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举笔者二案以说明:
案1. 黄女。40岁。小腹刺痛2年余。白天如常,夜间则发作,报腹而坐,不能入睡,痛苦不堪。2006年5月来诊,询其近2年在各医院行彩超、尿检等多种检查,未出明确诊断,屡用各种中西药物,了无寸功。
望诊:舌苔厚白腻;触诊:腹软无结块;脉诊:沉中略紧。此乃下焦虚寒、日久化瘀,瘀积夹杂,是以入夜剧痛。白天阳气主令,故可缓解。处仲景“大黄附子汤”、孙真人“温脾汤”合方,并加入全虫、蜈蚣解痉,元胡、失笑以化瘀,半夏、竹茹以化湿。全方味多量重,每剂达20味药。药入口即效,当夜虽痛而可忍受,不必坐起。后以上方为基础,连服30余剂,至今未发。
案2. 2008年11月11日。朱女,45岁,教师。病情与上基本相同,多次检查未明原因,治疗不能见效,花费过万。笔者力言无妨,用药与上案也基本相同,药入即舒,连服数剂,疼痛大减。
2008年11月29日,抓药2剂,有白芷30、小茴香30、砂仁15、乌药20、附子20、细辛3、大黄10(后下)、徐长卿30、蒲公英15、元胡30、沉香5(后下)、全虫10、蜈蚣1条、九香虫10、焦三仙各10、枳壳10、厚朴10、人参10、黄芪15、防风10.
当晚饭后服下,是夜痛势加剧,全身发颤发冷,于某医处打止疼针亦不能止。30日晨其家人带药来找我,说给治坏了。我查药后发现原方中附子20克一粒皆无,询问药房调剂,原来忘了。至此原因清晰明了:大黄附子汤中附子监制大黄之寒,则大黄去性存用也,今无附子,大黄性寒下攻,患者下焦本就虚寒,今寒上加寒,岂非雪上加霜?能不痛剧乎?
遂告之以老生姜半两、带须葱根1把,急煎,兑入老陈醋适量频服。是日连服此方2次,腹痛渐缓,次日晨回复元气。于第二剂中补足附子20克再服,并无任何不适。
按:此类患者笔者历年经治20多例,皆以大黄附子为主,均有应手之效。唯案2,因调剂疏忽,一药之失,致使全方药性大变,改温下为寒下,患者下焦本就虚寒,今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是以药入口不久即变证蜂起。此案虽因调剂疏忽而生变证,但从极处思考,也更能悟出温下法以温为主以下为辅的道理所在,若方中附子量小于大黄,虽然未必就促生变证,但恐怕也不会起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