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马悦凌的“卫生部专家”作假 被通知不许自称研究员
王锡宁,这位称赞马悦凌为“现代张仲景”的所谓“卫生部专家”,如今已成了网络红人。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专家”,为何在此时帮助马悦凌,为何只通过电邮、网络等来发表“挺马”言论,却不愿露面接受快报记者的采访?这些成为巨大的谜团,网上关于他的种种传说也沸沸扬扬。有网友直指,这名所谓的专家实际上也是个“养生圈”内人。
这些都是真实的吗?“王锡宁”究竟是谁?昨天,快报记者也赶到北京展开调查走访,真相令人震惊:这位所谓的“卫生部专家”原来根本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正式员工,而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王锡宁回邮件:
“就到此为止”
连日来,记者一直试图与王锡宁本人取得联系,网络里他留下的公开电子邮箱是“wang.xining”,这是网上公开的唯一的联系方式。6日,他回复记者是这样写的,“我想说的是:‘像马悦凌这样,能坦然面对压力和挫折,坚持助人为乐的善举,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又足够坚强。祝福马悦凌,祝福养生者的努力实践花开满中华。’”
同时,他表示“看到马悦凌执着的养生理念,感觉还是有些粗糙,其中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中医,这是一种局限和遗憾。”于是向记者推荐了另外一位养生抗癌的专家,据他介绍,“这名专家后来发现抗癌药方仅需3味中药。”认为这名专家是“不用药以食物抗癌”的经典案例。
记者发邮件询问,发给马悦凌的邮件是否为他本人所发,他回复称:“就到此为止”。记者再发邮件,就石沉大海。
随后,记者与他推荐的这名专家取得了联系,这名专家接电话后表示:“我现在得脑梗了,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了。”而对王锡宁这个人,他表示也联系不上。
节目客观公正
昨天,记者联系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马悦凌事件的一名记者,她们称也已注意到这一事件。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她们整个节目都是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并没有戴有色眼镜去看待“马悦凌”事件,记者并不是新闻事件的裁判员,相信电视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他,究竟是谁?
在马悦凌的博客上,所谓“卫生部专家”王锡宁是这样描述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也发现,王锡宁的“研究成果”很多。
●作为医院管理方面的咨询师,在济宁医学院,曾经邀请过“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王锡宁教授”,来到日照校区做题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方向”的学术报告。他也发表了中国式临床路径解读等大量与医院管理相关的论文。
●网友发现“王锡宁”也是一位“养生专家”,在其“拍打拉筋的现代科学研究”中,堆砌着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古代医学典籍片段,用以验证其声称的各种疗效,其最推崇的就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可用拍打拉筋自愈,且很有奇效!”
●“王锡宁”还研究过碟仙,比如通过百度搜索,可以很容易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碟仙实证研究30年”,该文章也收在了百度文库里,在文章标题的下面,有这样一句话“1978~2008·中国·王锡宁·北京大学某课题组负责人。”在这份研究里,“王锡宁先生”当时还是宝鸡卫生学校112班班长,见证人是一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在一起做“碟仙”实验,在“碟仙”游戏的基础上,鉴定碟子的移动原因。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催眠会导致碟子暂时失重”。
卫生部
医院管理研究所
“不是我们的正式员工”
已通知王锡宁不得自称“研究员”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这里也同时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所在地,周围有名气很大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过,提到这个研究所,知道的并不太多。直到记者找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一栋楼里,值班人员才告诉记者,四楼和六楼都是这个研究所,但是在护理学院门口确实没有任何的指引牌。 走到楼里电梯口,仍然没有该研究所的牌子。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找到王锡宁的办公室,却大门紧闭。令人奇怪的是,就在隔壁不远处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听到王锡宁这个名字时,显得很茫然。
在四楼该研究所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王锡宁从来不是他们研究所的正式员工,记者在该所人员名单里没有找到王锡宁,也没有看到他的联系方式。而办公室的人也拒绝提供联系方式,只是说卫生部届时会有个说法,让记者注意卫生部的网站,对于其他一切,他们研究所都不方便接受采访。
