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开始学习《伤寒论》以后,除四月份为自已感冒用过一次桂枝汤(一剂而愈),一直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前段时间看了当归当归的自学中医手记,深受启发,觉得可以从调理自己的身体入手,用一些简单的、药性温和的,又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药方,最好是象桂枝汤方那样的药食同源的方子,这样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反复思考,我觉得从治疗自汗这个毛病入手最好。最两年来,越来越喜欢出汗了,特别是头顶部分,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出好多汗,冬天的时候稍好些,其它几个季节出汗就多了,每次吃完饭后,用手一摸,头顶上都是湿湿的,摸完后手上都能看到小汗珠,每天中午吃饭时都要准备一条毛巾擦汗,平时稍一活动就会出汗,尤其以头顶出汗更甚;除了汗多,我平时还有胸闷的感觉,总是觉得气提不上来或者好象气不够用似的,每过一会总得长吸一口气,心里才会舒服,这应该就是气短吧;另外,平时我总觉得手心和脚心比较热。
根据这些症状,自己觉得应该是中气不足、气虚(前段时间找了一个老中医,他帮我把了脉,也说我是气虚,但吃了他开的两张方子,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价格也高,一副药好几十(一次五副),不过他说我气虚应该是对的)。经过反复查找比较,我觉得用黄芪建中汤比较合适,因为这个方子温中补虚,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方中用黄芪大枣益气补虚,用桂枝生姜辛散升举,其主治还有短气、自汗、身重、脉大而弱等。而且这个方子的组成基本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食品或调味品(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黄芪),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即使没什么疗效,对身体也应该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用起来比较放心。
这些都是常用的药,一般的中药店里基本上都有,只有饴糖费了点事,我跑了六、七家药店,都没有这味药,最后我是到调味品批发市场去买到的,因为饭店做饭时经常用这个给菜上色,挺便宜的,一小瓶大概有250克,才3块钱。买完药后直接让药店把我把药煎好(药店提供免费煎药),回家放到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一热就好了,方便省事。我将吃完前五副药的感觉记录下来了:
第一天:
早上:头天晚上已喝过一次药,早上是喝第二次。早上吃饭时喝了热汤,仍有汗出,用手摸头顶后,手上仍有汗水,其它部位也有小汗出。
中午:吃面条,喝了热面汤,仍有汗,头顶有汗,脸上有汗珠流下来,手上有小汗。
晚上:吃饭时仍有汗出,但无滴汗,晚上天气很热,卧室没安空调,半夜醒来时发现枕头潮湿了一块,头顶潮湿,但身上无汗。
除三餐吃饭外,骑车上班的路上也出汗,特别是头顶,仍能感觉到汗往外冒。总体感觉有所变化,虽然仍有汗出,但好没有以前那么多了,特别是中午吃饭时,以前如果喝了热汤,脸上总是汗流不止,而吃完第一副药后情况好多了,最大的变化是中午吃饭的中间没有用手巾擦汗。
第二天(天气比较热):
早上:喝热粥后没有马上出汗,只是觉得有点热,以前在喝热汤的同时就会开始出汗,喝完后基本上是一身都是汗,这次没有马上出汗,而是喝完一会后才开始有汗出,而且未出现大汗淋漓的,头顶仍有小汗,用手摸后只是潮湿,已没有小汗珠。
中午:吃饭时基本未出汗,只是头顶和身上有点潮。
晚上:吃饭时有汗,特别是渴汤时又有滴汗出,但未出现大汗淋漓,头顶出汗已减少。
午睡时出了小汗,骑车上班时头顶仍有汗出,晚上睡觉时没有出汗。
第三天(天热):
早上:喝白开水时未出汗,手部有微汗;渴热豆浆时头顶有微汗,用手摸时见小汗珠,手上见汗。
中午:吃饭时脸上有汗,但不多,头顶有小汗,但与以前相比已明显减少,现在中午吃饭时不用准备毛巾了。
晚上:吃饭时仍有汗出,头顶汗比前两天多一些。
天开始热了,但这几天午睡时都没有出汗,晚上睡觉也不错,没有以前那种全身潮呼呼的感觉了。
第四天:
早上:喝粥时基本未出汗,虽然天气热,但没有出现以前那样出大汗的现象。
中午:以往这么热的天气,吃饭时肯定会汗流夹背,现在虽然也有汗,但少多了,头顶只是有潮潮有感觉,头两侧有汗滴但不多,看来药确实起了作用。
晚上:吃饭时头顶有微热,摸起来仍有点潮,但已经不再出大汗了。
这两天发现胸闷气短也有好转,平时午睡的时候总是觉得气不够用,严重的时候得坐起来吸气。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只是有时还会要吸一口长气,但不象以前那么吃力了。
第五天因为出差,没有作记录。由于工作原因,出差了十几天,吃完第一次的五副药后没有及时再去抓第二次。但吃完药的效果是很显然的,现在我自汗的状况已经明显好转,胸闷气短的情况也好多了。
昨天又去抓了五副药,吃完后感觉效果没有前面的明显,可能是天气热的原因吧。但胸闷气短的情况又好些了,前段时间由于出差停药了,觉得又有些胸闷气短,吃完药以后,今天觉得舒服多了。
总之,看来黄芪建中汤对我的自汗、胸闷气短确实有效,而且药也很便宜, 一副药一共才花了28块钱,加上自已买的饴糖,也只有不到30块钱(饴糖没有用完),比起上次找那位老中医便宜得太多了,差不多只用了他的十分之一,而效果比他的要强得多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