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1/12 18:08 编辑
《伤寒论》云: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在大家的印象中,阳明以燥热的时候居多,这是其常,但阳明也有寒证的时候,这是其变,知常才能达变。 因仲景早有告诫: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虚冷故也。所以不能用三黄泻心汤,楼上就有朋友想到用三黄泻心汤,今笔到于此,望深思之。 阳明胃属腑,仲景云: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转辗移痛;所以患儿从胸口到少腹部都按痛。少腹部感觉似乎有冷气出来,不按也痛。约2005或2006年时,有呕吐厉害,并吐出血来的。 而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处,疼痛的位置固定。(伤寒论云: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殸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处;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转辗移痛;殸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为殸气)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就在证治方药上,否则什么都等于零。 〈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以君吴茱萸大辛大热之药,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一个12岁的孩子,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却拖着这么严重的病痛苦的过了6年,这样的悲剧竟然发生在医疗条件如此发达的上海。可以想象的是,现在人,尤其是上海人,能享受到的医疗条件,并不比中国的古人强。 医生和患者讲究的就是缘分。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即便是仲景在世,也未能尽愈诸病,只可以见病知源,况其下者乎? 另外一个方子是《汤液经方》的大阴旦汤,用的吴茱萸汤和大阴旦汤的合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