那么王锡宁到底有何能耐,居然打着卫生部的旗号,为马悦凌摇旗呐喊?记者辗转联系了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梁铭会,他自称在哈尔滨出差,不方便与记者面聊。谈到王锡宁这个人,他认为是个人言论与研究所无关。“研究所从来没有给王锡宁发过聘书,也不是正式员工,也不领工资。昨天已经通知他,不允许使用研究所研究员的称号。另外,王锡宁也不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人。”
梁铭会告诉记者,王锡宁确实在研究所干过一段时间,在2006-2010年,当时研究所口头上同意他使用兼职研究员这个称号,“主要是出去介绍科研成果的时候方便一点。”
现在还使用研究员的称号,会对研究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梁铭会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反复说:“记者做的这个没有意义。那是他个人的事情。”之后,梁就挂断了电话。
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们这也没有这个人”
北京大学医院同样查无此人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这里的工作人员到人事处查询后表示“我们这也没有这个人”,也就是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并没有王锡宁这名正式职工。会不会是北京大学医院的人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北京大学的医院诊疗课题组副组长,而不是北京大学医院。不过工作人员还是帮记者查询了一下,北京大学医院就是校医院,里面也没有这个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大学的课题组太多了,也不排除真是参加了某个课题,但是就医学部来说肯定没有这个人。
这个人究竟是谁?据悉,卫生部新闻办也在调查此事,并与医院管理研究所取得了联系。8月8日,卫生部收到了医院管理研究所“关于王锡宁兼职情况的说明”。据新闻办人士介绍,从医院管理研究所发来的情况说明来看,王锡宁不是该研究所正式员工,也没有正式聘书,2006年-2010年,王锡宁确实参加了卫生部医政司委托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我国医院管理界同行认可,获得2010年度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目前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已通知王锡宁,从即日起不允许使用医院管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的名义。
对于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在这份调查情况里也有说明,王锡宁其实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从说明中记者看到,王锡宁今年52岁,是江苏苏州人。从2003年起担任北京一家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以及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流程优化再造,医疗质量评价等管理领域。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公司的所在地址是北京海淀区西南饭店写字楼一个房间里。但是记者按照地址打电话过去,饭店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写字楼已经全部空了,没有人住进来。而网络上,还留有一个负责人的电话,记者拨通后,却也是无人接听状态。 ( 刘峻 )
编后
谁在制造这样的“专家”?
一个仅仅被口头承认的“兼职研究员”为什么会“荣升”为专家?笔者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王锡宁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存在一定的业务关系,这就为王锡宁的专家身份提供了很充分的依托;其二,王锡宁拿到过学术成果,这也为他的专家身份增加了分量。
如今,马悦凌把他搬出来,声称得到了专家的支持。这样的言论无疑是把他依托的“研究所”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养生教母”疑云重重之际,研究所被人为顶到马悦凌身边,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于是,研究所迅速和王锡宁撇清关系,发出了不允许再自称研究员的“禁令”。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很想问,如果王锡宁没有被牵扯进来,这个所谓的专家是否还会被“踢出局”?研究所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之所以口头同意他使用兼职研究员,是因为“出去介绍科研成果的时候方便一点”。为什么说方便?是不是用“专家”示人行事更方便?如果是,如此推介研究成果,还会产生多少的“专家”,还会有多少像王锡宁这样的“兼职者”,我们真的很难想象。
研究所暂且放在一边,再来说说这个王锡宁。如果你在某方面是专家,并且公开力挺马悦凌,当记者多次邀约采访时,你为什么支支吾吾、躲躲藏藏?如果你是专家,如果你坚持力挺马悦凌的那一套理论,你为什么没胆量站出来说明原委?你到底在怕什么?要知道,你越是怕,越是和马悦凌默契,就越会让人生疑。众多关注此事的网友已经在问,“专家”力挺马悦凌的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源:现代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