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懂就问 于 2011/6/6 09:26 编辑
这是一个自学中医的先生为女儿治疗感冒的的医案,此处为转帖
女儿又发烧了(2010-06-28 17:37:10)
老汉锁话
看到泥巴匠和仁亮居士贴出的最新博文,我也写写最近的一次医事罢。
第一日:
上周一(6月21)日是夏至,女儿白天去上幼儿园,晚饭时胃口不好,蔫蔫的,一摸额头有点热,妻说可能有点发烧。
女儿好久没有感冒过了。可能是头天吃了几个荔枝上火了?还是昨晚在空调房里没盖好被子着凉了?或者夏至,阴阳转换的节点,小孩子身体调适不及?也弄不清楚。总之是又发烧了。我就来辨证。
烧得不高,背上头上有汗,没有怕冷怕风,没有身疼,不呕不恶心,大小便正常,天气热,有渴有喝水,手脚身上都有些不高的热。还说喉咙疼,没有咳嗽。看舌苔,舌尖红,薄白苔。精神萎靡,躺在沙发上蔫蔫的。脉略浮数。我以为是温病初起,宜辛凉解表,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葛根2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切连翘10g金银花6g 浮萍6g 蝉蜕3g)
吃过晚饭我就去抓药,美信的抓药的小妹说金银花涨价了,原来一块钱10g,现在要6块钱10g, 我觉得难以置信,怎么搞的比人参还贵,生晒参才4块钱10g。小妹说没办法,有人炒作,绿豆不也是如此么?虽然我要的不多,也不过几块钱,但是我心里堵得不是味儿。我说我不用金银花,改成黄芩6g。这世道,什么都有人炒!
晚上九点多熬好了,差不多10点喝了一碗,妻就安排孩子睡下。到了一点多,妻说女儿的烧退了。我也去摸摸孩子头上背上,出了一身汗,烧确实退了,手脚也凉下来了,遂一夜安睡。
第二日:
周二(6月22)日早起,孩子恢复如初,又活蹦乱跳、叽叽喳喳的,胃口也恢复,喉咙也不疼。我说应该好了,让妻注意给孩子吃清淡点,防止食复,可以让她上幼儿园。也没有给孩子再喝药。我就去上班。
下班到家时女儿已经吃过了,手脚额头又有点温度,虽然不高,但是看来是复发。孩子还说肚子有点不舒服,按按也没有疼,就给孩子揉揉肚子。问起孩子吃了什么,妻说今天没让孩子上幼儿园,早上中午就喝了粥,傍晚做了点瘦肉丸子掺汤给孩子吃了一碗,应该算很清淡了。可是依然复发。
妻说怎么办?我说可能是食复,也可能是烧退了但还有些炎症没有完全去掉。依以前的经验,会晚上反复颠倒,要用栀子豉汤。妻就马上去抓了一付(枳实5g栀子5g香豉 10g),煎了给孩子喝了一碗。晚上还是持续低烧。
第三日:
周三(6月23),早上女儿依然低烧。喝了这个枳实栀子豉汤没有退烧。妻就让女儿在家,白天又喝了两道枳实栀子豉汤汤。晚上我下班回来,孩子依然低烧,精神一般,有吃东西。妻说观察一晚吧,没有处方。
第四日:
周四(6月24日)早上退烧了。妻让女儿去上幼儿园。到了晚上又再发低烧。妻说可能幼儿园里风扇吹的。又观察了一晚。
第五日:
周五(6月25日)早上孩子依然低烧。
问女儿头哪儿疼,她说是两侧,指着太阳穴的位置。问肚子还有不舒服吗?说肚子没有不舒服了。我说复发,发热,又有两侧头痛,病在少阳,用小柴胡汤。于是处以小柴胡汤原方。女儿就待在家里,我去上班。
到下午4点半,妻打电话给我说早上中午已经喝了两道小柴胡了,低烧依旧。妻觉得女儿差不多烧了一天一夜,虽然是低烧,但是还是怕孩子烧出问题。我就早退回家。
回家看见女儿,依然手脚都是热的,身上也热,后背和头上有些汗,舌苔比较白腻。胃口有,但不如正常的好;大小便正常;头痛在若有若无之间,肚子没有不适。我感觉好难决断。最后断为依然是温病,只是舌苔现湿相明显,仍处桂枝加葛根汤加味(葛根2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切连翘10 g黄芩6g 广浮萍10g 蝉蜕3g白术10茯苓10)。饭后服一碗睡觉。直到次晨方汗出热退。
