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0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黃某某,男性,三歲,於1958年8月20日入院,病例號 29303,確診為流行性乙型腦炎。
患兒入院時,高熱達40度,有汗,口渴,面赤,唇乾,嘔吐,舌苔黃而潤,大便日二次,微溏。脈數,右大於左。認為暑邪已入陽明氣分,予以辛涼重劑,白虎湯加味:
處方:
生石膏45克 知母6克 山藥9克 連翹9克 粳米9克 炙甘草9克
21日晨二診:熱反加高至40.5度,舌黃而膩,大便日三次,溏薄。仍進原方,石膏量加至60克。午後再診,體溫升至40.9度,更加入人參服之,熱仍如故。大便溏泄不減。
22日三診:前後大劑白虎湯連用兩天,高熱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四次,聞聲驚惕,氣粗嘔惡,病勢趨向惡化。但汗出、口渴、高熱、舌黃、脈大而數,均是白虎湯之適應證,何以服後諸證不減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兒人迎脈數、面赤、高熱、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黃不燥,嘔惡上逆、大便溏泄且次數多,是脾胃蘊有暑濕,乃挾熱下利證。前此屢投清陽明經熱之白虎,既犯不顧表邪之錯誤,又犯膏、母涼潤助濕之禁忌,無怪服藥後高熱和溏泄反有增無減。患兒既屬挾熱下利,純係葛根黃芩黃連湯證,因亟為處方:
葛根12克 黃芩9克 黃連1.5克 甘草3克
一劑甫下,熱即減至39.4度,二劑又減至38.8度,大便轉佳,嘔惡亦止,很快痊癒出院。
================
本病案医生说是肠胃蕴热,证是对证了,病因却不见得就是他说的那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