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层出不穷的“伪大师们”,北京卫生局推出官方认证的养生专家,用“正规军”拨乱反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拿起遥控器,随便调几个台,就一定有养生节目在传授医疗保健“秘方”。
与此同时,靠绿豆起家的“京城最贵神医”张悟本和宣称要攻克艾滋病、吃活泥鳅治“渐冻人”的“养生教母”马悦凌也应运而生,成为养生“神坛”上的大佬级人物。可惜的是,很快,两位“神人”都现出了原形,一位是针织厂职工,一位是根本没有行医资格的民间养生爱好者。
面对层出不穷的“伪大师们”,北京市卫生局决定主动出击,推出“官方认证”的养生专家,用“正规军”拨乱反正。
但自遴选伊始,质疑就从未中断:认证的门槛是什么?没认证的就都是“大忽悠”吗?经过认证的就不会“忽悠”了吗?
“官方养生专家”:要有真本事,会说话
“海选”始于今年3月,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局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开展了健康科普专家遴选工作。
据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消息,在此次“海选”中,北京市共有141家医疗机构参与推荐报名,参与遴选的专家达到1425人,其中博士和硕士有791人。
参与此次“海选”并幸运“入选”的中医医师李春良(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健康科普专家遴选工作采用本人自荐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这次‘海选’堪称‘精英阶层一锅端’,基本上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全报了名,单位会议上甚至直接要求主任医师全部报名。”李春良介绍说。另外,其他愿意报名的医师也可以填表。
李春良认为,“半数以上的人还是比较积极的,毕竟有官方认证是件好事,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多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的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不仅负责该院的报名和推荐工作,自己也主动报名并最终入选。他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单位要求报名应该是极少数现象,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自愿。”他认为,有热情、有热心为公众服务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首要条件。“我们医院共有30多位医师主动报名,入选4名。”
8月8日,结果揭晓,北京市卫生局官网公布了一份251人的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名单,其中包括225名医院医师和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卫生部等相关医师26人,涵盖了内科、外科、中医、儿科、妇科等18个专业和学科。通常,互联网公司通过加“V”来对微博用户进行官方认证。故而,网友戏称这批专家为“加V养生专家”。
至于遴选的过程,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赵春惠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透露说,“卫生部门就此专门成立了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遴选工作办公室(下称‘市遴选办’),由各大医院的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等20多人组成,且有严格的遴选程序,经过对报名者专业特长、职称资质、从业经历等多方面考虑后进行投票表决。”
参与遴选的杨甫德认为,遴选过程是客观、严肃、透明的。“遴选环节主要包括报名、介绍、投票、讨论和公示。其中,投票环节都是不记名的,公示也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查看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名单可以发现,其中近九成为主任医师,其他为副主任医师。
除了技术过硬,入选的专家们还要有“通俗说理”的本事。“此次选出的专家除了有真本事外,还要会表达,能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赵春惠说,为保证选出的专家能将真才实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大众,北京市卫生局已经对所有入库专家进行过两次统一“包装”,对健康科普专家免费进行健康科普传播技术与技巧等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
“主要是要求大家转换语言,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刚刚接受过培训的李春良认为,“包装”提高了专家们对科普需求的认识,意识到交流和互动会增强科普的有效性,但是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就打造出“名嘴”效果。“很多高级医师都是搞学术和科研出身的,不善于交流和讲授,毕竟我们不是讲师。”
据杨甫德介绍,这两次“包装”仅仅是开始,之后将会分学科、分专业,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培训。
加不加“V”都烦恼
就入选的人员名单而言,业内外都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毕竟这一批有着“高学历加高职称”的“加强连”足以让任何人信服。但至于没有入选的专家们,争议却是颇多。
首先就是认证标准的问题,就律师、会计等成熟的资格考试而言,其考核内容和达标门槛都是清晰明确的,而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养生专家,目前在政策层面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
于是,为谨慎选择,市遴选办设置了三大前提条件:就职或曾就职于“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按照此标准,在入选的“官方养生专家”中,中医医师近50名,数量最多。而实际上, “中医的药理、技术和考评标准一直都有争议,制定评选标准和设定门槛也比较难。”李春良认为,中医是一项强调经验积累的民间意味浓厚的学科,很多民间知名的老中医未能入选是一大遗憾。
著名的中医老字号——孔医堂的董事长、名医孔伯华的后人孔令谦就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官方养生专家”的出炉本是一件好事,有利于规范当前混乱的养生市场,但是,将民营医院全部拒之门外未免过于“一刀切”,是一大遗憾。
