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不归路“唯低价必出药品事故”一语成谶
四川蜀中制药中药生产线违反G M P规范,被停产整顿一事正在促使国内医药行业全面反思现有的基本药物定价及招标机制。
即便5月23日四川省药监局正式通过媒体通气会,阐明蜀中制药被停产整顿并非因为此前媒体披露的用“苹果皮”造板蓝根,但定于5月24日举行的“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座谈会”还是如期在京举行。
这一由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牵头筹办的座谈会,焦点只有一个,即“蜀中制药事件”。而目的,则是希望通过反思“蜀中制药事件”的成因,呼吁政府重视基本药物招标制度“唯低价是取”的危害,同时希望业内企业坚守道德底线。
蜀中出事业界称“迟早的事”
座谈会当日,与会的多位制药企业高层向记者表示:“收到蜀中高层发来的短信,称由于个别竞争对手利用个别媒体对蜀中制药诋毁和不实报道,给蜀中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之前,四川省药监局已于5月23日召开媒体通气会,称导致蜀中制药被收回G M P证书并停产整顿的问题是其“中药生产线存在洁净区车间有地面损坏和墙面裂缝等五大G M P违规行为。蜀中的产品至今尚未发现质量问题”。
不过,业内却对此有不同看法。由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出示的材料显示,2005年以来,仅国家和各省药监部门公告的药品质量不合格情况,蜀中就有20次上榜。该协会会长更是直言:“在美国,一个企业的G M P证书都被吊销(实为收回)了,FD A会说这个企业的质量没有问题么?”
以低价中标在业界闻名的蜀中制药,在业界的“人缘”不佳。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痛陈蜀中制药中标价与成本倒挂,认为“蜀中制药10g×20规格的板蓝根颗粒以2.35元中标,即便用泥土作原料,也不可能做出这个中标价来”。
对于蜀中被查,同为四川药企的科伦集团副总裁卫俊才在深表遗憾之余,亦坦言:“蜀中出事是迟早的事。”
最低价中标催生“合格的假药”
由于担心蜀中制药事件将再次给整个中药行业带来巨大的诚信危机,广药、康恩贝、神威等主业涉及中成药的企业纷纷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及诉求。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认为,监管部门应对造假企业“狠打”。广州中一药业董事长吴长海在赞同业内企业应加强自律的同时,认为政府应该正视基本药物“成本和质量在打架”的问题。他表示,在目前的定价及招标制度下,成本和质量两者之间,企业必须做出取舍。而“一旦企业选择抛弃质量,受损失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医改事业的成败”。因此,有必要建立质量成本价格体系,将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引入基本药物招标和定价机制。
据与会企业介绍,对于上述质价隐忧,国内医药协会曾组织企业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意见,希望修改“最低价中标”这一处,把“最”字去掉。医改办领导批给发改委研究,最终发改委认为是利益集团的声音,没有采纳这一意见。
“不幸的是,我们当初的观点和预判,今天全都被言中了。”宋瑞霖如是评价蜀中制药事件。
由于“最”字最终被保留,目前各地基本药物招标中,“唯低价是取”现象普遍存在。而正是这一导向,促使蜀中制药走上了低价中标的“不归路”,并最终被收回了中药生产线的G M P证书。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称,在“唯低价是取”的大趋势下,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安徽基本药物招标的“双信封”模式,实际执行情况是,在一些地方已经严重走偏而成了“单信封”制。
所谓的“双信封”就是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两大标书。药企只有通过经济技术标书之后,才能进入商务标书中拼价格。但由于“70%的企业都能通过经济技术标”,所以最终还是报价最低者中标。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对全国基本药物招标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基本药物中,1元以下的占30.3%,1-5元的占33.3%,5-10元的占10.7%,药品价格已经可以说压到很低。赵博文为此担心:“在降幅排名成为基本药物招标的功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攀比心理已经开始引发连锁反应。”
浙江省曾组织专家,对安徽中标的复方丹参片和牛黄解毒片两个品种各规格进行过测算,最终认定其中标价尚不及成本价的三分之一,导致品牌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不能进入安徽基药市场。“招标把好的药都淘汰了出去,却为假药劣药打开了一扇输入的门。”赵博文如是说。
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部分企业生产的药品其实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G M P标准,另一个则是国家药典标准。由于后者实际上为国家对药品质量的最低标准,且我国药典标准对中成药的检测方法不尽完善,加之药监局不可能每天都去检查企业是否如实按照G M P标准展开生产,这就给部分投机企业留下了低价生产合格假药劣药的机会。而这也正是那么多明显低于成本,甚至低于原材料成本的药品堂而皇之进入基本药物招标的目录并中标的奥秘所在。
“真不二价、价二不真。合理的产品有一个合理的成本,一个合理的价格。中标价明显低于成本的,肯定掺了假,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更加便宜。这种产品一看就是假药,或者说是‘合格的’假药。但我们始终认为,有些企业或许能够逃过法眼,但最终一定会遭天谴。”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就此直言。
基药是“治病”还是“制病”?
