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旭东
近几年来,中医在瑞士如雨后春笋,瑞士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中医诊所,有些大城市甚至多达几十家。瑞士人对于中医的接受和信任孕育了中医诊所的蓬勃发展。
中医诊所的兴起大约要从15年前说起,当时开办中医诊所的是瑞士的一些医院和一些预知自然医学将走俏的西医,主要形式是从中国请来中医,在西医医院或者私人诊所中行医。
而这些中国来的医生,大多不懂瑞士当地语言,因此西医们为他们聘请了中文翻译。经过10来年的演变,现在瑞士的中医诊所的开办者,已经由当年中医诊所的中文翻译及自己有语言能力的中国中医及一些有生意头脑的华商所替代。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而弘扬中医精髓,维护中医美名的重任无形中落在了芸芸的瑞士中医诊所肩上。
大多数瑞士的中医诊所,以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过关的医术在瑞士民众中赢得了信誉。但是现在中医在瑞士的发展趋势看似有些“一发不可收拾”,这对于中医在西方的存在到底是好还是坏,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个中医诊所的代表
卢塞恩China Health Institute就是众多优秀中医诊所的代表。这一诊所的股东组成形式比较特别-由四人组成,在瑞士生活了10多年的陈彦彦女士及其做财务信息技术本行的丈夫Roland Amrein先生,瑞士体育医师Didi Schmidle先生,及中医蒋永光教授。这样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
诊所里还有一名来自山东的于清彰医生,他和蒋医生共同配合,为病人们排忧解难。诊所的秘书是一位瑞士中年女士,操着热情洋溢的瑞士德语,接听频繁响起的电话。此外诊所还雇用了两名翻译人员。
与一名中医或一名中医一个翻译组成的中医诊所相比,这是一个相对庞大的阵容。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swissinfo.ch来到了位于卢塞恩市中心的中医诊所,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中医诊所的忙碌的一天。
瑞士-中医的沃土
瑞士于2009年5月17日的全民投票中,将中医列入基础医疗保险,瑞士公民当时赞成这项动议的比例为67%,足以说明瑞士人对中医的认可和热衷程度。
然而对于中医列入基础医疗保险,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中医治疗的费用实际上并不是只要加入了医疗保险的基础保险就能得到报销。
中医诊所被归类为替代医学,在瑞士不属于主流医学。Roland Amrein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中医纳入基础医疗保险,是指如果一个西医诊所采用中医手法治疗,那么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负担。中医诊所中的治疗属于辅助医疗,费用必须要加入医疗保险公司的一个附加保险,才能在保险公司报销。”
瑞士对于入境行医的中医要求和审核标准非常严格,每位从中国来瑞士的中医都要出示学历、工作阅历的证明。尽管如此,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瑞士对于中医来说堪称一片沃土。
主要病例
“瑞士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地理、气候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都颇似《素问·异法方宜论》之北方之域所述”蒋永光教授在一份报告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气候偏燥偏寒,民以肉食和乳食为主,尤喜冷食冷饮,故脏寒阳虚者多见。因天气寒冷,食物又以高热量的为主,血脉内滞者亦多。在地势上,这里纬度高,冬季长,而冬季夜长昼短,精神抑郁现象非常普遍。此外,还有令人吃惊的医源性问题,如避孕药和激素药的广泛使用,过多的手术及其后遗症等。因此,这里的常见病症除各种痛症外,以内因性疾病居多,如哮喘、花粉症、高血压、神经性皮炎、抑郁症、失眠症,慢性胃肠病、风湿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月经不调和不孕不育,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亚健康状态等。”
“而中医就是对这些多方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蒋教授在接受swisisinfo.ch采访时这样说。“中医治疗是个体化治疗,而西医治疗则是所谓的群体性治疗,比如头痛,无论哪种头痛都用阿司匹林。”这也是中医为什么在西方如此受接受的原因,它是一种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法。
在瑞士从事中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医对于外国人的疗效要比中国人好,至于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蒋教授也无法解释。他说:“这里的原因很难说清,最多的说法是,因为中国人接触中医治疗比较多,所以敏感程度比较差一些。”
中医在瑞士存在的问题
中医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而现在在瑞士似乎在走商业化的道路。这也是中医目前在瑞士面临的一种危险。“尽管现在中医在瑞士未被列主流入医疗行业,是属于一种替代医疗,介于保健和医疗之间,但毕竟这是一个治病的机构。现在中医诊所越开越多,有的实际上并不具备办诊所的条件。因此瑞士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医生、医疗、行医的行为应该进行规范化,这样对病人有好处。”蒋教授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有些中医诊所老板一个人开办7、8家诊所,这样就必然会降低管理的力度,而保证中医在瑞士的良好名誉,对于蒋教授来说还是保证医疗质量。
另外一个中医在瑞士的问题,就是中医对于翻译的依赖,因为从中国过来的医生都具有多年的行医经验,医术也过硬,但是语言就是一个难点,所以他们对翻译的依赖性很强。而翻译的质量也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瑞士拥有一批优秀的中医翻译,他们在多年的从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和医学词汇。而有一些刚刚入行的翻译,德文水平也不过关,所以经常无法确切地表达病人和医生的意思,这对于中医的治疗非常不利。
另外的问题是医生的来源,瑞士现在对从中国引进中医专业人员有所限制,以前中医来瑞士工作,马上会得到B卡(瑞士发给外国人的居住证),早期来瑞士的中医都拥有这种证件。而近两年,瑞士只为中国医生发放一种临时居住证L卡,而且明文规定,一名中医在瑞士工作两年后,必须离开瑞士至少一年,才能再来瑞士工作。
不仅如此,中医诊所聘请大夫必须先在欧洲范围内寻找,如果找不到,才能从中国请,这为中医诊所寻找中医带来了困难。因此现在瑞士的一些中医诊所从英国引进中医。这些中医一般都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拥有英国居住证甚至护照。
维护中医名誉
中医在英国的走俏比瑞士要早,早在90年代初期,许多中医就前往英国工作。最初英国人非常接受中医,但随着中医诊所的越开越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中医在英国名誉受损,许多诊所纷纷倒闭,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医生纷纷前来瑞士谋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三年前开诊所之前,就是想把最好的中医带给瑞士。”China Health Institute诊所合伙人之一陈彦彦女生这样对swissinfo.ch说。这大概是所有开办中医诊所的人共同的心愿。
从诊所病人的反应上看,他们对中医非常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截至目前中医在瑞士拥有着良好的名誉,然而怎样维护这个名誉,让瑞士的中医不重蹈英国的覆辙,中医诊所的老板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来源:瑞士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