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646|回复: 37

中医舌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5 16: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裂纹舌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诊的发展概况

舌诊的发展概况

 舌诊,又称望舌,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医临证的检查常规。
  关于舌诊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很多的论述,如详述了舌与内脏、经络的广泛联系,并谈到“舌卷”、“舌上黄”,“舌干”、“舌本强”、“舌萎”等病理舌象,说明在《内经》成书前,舌诊已经是诊断方法之一了。但其论述均散在于各篇之中,来形成专论。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病理舌苔有较详细的描述,并以舌象作为辨证依据,定出治则与处方。此外,《中藏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均有关于舌苔诊病的记载。
  第一部舌诊专书,为元代敖氏所著的《金镜录》,以十二舌图验证,论说伤寒表里,其法浅而易知,因其人秘而不传,故未能流传于世。后为同时代的杜清碧发现,将其增补二十四图,合为三十六图,并列方于图下,增订成今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 1341年),对舌诊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此书当时也不多见。直至明·薛立斋偶得《金镜录》,珍其辨舌用药之妙,绘以五彩,编入《薜氏医案》,更名为《伤寒金镜录》,使前人之书,得以行于世。
  至清代以来,有关舌诊的专著与论述日益增多,如申斗恒著《伤寒观舌心法》,把杜氏三十六舌,发展成一百三十七舌,为当时舌诊之大成。张登著《伤寒舌鉴》正上书之错误,汰其与伤寒无关者,列图一百二十,观图辨证,颇为扼要。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苔色分门为舌色分门,认为舌为本,苔为标,内容丰富且多经验之谈。刘以仁著《话人心法》,择录一百四十九舌,对温热病之辨舌经验有所补充。刘恒瑞著《察舌辨证新法》
  (公元1911年)主要论述白,黄,黑三种舌苔的诊断法,诊断与治法并提,颇能指导临床。曹炳章著《彩辨舌指南》,附彩图一百二十二舌,墨图六舌,能初步以现代医学的解剖、组织、生理学来阐明祖国医学的舌诊原理,并把历代医家论舌之精华汇集一书,为近代研究舌诊之最重要参考书。杨云峰著《临证验舌法》主要以舌苔的形色来分析病情的虚、实、阴、阳,和测定内脏的病变,内容简要,并密切结合临床。
  此外,还有许多医籍虽非论舌专书,但也有不少关于舌诊的独特见解和宝贵经验,如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坤安的《伤寒指掌》,汪宏的《望诊遵经》,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等,尤其是叶天士对于温热病之验舌辨证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成为温病诊断上的重要依据。
  解放以后,对舌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关舌诊的专书,如有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舌诊》及《舌苔图谱》,陈泽霖和陈梅芳著《舌诊研究》。特别是《舌诊研究》,博采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有关舌诊的科研成果,使之有机地结合,是一部较为理想的参考书。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舌与脏腑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诊内容

舌诊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望舌体包括舌的颜色、形态和动态,以侯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情况,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舌体和舌苔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对病情全面了解。

舌诊观察方法

1.光线: 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 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 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辨染苔: 某些食物、药物可影响舌苔颜色,造成辨色假苔,应注意问诊鉴别。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
   ——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
   ——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
   ——复方甘草片可染成黑色舌苔;
   ——黄连、核黄素可染成黄苔;
   ——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腻;
   ——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
   ——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另外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变化。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

刮舌与揩舌: 为观察舌之润燥、苔之松腐坚敛、有很无根,常需刮舌与揩舌以利观察。如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以观察舌苔是否易刮揩去,露出舌质的本色,及刮、揩后舌苔复生情况;也可了解舌苔燥裂程度。

季节与时间: 正常舌象可随四季变换而稍有变化。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
   ——秋季燥胜而苔多薄多干;
   ——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一天昼夜交替,舌象也有不同:
   ——晨起舌苔略厚,色暗滞;
   ——活动进食可使舌象恢复红活薄润。
   ——张口呼吸,舌苔薄易燥;
   ——过度用力舌质骤红;
   ——过量烟酒,舌色也易变化失常。

年龄与体质: 常人因年龄增长,舌象也呈现规律变化。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
   ——而患病则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常见舌生白衣白膜,或白屑如未。
   ——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
   男女体质禀赋不同:
   ——男子气壮,血不易瘀,故若见瘀血舌黑多属危症;
   ——女子经水适来适断,舌象也相应变化,病理也常见瘀血舌黑。
   ——另外肥胖之人舌多略胖而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偏红。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苔:

