皆入于“缺盆”,会于“膻中”,此其常轨也,故令二气交叉,缠行于两胁,上冲肩窠,唯此一点现象,尚合乎自然规律之运行,惟“迟”“速”失度,“胀”“痛”乃生耳。
气自背腹同冲,全身皆疼,唯肺则否,痛到糊涂时,似睡非睡,眼中似乎有白濛,在白濛中,见到鼻端生白,再注意一看,有三种颜色,先见金黄沙色和淡青色及白色,在白色中又象有耳朵出现,腹胀难睡,项硬如鞭,手足拳缩一团,顶胀如剥,鼻闻香味,鼻上生花,又如灯泡等情。按此诸种灾怪,虽曰多样,实属一因,要皆气机大乱,阳阴二热,各极其极,天地否象也,又肝主宗筋,而司痛觉,肝气横发,逆乎筋络,所谓青龙乖张,故全身皆痛也,又肺司开提,而主钧冲,金性静止,不知痛而能商音,所谓白虎踡伏,全身皆疼,故只肺部不疼,而又手足紧抱,踡伏一团也……盖土金二脏,子母根苗,气机相感,……又头项大气一团,胀疼如剥,头顶长大一节,乃阳升不潜,水拒火入,真气盘旋于泥丸之宫,破窍不能,下还不得,故全身僵硬有如石木,此危机之最甚者也,苟破窍神亡,则一命呜呼矣。又鼻为脾之苗,脾在五志主意,在五气主香,意动而心神趋,经论喻之曰“拴意马”,窍开而真气露,金章谓之为气香兰,意之所祟,幻象随之,故现鼻上生花也,唯鼻嗅香味一项,邪正攸分,为坐中之常有,淫麝檀清,兆脾府之燥湿,二香之别,否泰天渊。
气从额下走挟鼻旁,胸前胀满,身侧牵疼,手足踡伏,筋骨绳绑,喜立恶卧等情。按此现象……龙动而虎伏,故现索绑绳捆,喜立恶卧也,肺失开提,脾主四肢,肺脾交困,故现手足拳缩抱紧也,两侧牵痛,少阳经脉之所循也……
头部昏眩,走路困难,无故恐惧,肠胃神经疼痛,腹胀,恶食,大便不通,耳鸣心跳,腰痠腿软,口苦失眠等症……乃阴阳极虚,水火相逆,弱症之最者也……而阴阳两虚,在比量论之,阴分尤虚也,在性量上观之,阳之所以虚,缘阴之宿虚也,又在现量上推之,阳之逆上而不潜,反成有余之局者,因阴之宿虚于下,为不足之病源也,于药物治疗,以养阴潜阳为疗程之主旨,以培土生金,壮水滋木为制方之法诀,更从阴阳之性,早日丹丸,夜服汤剂(投降龙丹、两济丸五十余粒,汤药八十余帖)。
口中吐气,不能自制,本属阴虚于下,阳逆于上者,严重时应有之征。
指觉之(?)气,游动全身盖气机不能自还,阴竭于内,阳无所附,真气外溢,水火分离之兆,天地否象之征也。
卧如桥拱及下气甚多,是气机壅塞,化阳不能,化阴不得之象,阳胜于阴,则怒弩反张;阴胜于阳,则寒战蝟缩矣。
头顶不舒,为肝气升于巅顶,此经所谓厥阴之脉,独上巅顶也,又曰青龙拏空,亢而弗潜也,要皆气机运行失常所致也,气如鸡蛋,盘旋顶门,为阴阳二气之化化作用,发生阻隔。
自觉身体篚内空诸相,由于气机之鼓动,遂发生“以幻为真”之感摄,盖幻景也,由左先大者,为肝气先动所致……如能调伏其肝肺之气机,令致中和之道,循轨通行,即无病患。
九窍翻动,为气机化阳不得,化阴不能,阳气争开,阴气争阖,阴阳相虎,启闭失衡之象也。
二三指宽之热气上冲,经背通至巅顶,此经所谓巨阳之气,因督脉都纲失用,发越过度,背上经道之气,混合紊乱,不能分经归流之现象。
会阳穴,为太阳气机与督脉之络穴,气机发动,在一阳初动而化太阳时,必从会阳穴中冲出,络于尾闾前及太阳四行之经道,故觉尾闾有拉开之情况。
左胸口下似有伤口固着,为气滞膻中,左右交旋失度,迴环于胸胁,出而不还之故,乳下二指处,肝经之期门,气机开放太大,不能收闭时,则肝气左出而不能右入,失去缠道规律,医道上为肝气左逆之症,气功上则谓青龙受病,经所谓龙寻虎斗,战于玄黄之野也。
足趾尖点地,大跨步,左右旋舞,翻跟斗等动作,为肝木气机从里支猛出于海眼,乃青龙失其云行雨施之现象,丹家称之曰“天魔舞”。
后颈出现热感受直至玉枕,是将出现休克的先兆。
五、其他
1、腿麻的过程中,越动则麻之越厉,越感觉难受,练坐时腿部气血受挤压于气街之上,双腿因气虚而致酸麻,折盘后大量气血很快下冲注使(?)两腿麻感加剧,若不动时气血缓缓涌向双腿脚,则可毫无酸麻之感。
2、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怒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安,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味。
3、男女在发育成熟的时候,乳根必有核如枣,抚之疼痛,其核不散者成童子痨,三、五个月散尽者则顺利成熟,俗名“过童关”。
4、日常起居生活,坐在床沿或坐在椅凳上,需要把脚心平正的安置在地上,不可悬空吊者,上不接在,下不着地,这样久成习惯,会发生脚重腰疼,变做“血痹”的病症。
5、“春一(月圆为期)、夏三(上中下三旬为期)、秋二(朔望为期)、冬藏(一点也不能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