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水中火

经方治疗出大汗8年前列腺炎(八味肾气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1 0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因为病人一到冬天冬天双脚冰凉,腿部手部坐大约5分钟就会发麻,明显为脾肾阳虚之证,故合用附子理中丸
发表于 2011/9/11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归芍药散 合附子理中丸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2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qsbyxcd 的帖子

你应该先弄清五苓散的方向??这样就不会认为和炙甘草汤方向相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自今都是以时方的理论强解经方。经方不是药物功效的加和,所以不需要解释组方里面每一味药的功效
发表于 2011/9/12 17: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人上热下寒,可以考虑使用乌梅丸煎剂
发表于 2011/9/12 22: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脾属土,肾属水。可使土生金,金再生水。虚则补其母。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13: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9/13 13:50 编辑

患者使用的是八味肾气丸改为汤剂 我要转帖给大家的优秀文章见楼下
1,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2,原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十五)

3,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夫短气,有微饮①,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十七)

4,原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三)

5,原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十九)
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13: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作者不详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9/13 14:05 编辑

仲景八味肾气丸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方,即使不学医的人也多有耳闻。我于此方子虽然也常用,效果亦可,但总觉得有些不落底。因为世传它是温补肾阳之剂,但八两干地黄与桂附各一两的比例,怎么看也不像是补阳之药。还有,少腹拘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书上只说是肾阳虚衰,但肾虚与少腹拘急又有什么关系?三泻(丹皮、泽泻、茯苓)究竟在方中起什么作用?这三味药不是与补肾阳之旨相左吗?肾气丸之“肾气”所指的是功能呢,还是物质呢?在临证中,某些“肾虚”患者服用本方后,或效或不效,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皆是引人深思的。

    日本汉方医家对于腹证研究还是很精到的,他们指出《金匮》中所说的少腹拘急,在临床上可见到少腹部的腹直肌紧张,从少腹到阴股有牵引感,按诊时可以触及脐下正中有条索状物。还有一种情况,即附方崔氏八味丸所提到的“少腹不仁”,表现为脐下少腹部的松软无力,按之没指,患者自觉该处麻木不仁、感觉减退。但这种麻木与拘急的原因到底作何解释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引用了《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肾汤,发现里面的一个加减法:“少腹苦迫急者,……,加牡丹皮一两。”于是乃恍然有悟,这个“少腹苦迫急”者,不就是八味丸的“少腹拘急”么!小补肾汤用丹皮来治疗少腹拘急,可见此症是因瘀血而起。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全宗《汤液经》,可惜《汤液经》没能流传下来,但在《辅行诀》中还能窥见一鳞半爪,实在是幸甚!

    回过头来检视一下仲景书中:桃核承气汤证有少腹急结,抵当汤证有少腹硬满,温经汤证有少腹里急。这些有瘀血机制的方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少腹拘急结满的表现,只是肾气丸证要比这几个方证来得轻缓些。《金匮·水气病篇》更有这样一段话:“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这是由于少阴少阳君相二火虚衰所引起的血阻水停,虽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有差异,各自表现为小便不利与经水不通,但气化却是无二的。再看《妇人杂病篇》: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这可说是对上面理论的实践应用了。所谓“胞系了戾”不正是血水互结的具体表现吗?

    原来,少腹乃少阴、厥阴之地,血室居焉。少阴主水,开窍于二阴;厥阴藏血,其经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男妇隐曲之证,必关乎肝肾,此肾气丸证少腹拘急、少腹不仁之所由来也。拘急是瘀,不仁是虚,然虚劳之证,虚实往往是并见的,不可局分。

    这血气瘀滞与水道不利的原因,推其所致,久虚之人必有肾中元阳的不足,所以桂枝、附子是不可或阙的。但实际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单是这个病机的话,那就跟真武汤证比较接近了。况且桂附只用一两,《金匮》中五条论文也未提出明显的寒象,如果将其率尔的解释为温补肾阳就不确切了。

    问题的关键是对肾气二字的理解。气,后人固然多从功能解,但实际上古“精”、“气”二字的意义是一致的。阴不自阴,由阳故阴;阳不自阳,由阴故阳。没有离开功能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功能。如《内经·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可见,肾气即是指肾中之精气。所以说,肾气丸所补者,并非肾阳,而肾中精气。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神农学派的著作中得到印证。如《本经》记载,干地黄“填骨髓、长肌肉”;《别录》云,山茱萸“强阴、益精”,山药“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汤液经》中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皆是以干地黄为君药;《外台》及《千金》中以肾气丸为名的方剂中,以干地黄为君者不下七首(粗略统计)。仲师既然以干地黄来君肾气丸,若将其说成大补阳气、或者化气行水,皆非正论。

    有心人可能发现,我们在临证中有时遇到阳虚体质的患者(其寒象往往并不很重),但屡投桂附却不见其热,其因维何?其实,这正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中精气不足,阳气则无所依附,故虽投热药亦难见功。《内经》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正是此意。到了肾气丸证这一阶段,阴阳二气均虚,物质功能两衰,所以单补一者,皆难奏效。且又因正虚推动乏力,瘀血浊水丛生,虚实夹杂。故仲师于此际,别出手眼,拈出这一首千古名方肾气丸

    腰为肾府,腰部痠痛,可以说肾虚的特异病侯。仲景以干地八两为君,填补精髓,大建根本。可以说,在仲景药法中,地黄是补肾唯一正选佳品。景岳推之为药中四维,亦甚有卓见。山药、山萸皆是补益精气之品,如上已述;且山萸酸温,善能逐痹止痛,本经明言。桂附少用,虽有温阳之用,但意在化气,古人亦多所言及,此不赘言。但是,观《千金》、《外台》中所引剂量,桂附或二两、或三两,可见此在随证消息,亦不必拘泥。久虚则浊水瘀血生焉,茯苓、泽泻、丹皮,亦为势所必至,不必申论。

    《金匮》中亦用此方来治消渴、痰饮,盖此二病皆非新恙,多为久伤,正虚、痰、血,杂踏而至,非是仅执一端所能治者。故仲师出此肾气丸,亦不得已欤!

    此肾气丸若依六经辨证是厥阴方,《金匮·消渴篇》已透露之;又此证非少阴之但寒但热,已有精气耗伤,病入厥阴可知;从用药上,亦与厥阴方之寒热攻补兼施同类。此义已有同仁发明之,不赘。造次所作,不到之处,尚祈雅正。

发表于 2011/9/13 14: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向先生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11/9/13 16: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9/13 17:45 编辑

对于肾气丸是阴中求阳的说法大为不解。。。。。版主干地黄用的是生地还是熟地。。。。

水中火:汉代的时候还没有发明熟地,尊仲景本意,当然是用生地黄。用的桂枝而不是肉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