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8450|回复: 73

菜鸟之经方学步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7 1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一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医非常感兴趣,从大学开始,业余坚持读中医书20多年。一开始读完中医大学教材2-3遍,越读越觉得迷糊,且中医流派众多,有歧路亡羊之感。后读陆渊雷、胡希恕、皇汉医学等,觉得颇近常理,易于理解入门。再读岳美中、黎庇留、赵守真、刘渡舟、李翰卿、门纯德、江尔逊、黄煌等,更加笃信经方。
    然经方博大精深,体质症状纷繁复杂,要辨证精当,识机入微,再落实到方证,觉得何其“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矣!只仿佛远瞻经方之堂奥幽深辉煌,景仰无比,极力寻找门径欲得入门。每日一捧医书,万般烦恼皆忘,虽一知半解,而觉其中乐趣无穷也。
      当下去医院看病成为一种痛苦无比的事,排队受气不说,心里还一点踏实感都没有。很多朋友都是万般无奈,绝望之后,让我试一下。我也以自己学识浅陋,更非科班出身,一般不敢轻易尝试。然生性疏懒,少有记录。
下面为我有记录者及部分记忆所及。心里斗争很久,决心不惮贻笑大方,或可坚定大家对经方的信心,并请诸先生指正,多教我。
   20068月外省县城工作期间,单位出纳之外婆,年逾六旬,股骨长骨刺,站立则刺痛,不能行走一年余。未诊视,嘱以赤白芍各30g、炙甘草20g
二剂试之。一剂即可站立,不觉疼痛,走了一里地。二剂服毕,嘱补钙。共花费一块二毛钱。老太太还送来一筐自养土鸡蛋表示谢忱。工作两年期间未闻再发。“去杖汤”神效不可思议也。
妻之姨妈,55岁,体健,基本不生病。连续一个月,睡觉时腿抽筋,作芍药甘草汤二剂,共三服而愈。姨妈不爱吃中药,余半剂倒掉。
老婆,右膝后面腘窝觉得紧蹦,走路时不爽利。芍药甘草汤二剂全愈。
一日晨7点左右,儿子起床后伸懒腰,急奔几步之后骤然腰掣痛不可支,无法直起来。我急扶儿子去社区医院,医院尚未开门。于是,从家中未熬的小建中汤中捡出白芍约20g、炙甘草6g,大火急煎约20分钟,让儿子喝下,即驱车带儿子去儿童医院。约15分钟之后,在去儿童医院路上,儿子即觉腰不再掣痛,运动自如。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在儿童医院耗了整整一上午,抽血、大小便、B超等排队检查化验下来,花费约800元,结论是没有任何问题。不知道是芍药甘草汤之效,还是儿子自已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位男同事,右小腿挛痛酸胀,断断续续约半年,试以赤白芍各30g、炙甘草15g、牛膝、木瓜各10g,五剂,无效。后读《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强调经方不可乱加减,不知是否此原因。但是关糼波治骨殖增生,又以芍药甘草汤加威灵仙、木瓜、鸡血藤为基础方,再分肩、腰、腿等部症状加味使用。使我有惑也。谅还是因我辨证不准,其体甚胖,下肢挛痛酸胀时日较久,或许应为水湿夹杂瘀血之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3月,一同事感冒高热,医院输液治疗后仍时有低热,咽喉肿痛,微咳有黄痰,嗓子哑无法出声,看到其桌上有复方瓜子金冲剂,嘱再买一袋小柴胡冲剂,二者合用冲服。吃了两次之后,低热退,咽痛减,声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0: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素体健。2009年5月,渐觉起则头眩,觉诸物皆在旋转,头面浮肿,面色晦暗,睡觉时鼾声雷动,时咳嗽,他无不适。到医院检查几次,各指标良好,无法确诊。拖了两个月,眩晕感日重,一次家人一起出游,父亲因眩晕而摔倒。后我问父亲得知,他有“背寒如掌大”的感觉近30年。舌体胖大,苔厚腻。于是推测为心下有寒饮,斗胆以苓桂术甘汤,重加泽泻。一剂即觉眩晕减轻,七剂愈。后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桂等,治其痰饮咳嗽。至今未再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09年5月,吾弟失眠近五年,头汗,睡中头汗更剧,下半身无汗,多梦易惊,面色“缘缘正赤”,且常冒出零星红痘,脱发,咽喉不爽,频频清嗓,舌红无苔。看过许多名中医,花费上万,有辨为湿热者,有辨为阴虚者,均无显效。我试以柴胡加龙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栀子连翘,前后服了30剂左右,觉得睡眠逐渐改善,下半身也有汗了。后每天坚持慢跑锻炼,现睡眠良好,未有继续脱发。惜已谢顶之处,虽遍寻尝试过诸多补肾生发方,均无法再长新发。我推荐试以岳美中的一味茯苓饮,也无效。
发表于 2011/6/27 1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不用附子汤合泽泻汤呢?
发表于 2011/6/27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就重在这个“习”字
发表于 2011/6/27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大才,余佩服之至!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1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为何不用附子汤合 泽泻汤呢
当时考虑过真武汤,但是觉得没有典型的附子脉证,还未到“振振欲擗地”的程度。背恶寒,有点象附子汤,但一则无附子证和脉,二则我认为中焦寒饮为著,宜温而化之,尚无需附子加参补虚。不知道对否?
发表于 2011/6/27 12: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才呀,敢开方的话肯定都是对所学有一定自信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