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除了“逐经循环传注、反映脏腑气血盛衰”等特点以外,还有根结、标本等理论,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经络与人体各部的联系。它是以经络偱行为依据,以腧穴为基础,以两级对应取穴为准则,以灸法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与运行情况。《灵枢·经脉》、《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营气》等篇所论述的是十二经脉逐经循环传注的体系,使气血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标本根结理论不仅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而且更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在临床上,艾灸或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远较广,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头面、五官病等。这就为什么要在四肢远端取穴的原因。
十二经脉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由于十二经脉所在的标本部不同,所以,它出现的疾病症候也不同,如“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热则痛”;又因为十二经脉及其腧穴在人体的标本是上下呼应的,所以在临床上可以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采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方法治疗。
《灵枢·根结》指出,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宋代大医家窦材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
另外,依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越是慢性病、疑难病,就越要注重四肢部穴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