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谈拍打“理论上讲,比刮痧更有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946a60102ej4s.html
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王唯工教授
谈到“痧”,王教授边拍胳膊肘边解释说,“痧”是红血球的聚合体,红血球的特性是其流速一旦变慢,就会聚合成“痧”。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红血球容易聚合的特性是为了人体自救,比如,伤口凝血时塞住伤口的主要是红血球的聚合体,而不是血小板。但是,这个功能有一个副作用,红血球越积越多就会阻塞血管,血不流了,人体共振现象就会消失,此时即使打抗凝血剂也来不及了。刮痧就是通过外力加压将身体浅层微细血管里的“痧”排出体外。这些“痧”也有机会从微细循环回去,但是比较少,大部分只好从淋巴系统排出去。
拍打和刮痧的不同点在于:一般来讲,痧要浮到表面上才刮得到,因为人体浅表是静脉,动脉多在较深层;拍打通过人体共振原理将“痧”由浅入深地震出来,连骨头缝里的“痧”也能拍出来。外力加压时,越是有“痧”的小动脉越会破,因为它缺氧很久,较脆(正好吻合我们倡导的“不破不立”原理);而正常的小动脉反而不会破。
此外,王教授还建议最好以接近心跳的节奏拍,因为这样等于又多了一个心脏;拍打的力度要适中,嫌“痧”出得不够快可以延长拍打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