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按六经辨证之法,此证应为太阳阳明并病,并非现代医家所谓“太阳蓄血证”。理由如下 1.
太阳病不解,自当入里,或入少阳,或入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热邪内入,极易与血相搏。 2.
瘀热在里,此为阳明之阖太过,燥热与血相搏所致。 3.
桃核承气汤为调胃承气汤加味,治从阳明而解,病自应在阳明也。 4.
有太阳病机者,一者此从太阳而来,二者膀胱为太阳之腑,三者小肠为丙火之腑,对于中下焦血热之证自有推波助澜之势。 5.
至于结于下焦何处,当视各脏腑情况而定。多素有瘀血,热从膀胱而入于下焦,与伏瘀相搏结于血络,发为蓄血。或结于肠腑,或结于胞宫,或结于少腹,或结于膀胱。 此证已由太阳入于阳明,表邪随太阳之气以肺之肃降(阳明阖降)从胸内入,此戊土右旋,金气下降之里。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太阳寒水从三焦水道而归于膀胱明矣,此金气下沉,化为水气之理。然寒水挟邪气内入,经阳明燥化内阖而为热,又下焦素有血瘀(于桃核承气汤证条文处辨明),则瘀热互结而为病。此阳明燥热为阖太过,血气不行,故应为阳明病,胃家实也。此胃非指胃腑,而指燥金之气过阖之证。而阳明过阖则其中见之太阴必不能开,故太阳之气不能从开达表,逆于下焦也,故冠之以“太阳病”。后世医家以“太阳蓄血证”名之,为其名称所误矣。看似病在寒水,其实病在燥气过阖也。故黄元御名之“太阳入阳明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