未入选的遗憾万分,入选的也并非全都欢喜。查看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名单可以发现,入选专家多为各医院热门科室的热门专家,他们一般每周只坐诊一天,他们的“专家号”千金难求,甚至有病人家属为了得到他们的诊断而在医院排队数周。例如:友谊医院肝病中心的贾继东、北京安贞医院的洪昭光、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胡大一、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的曾光、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的林江涛、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病科的杨甫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拥军等。
“很多入选专家都是身兼数职。他们是号源抢手的专家医师,有大量的出诊任务。他们还是带着硕士博士,有科研任务的导师,有学术任务。同时,他们还担任着行政管理的职务,是各大医院、科室的领导。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科普教育?”李春良透露说,在“包装”培训期间,就有个别医师私下沟通,谈及并不乐于“再兼一职”。
“一是这些专家无暇顾及,很多也不愿意上电视讲授基础知识,更愿意埋头做高精专的技术科研。另外,这些优秀的专家做科普教育不是资源浪费吗?他们应该得到更充分的支持和应用,攻坚破难。”李春良认为,科普教育工作可以让拥有医师资格证的人员担任,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级别”。
“我反对这种观点。”杨甫德认为,大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出诊、治疗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重在预防。做好科普和预防工作会大量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但他也表示,必须合理地安排时间,不影响其他工作。“例如在精神类疾病方面,有专家十余名,这些专家应该是循环轮流的,可能具体到某位专家身上,一年也只需服务几次,不会让大家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科普教育。”
“加V”只是个导向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官网披露的信息,首批“V”字专家们将“持证上岗”,并在“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与安排下,参与在京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的健康科普传播工作”。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没有获准“V”字的专家们都不具备科普资质呢?
经常收看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健康大智慧》、《健康北京》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观众一定熟知曲黎敏、程凯、赵之心等专家的名字,他们不仅经常出现在电视中,还有各自的著作和影音制品,在健康养生领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意外的是,这些名字都没有出现在“V”字团队中。
对此,赵春惠解释说,入选的养生专家并非以媒体出现的频率为依据,这些“脸熟”的专家可能没有提出相应的认证申请,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不是专家。此外,虽然按照规定,官方认证的专家将优先推荐在卫生局和媒体合作的养生科普栏目中“出镜”,但不意味着所有“出镜”的养生专家都强制要求“持证上岗”。“今后,卫生部门还将根据市民需求,对专家数量进行适时增补,推出第二批、第三批官方认证专家。”
虽然,“V”字团队称得上是精英汇聚,但是,面对已经“名家辈出”、遍地开花的养生市场,“V”字团队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呢?
就此,《中国经济周刊》联系了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曦沦,他认为,品牌认知度是由知名度、联想度、美誉度三个维度构成的。像曲黎敏、程凯、赵之心等“成名”专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效应,获得了知名度。而“官方认证”强化了美誉度,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知名度不高,也未必比其他“成名”的养生专家拥有更多的客户。
“打造知名度是需要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财务成本等。改变人们心目中对已经‘成名’的专家的认知,还是具有挑战性的。”杨曦沦说。
8月22日,记者致电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负责人员称他们已经看到了专家的名单,但目前已经完成录制的《养生堂》节目还可以播出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至于是否调换节目嘉宾,要等到和名单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定夺。”
针对这种情况,赵春惠解释说:“卫生局每年都要与媒体合作,进行大量的科普宣传,这些栏目会请专家库中的人来宣讲。至于媒体自己举办的养生节目,选择什么样的医疗专家,卫生部门并无权干涉。”
从医十余年来,李春良从未上过电视,也没有出版过任何养生方面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这些节目都有固定的专家名单,这些专家都是有时间、有精力,愿意跟媒体合作,也擅于讲授传播的,毕竟节目制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收视率和节目效果。”
李春良认为:“养生市场的规范化仅靠官方认证的专家库显然是不足的,很多养生方法都是来源于民间的经验积累,甚至也有偏方。”
闲暇时间,李春良非常喜欢收看央视四套的《中华医药》栏目,其中的养生治疗方法多来源于寻常百姓的生活智慧,“科班出身”的专家不到半数。“我也在学习、尝试,这会丰富大家的视野,更符合大众保健的需求。”
赵春惠则认为,健康科普专家库的成立是个导向,告诉大家正确的健康保健知识是什么,而中医养生市场的规范化并非仅凭这个库就能根治,需要卫生、工商等多部门的合力推动,并研究制定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准入条件,对图书出版、节目制作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把关审核。
“有效期”只有两年
虽然,北京市卫生局已经表明了“认证非强制”和“适时增补”的原则,但很多网友认为,“V”字团队“优先出镜”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资源,跻身“V”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