据南都记者了解,业界对基本药物低价中标的反思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2010年10月,由于招标采购过程中以低价胜出的情况严重,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曾联合国药集团、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上海医药、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等20多家基本药物国内大型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份《关于基本药物价格问题的报告》,转呈分管医改工作的国务院高层领导,建议“慎重研究基本药物价格调整方案”和招标问题。
但最终这一报告并未得到重视,建议也并未获得采纳。
宋瑞霖认为,随着蜀中制药事件的出现,现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惊醒”的时候。“基本药物药价虚低,买来的药不治病,这不仅浪费社会的公共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基本药物如果不能‘治病’,那么就是‘制病’,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更深的一个层次。”宋瑞霖如是说。
据北京秦脉医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王波介绍:“在安徽、山东等省份中标的企业中,至少40%的中标企业在近两年内上过省级以上的质量公告。”
复星医药李显林也认为,从目前来看,基本药物“双信封”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已经走到了畸形的路上,且已经在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副作用。
时下,对于“唯低价”政策能否真正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协会和企业也有不同看法,据蔡东晨介绍:“2010年,全国基本药物销售额大约为430亿,占全国药品消费量的8.7%。而今年一季度,基药销售额又同比下滑了27.3%,照此计算今年全年约为350亿元。基本药物市场在萎缩,在把病人赶往高价的非基本药物。”
而来自浙江省的调查统计数据同样支持这一观点:“安徽基层医疗机构1454家,2010年采购金额14亿,比2009年降低了4.45亿元,降幅30%,在几个卫生院,使用率只有20%,低价并不能解决问题。”
宋瑞霖昨日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国内六大行业协会正会同业内企业在加紧修订《关于医药产业发展的倡议书》和《关于完善基本药物招标“双信封”制的建议》两份文件,届时有望通过国务院参事室这一途径直接向政府直接表达业界的声音。
南都记者拿到的上述两文件征求意见稿显示,业界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技术标书应真正发挥控制基本药物质量门槛的作用,成为基本药物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且应将参与投标企业的经济技术标得分带入商务标评审中;二是认为“商务标书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的表述应慎重,应当有配套规定加以限制与规范,否则会成为基本药物招标“唯低价是取”的依据;三是建议在筛选出同质企业后,在建立完善的药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中位价方法确定基本药物的合理中标底价。
相关新闻
招标制度或改革医药板块有望因此受益
随着蜀中制药事件的持续发酵,基本药物招标“唯低价是取”的弊端一览无余。多家券商日前纷纷表示,蜀中事件或促使基药告别“唯低价”,医药板块有望因此受益。
与医院市场4300亿用药金额的年消耗比,基本药物占比不大,因此定点生产、定点配送的呼声再起。
中邮证券研发部邵明慧认为,唯价格是从的现象不会长久。国家以相对有限的投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价格必然会成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但是这种唯低价是从的制度安排将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这明显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将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中逐渐改变”。
东兴证券也认为,该造假事件将激发大家对于现有招标模式和监管模式的反思。摒弃“唯低价论”刻不容缓。此外,该事件的发生将使政策制定者对现行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评估,各地医保药品的低价招标或告一段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医药板块构成利好。
记者:马建忠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