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李园主人

当附子遇到大黄、、、、、、(摘自《温法述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5: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这个称呼我是不敢当的,呵呵

脉数,数,快也。脉数也就是脉快。

当然,具体到某个病例中,还要具体分析他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临床应用。
    附子辛热温阳, 大黄苦寒降泻。二药配伍寒温并用,互制互补,则攻下而不伤阳、温经而可通瘀,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共下寒实。对里寒冷积之腹痛便秘,可使阳气来复、肠鸣转气,腑气得通腹痛自止。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证以腹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示此乃寒实积滞于里,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温下,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也是附子大黄并用,乃热痞兼阳虚之候。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有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痞满愈增。故取大黄泄热消痞,附子温经扶阳。三黄得附子,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燥热不致劫阴伤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9: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附子大黄伍用,绝非仅治阳虚寒结便秘一证,如《圣济总录》卷七十九大黄附子丸(大黄锉炒、旋覆花、附子炮裂去皮脐、赤茯苓去黑皮、椒目、桂去粗皮、芜花醋浸炒焦、狼毒、干姜炮、芍药、枳实去瓤麸炒、细辛去苗叶各2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熟水送下,渐增之,早晚食前、临卧各1服),主治涌水腹满。随着近代对此药对研究的逐步深入,被广泛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消化道溃疡、慢性痢疾、坐骨神经痛、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阑尾炎、疝气、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如李克绍先生认为:凡消化道溃疡久治不愈者,不论痛在胁下或腹部,不论是否偏痛,不论是否发热,只要脉象沉弦或沉紧,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即可放胆使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这种用法对拘泥于传统收敛生肌法的人是种有益的提醒。祝味菊用于风疹块方:附子12、大黄9、黄芪12、白芍12、海桐皮12、黄芩9、防风9、乌梅9、黄连3;阿米巴痢疾方为黄附片先煎、当归、芍药、桔梗各12克,制大黄、肉桂、花槟榔、煨木香、陈枳壳各9克,黄连4克,炙甘草6克,并说:“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效力方着”。章次公也善用二药合伍再配白芍、杏仁、桔梗、当归、地榆、马齿苋、炮姜治下痢腹痛里急,颇有疗效。其他如董建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张伯叟治疗老年冠心病心阳不足、兼有胃肠积热或瘀热互阻者;王辉武经验治寒凝络阻之咯血、阴结不通之胸痛、沉寒痼冷之腹泻;骆安邦(大黄6--10、附子10--20先煎、细辛6--12、白芍30--60、甘草6--10)治坐骨神经痛,皆取得一定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附子大黄对于肾衰尿毒症的独特功效更值得重视。如蒲辅周先生治肾功能衰竭阳气虚衰者, 每用附子配大黄温阳泄浊,以降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改善肾功能(《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近年来以附子大黄为主治肾衰尿毒症的报道屡见于报刊,如刘锐的附子大黄汤(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可温补脾肾、通脏降浊、利尿泻毒,主治脾肾阳衰、水停毒盛的尿毒症;再如附子先煎、桂枝、大黄各10--15g、黄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附子15g、大黄30g、牡蛎、蒲公英各60g,浓煎200--400ml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25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3例,死亡2例(《陕西中医》1986.12);大黄、附子各18g、牡蛎36g水煎灌肠,配合一般治疗,观察34例,除4例死亡外,余皆缓解出院(《内蒙古中医药》);大黄20g、黄芩、生牡蛎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治疗19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死亡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熟附块20g,炒白术、姜半夏、茯苓、黄芪各30g,水煎服。另吞服清宁丸,配合灌肠,治疗15例,症状完全消除者6例,症状显着改善者8例,死亡1例(《浙江中医杂志》);熟附片、生大黄各10g,炒槐花、生牡蛎各 30g,浓煎成100--150ml保留灌肠,治疗30例,能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浙江中医杂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9: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笔者评按。

