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话赶话,如果真的确定是教养问题,那就是三季人和四季人的问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他心想,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呀?”学生心说,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便回答道:“春夏秋冬,有四季。”客人摇摇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两个人一个说“四季”,一个说“三季”,就这样争执不下。最后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给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学生心想,我赢定了。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恰好孔子从屋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高兴地走了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有三季呢?”孔子说:“你没有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讲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不要去做无意义的争辩。这种“三季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与其做无谓的辩论,还不如承认自己的不足。真理虽说是“越辩越明”,但那也是和“四季人”的辩论。我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何必如此的去浪费呢……
在论里看到qwerty69的回贴,觉得放在这里也许应景儿,原话是这样的:
不同层次,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不同的层次只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说出来也是错的,因为每上一个层次,你就会发现你以前看到的都是不完整的。
当时看了后,基本上蛮认同,想就“因而说出来也是错的”这句回应的。后来想想,人有这认识就不错了,再苛求不仅是为难别人也是自己没事找不自在。
既然知道说出来是错的,那么我们在说话时就要把姿态放低些,话点到为止,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都是凡夫俗子,谁没有不足的地方呢。如果在我们有失误的时候,别人劝我们的时候,当时我们就听得进去吗?即便我们听得进去,也不代表别人能做到;换个角度,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代表不会发生。
我自己的认识到,人都有前世,我们这世的认识并不是今世的。我们觉得不认可的,也许在我们前几世都发生过,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众生皆吾相。
你在贴里说的道理,能明白的是机缘到了,不能明白的,是还没有到时候。没到时候,你就是说的口干舌燥,甚至气得白瞪扯眼,也是于事无补。并不是所有遇到的人都能度得过去,能度得过去的,看到这贴就明了,反之亦然。
再扯点别的。你自己其实是个蛮热情,蛮实在,也蛮执着的人。一门心思的为人好,可也要分人,那个吃梨子的贴子,你自己也明白的。后来,你在武老神里一直叨叨用那个动物药来着,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来着,还有,在另外一个贴里,跟那个杏林医怪,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唐医易有拉你劝你惜惜身子来着,我当时看了,就明白,你这个性格,心里有话不让你说出来,你肯定不痛快。就想你眼前有个病人,你觉得能治好,不让你治,你非得急出不舒服来着。
这样的性格,不是不好,可过犹不及。还是那句话,你好好的,是狗狗和狗奶的福气。想起你发的那个吃梨子的贴里,狗狗说的我爷爷不人有事的,不说其他的,就想想狗狗跟你这感情,你有个啥不舒服的,狗狗这心里有多难受。
其实,你做恁多事,现在这样叨叨,真的不应该。因为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虽然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看双方是怎么想的了。如果对方能明白那份心,那自是皆大欢喜;不明白,那就自认为自己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认了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