第六日:
周六(6月26日)续服二三煎,不再复发。
今天6月28日,正常上幼儿园。
思考:
起初第一天晚上只服一碗药,三个多小时就退烧,妻虽然见惯了,但还是夸了我,说以往见我对温病总是跌跌撞撞,这次有进步。而我也感叹倪师所言不虚。
我感觉温病的发烧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发烧不一样,我看到我女儿的温病发烧一般都是低烧开始,慢慢地进展,一般有精神倦怠、食纳不香的症状,伴有咽喉痛的症状基本上就可以断为温病。头痛可以是太阳共有,伤寒无汗,中风有汗,温病或有汗或无汗;伤寒恶寒而身疼,中风风吹着不舒服也恶寒,温病则不恶寒但恶热。中风、伤寒没有咽喉痛,而温病常有咽喉症状。少阳症也有精神倦怠、默默不欲饮食,咽干,类似于温病,但是有胸胁苦满、恶心、欲呕、往来寒热的症状和温病不同。
温病,仲景是有方治的。倪师认为根据汗之有无用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为主方加减以治温病,这和姜佐景在《经方实验录》中的主张一致。陆九芝认为温病用葛根芩连汤,还有的伤寒家认为麻杏石甘汤、白虎汤都是温病的方子。我还没有系统学习温病,我相信仲景写《伤寒杂病论》这个伤寒不是狭义的伤寒,而应该是《难经》“伤寒有五”之广义伤寒,仲景连杂病都论了,不可能遗留温病而不论,《伤寒论》中应该有温病的方治。而且病到阳明,伤寒与温病同治。大家的分歧只是初起用方有异罢了。
且看如下几个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里把温病归纳到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这两条前面冠以“太阳病”,而不提“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也不说“伤寒”或“中风”,只是提“太阳病”,隐含着只要是太阳病,不管是中风、伤寒还是温病,只要有项背强几几而恶风,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
而温病的本质,是津液本来就有所丧失的情况下得到的太阳表病。所以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底子加升津的葛根;无汗用葛根汤,依然是以桂枝汤为底子,加葛根升津,因为表闭,所以更加麻黄以开表。以经方为主体,再随症加一些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只是锦上添花,比如湿重加白术茯苓,这也只是随症的加减而已。
但是我一向对汗法的续服有顾忌,一服汗出热退,就不敢续服了。这次最后依然用第一回的方子取效,我感觉就是汗没有发透。妻说我不够自信,如果第一个方子吃上两三剂,象外面的中医那样一个方子至少开个三剂,说不定也不会用枳实栀子豉汤或者小柴胡,而用小柴胡根本就没用对,我觉得批评得对。
桂枝汤,桂枝活动脉血,白芍活静脉血,一阳一阴,只是加快了血液循环,不是什么大发汗药,而姜草枣补足津液,使得桂枝白芍的行阳收阴不会伤正。健康时吃桂枝汤也不一定就发汗,倪师说反倒可以做保健品,姜佐景也认为桂枝汤是养胃的方子。加葛根也只是升津,这个葛根味甘辛而性凉;温病本来就是津液有所亏虚而得,辛凉解表用于温病,在此葛根是关键。广东人经常用粉葛煲汤喝,是很好的食物。但是我见识不深,只喝一碗,见到汗出身凉就不敢续服,实在是功夫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