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8/19 23:14 编辑
《伤寒论》于五苓散尤反复推论其在治疗误汗或汗不得法而致的小便不利,五苓散是《汤液经法》中大泻肾汤的变方。其临床应用范围很广,能“通三焦利水道”,鞘膜积液属于下焦水分代谢失调,故用之,能收效。
黄帝内经云:开鬼门,洁净府。盖开鬼门者,开人毫毛之孔窍;洁净府者,泄大小之二便。五苓散乃利尿神剂,《伤寒论》方后注明:汗出愈。说明其既能开鬼门发汗,又能洁净府泄小便。双管齐下。
----------------------------------------------------------------------------------------------------------------------------------
条文引述如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
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
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
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
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
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
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
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
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
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
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