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进退,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正如《临症验舌法》所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可见,舌诊在临床诊断中实有重要意义。
  舌质与舌苔的异常,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病情的变化,因此察舌质与舌苔,在临床诊断上就有着不同的意义。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内脏的虚实,察舌苔,重在辨病邪深浅与胃气的存亡。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买,视舌苔,可观察六淫之浅深。”舌质与舌苔相比而论,病浅见于舌苔,病深见于舌质,故望舌质较望舌苔更为重要。如《诊家直诀)说:“凡察舌,须分舌苔舌质,舌苔虽恶,舌质如常,胃气秽浊而已。”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正气的盛衰
  脏腑气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来,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存在,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
  2、分辨病位的浅深
  在外感疾病中,舌苔的薄与厚,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如苔薄,多为疾病的初期,病位尚浅;苔厚,则为病邪渐入里,表示病位较深。一般地说,舌尖红起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如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亦较严重。<br>
  3.区别病邪的性质
  不同性质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如黄苔多是热,白苔多是寒,腐腻苔多属食积痰浊为病。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者,则是瘀血的表现。
  4.推断病势的进退
  由于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的消长与病位的浅深,所以察舌苔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其特殊的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液渐伤;若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往往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的表现。
  5.估计病情的预后
  通过舌质与舌苔的望诊还可推断病情的预后。如舌苔厚而退,且复生新白薄苔,是邪去正复,预后良好;病人本有厚苔,突然苔退,且舌光而燥,复不生苔,多为胃气渐绝,预后不良。如舌象似去膜猪腰;或舌如镜面;舌糙刺如砂皮而干枯燥裂等现象,均属危候。正如《形色外诊简摩》说:“舌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说明望舌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应该指出,在临床上有时亦可见到病重而舌象变化不大,或正常人竟出现异常舌象,如无病之人苔常厚腻,或齿痕明显,此因无病时各有其禀赋不同之故。因此,望舌的同时还必须联系病史,及其它方面的症状、体征,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危重病舌象

危重病舌象

疾病的轻重、预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全身症状的轻重和抵抗能力的强弱,但能参以舌象的变化,则对推断预后,有很大的帮助。兹择录前人用验舌测预后的经验如下:
  1.舌如去膜猪腰的,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病危。
  2. 舌绛如镜面的,为胃阴枯涸,病危。
  3.舌糙刺如砂皮或干燥枯裂的,为津液枯竭,病危。
  4,舌敛束如干荔肉而绝无津液的,为津枯热炽,病危。
  5.舌如火柿色,或舌质紫而干晦如猪肝色的,为内脏败坏,病危。
  6. 舌质色赭带黑,为肾阴将绝,病危。
  7.舌体瘦小薄嫩,舌光无苔,属胃气将绝,难治。
  8. 舌卷而兼肾囊缩的,属厥阴气绝,难治。
  9.舌本强直,转动不活,而语言蹇涩的,病危。
  10.舌色晃白如镜,毫无血色的,是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11.舌由淡紫转蓝,苔由淡灰转黑,或生白衣如霉苔、如糜点的,多属危殆难治。
  以上是前人观察舌来判断预后的经验,但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救治,过去的一些危殆不治之症,有的现在已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因而对于前人所认为的危重不治之症,只能做为诊疗中的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6: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诊的现代研究

舌诊的现代研究
随着两科技术的发展,对舌诊的研究已从临床的肉眼观察进入到细胞、亚细胞水平,并且运用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组织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量元素分析等多种现代科学的实验手段对舌诊进行研究,使中医舌诊在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取得进展。