    附子大黄配伍后的功效之奇、应用之广,远在其他附子药对之上,为笔者临床之剂常用之附子配伍法。但二者配伍的技巧颇有讲究,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剂量比例、煎法、炮制法、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药对的神奇功效。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剂量:
    大黄附子汤重附轻黄是因寒而积,故以温为主以下为辅。千金温脾汤重黄轻附,是针对虚中夹积的病机,附子虽轻于大黄,但附子非单兵作战,是与姜草参为伍,即四逆加参,乃温补之意,并非单纯祛寒,故附子不取大量,全方合意,以温补为主以下为辅,与大黄附子汤以温为主以下为辅同中有异。《圣济总录》之中和散取二药等份(附子一两,一半生一半炒;大黄一两,一半生一半炒,上二味,同碾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米饮调下,临卧服)治产后大便难,是因为产后宜温而便难当下,但热之太过而伤津、寒之太过而伤阳,如此则寒、热均不为过,相反相成,共成温下之剂。可见二者比例很有讲究,学者于此处务必留意,时刻勿忘景岳之告诫:“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9: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来春茂先生以大黄附子汤治慢性结肠炎就非常注意之。若病程日久、脾肾阳虚、阴寒内甚、倦怠乏力者,用黑附片30(开水先煎一小时)、大黄9(酒炒焦色黑但不能过枯,炒至对成,表皮呈黑、心中呈黄褐即可)、细辛3、党参15--30。若病程在半年内,身体尚未见明显亏虚者,则用黑附片9--15、大黄9、细辛3(制法同上)(《来春茂医话》)。其中大黄酒炒,乃去性存用之意。而这样调配剂量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慢性结肠炎固有内结,而虚损之程度却因时间长短及个人体质而异,所以要依具体情况而施温补药之量,较之于那些偏执于“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人,极尽灵活之意。笔者更加熟地而成四维汤,乃因慢性结肠炎虽阳气大亏,但腹泻日久未有不伤阴者,附子熟地阴阳并补,阴滋阳复,自然夙根可断、痼疾可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9: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大黄附子汤,范文虎先生却重黄轻附治疗客寒包火之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药用:生大黄9、淡附子3、细辛0.9、玄明粉9、姜半夏9、生甘草3。范氏自云此病乃本热而标寒,故用大黄苦寒消其热,附子辛热善走散其寒,凡乳蛾之舌苔白、质微红、及有其他寒包火之征象者,常可一服而热解肿痛消。笔者非常推崇此方,临床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但并不拘泥于是否有寒,而恒用附子,取用寒不远热、火郁发之之意,疗效极佳。也曾用于数例胸腔积液患者,服后剧烈腹泻而不腹痛,此虽赖于大黄芒硝速消其水,但若无附子护中,恐正随邪同去,患者难以承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贺本绪先生曾治一例外感后高热者,纳呆呃逆,大便4日未通,脉沉细有力,舌绛苔灰厚腻。贺氏分析认为:脉沉细为里虚,有力为积;舌绛为热,苔灰厚腻为胃气虚建运失职、热毒积聚相并之象。病已入里非下不可,但胃气已虚,胃虚而攻下,则虚实均需兼顾。拟扶阳以保胃气,通润以降积聚,处大柴胡汤合承气汤,用小量大黄,加少量附子并伍当归。1剂便通,次日热退。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案虚实寒热并存,大量附子恐助热毒,大量大黄恐伤胃虚,故附子大黄均取小量。贺氏舌、脉病机分析的丝丝入扣,用药剂量恰到好处,为虚实寒热并存证的治疗提供了典范。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源于《千金方》的,《千金方》中含有大量脏腑错杂症候群的复合治疗方法,并非单纯的补、泻、温、凉等,姜春华、朱良春、张伯臾等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如张伯臾就指出,千金方表里寒热补泻升降通涩等药常融冶于一方,可谓用心良苦,奥理蕴在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6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