一、舌体组织学

人正常舌的组织切片,可分为如下几层结构:
1.粘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此上皮的更新很快,有人认为在正常时这些细胞每三天更新一次,因此容易反映细胞代谢的障碍。复层扁平上皮又可以分为如下四层:
(1)角化层:位于上皮的最表层,由角化的或不全角化的上皮细胞组成。细胞扁平,完全角化细胞的核大都消失,不全角化细胞尚可见到细胞核。覆盖在舌乳头表面的上皮有时可形成角化的突起,突出于舌面。在角化过度时,此角质突起可延长增高,呈角化柱或角化树状。
(2)颗粒层:细胞扁平呈梭形,胞浆中含有角化颗粒。在人类通常只有2-3层细胞。
(3)棘细胞层:这是舌粘膜最主要的一层,由多角形细胞构成,并具有细胞间桥。越近表面的细胞体积越大,胞浆越多,有时可见到少量空泡,故此层又有海绵组织层的称呼。深层的棘细胞体积较小,细胞间桥明显,细胞核相对较大,染色较深,偶可见核分裂。
(4)基底层:又称生发层。细胞呈柱状,细胞核染色深,常有核分裂。其细胞呈单层排列,整齐致密,位于上皮的最底层,使粘膜上皮层与固有膜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分界线。
2.固有层:位于粘膜下,是一层结缔组织,其中有神经、血管、淋巴管、舌腺管等穿行,有时可有少量淋巴球浸润,尤以舌根部为多见。在舌背部,固有膜向上皮伸入,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真皮乳头。
3.肌层:由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在肌束之间,结缔组织很少。有时可见血管和神经等。
通过舌的组织切片可以了解到舌的结构有舌粘膜,舌的肌肉、神经、血管等,下面着重介绍与中医舌诊关系较为密切的组织结构——舌粘膜。
舌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舌背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小突起,统称舌乳头,使舌背表面呈天鹅绒状。舌根的粘膜光滑,没有乳头。
舌乳头按其形态、大小和分布部位可分为四种:
1.丝状乳头:是舌上最多、最小的乳头,细长如丝,高约0.5-2.5毫米,在轮廓乳头的前面遮盖了舌背的前三分之二。乳头由复层磷状上皮和固有膜组成,乳头上皮浅层的扁平细胞轻度角化,因此丝状乳头覆盖舌面呈微白色,这种角化物质对舌粘膜具有一定的的保护作用。每个乳头内有一个由固有膜突起形成的轴心,叫初级乳头。自初级乳头的顶部,固有膜继续向上皮伸入,形成许多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更小的突起,称为次级乳头。次级乳头的高矮直接影响粘膜表面的光滑度。乳头固有的丰富血管、神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覆盖在丝状乳头表面的上皮有许多丝状突起(约5-20个),每个突起下面即是一个次级乳头。如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宛如刷状。丝状乳头无味觉功能。丝状乳头具有轻微而持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故在病理状态下可变得很长,形成厚苔等。丝状乳头在青年期最发达,到老年渐变平滑。
2.蕈状乳头:又名菌状乳头,因它上部钝圆,肥大如球形,根部细小,形如蕈状而命名。蕈状乳头的数目少于丝状乳头,但体积较大,在舌背部呈单个的不规则分布,主要位于舌尖及舌边,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乳头高约0.5-1.5毫米,其上皮的表面未形成突起,所以次级乳头固有膜内的毛细血管接近上皮的表面;又因上皮不角化而透明,所以透过上皮稳约可分布于次级乳头固膜内的毛细血管,使肉眼观看蕈状乳头时呈红色。蕈状乳头含有味觉神经未梢,故有味觉。
3.轮廓乳头:是乳头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直径1-3毫米,高约1-1.5毫米,数量最少,一般7-9个。这些乳头排列于两条几乎垂直的线上组成人字形界沟,成为舌体与舌根的分界线。
轮廓乳头的外形很象蕈状乳头,但它的上面扁平,周围有一条狭窄的深沟环境,沟外壁的粘膜有嵴状隆起,在沟内壁的上皮中,有多数染色较浅的卵圆形小体,称为味蕾。每个轮廓乳头中的味蕾约有250个左右。
4.叶状乳头:约有3-6个,是许多互相平行的皱襞,以深沟分界。主要位于舌后部两侧边缘上。人类的叶状乳头已逐渐退化。成人叶状乳头区的腺体退化,代之以脂肪组织及淋巴组织。
5.味蕾:是味觉分析器的外围部,即味觉感受器,是由特殊上皮构成的细胞团块,呈椭圆形,包埋于上皮内,状似花蕾。味蕾分布在舌周围的乳头(如蕈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中,也散在于舌腭弓、会厌后面、咽后壁等处的上皮内。在新生儿较多,成年人较少。味蕾的大部分(舌前三分之二部分)接受面神经的感觉纤维,这纤维同舌神经分布于舌;另一部分味蕾(包括舌后三分之一)受舌咽神经的支配。
味觉通常分成甜、苦、酸、咸、辣五种。舌的各部分味觉刺激的灵敏度不同:舌尖部分对甜、苦、酸、咸的感受非常敏感,尤其是对甜、咸两味更甚,舌的两侧周围对酸的感觉是灵敏;舌根部分对苦味感觉最敏感。在中医辨证时,病人的味觉也可作为参考。病理性味觉改变的机制尚未能阐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