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6/1 10:53 编辑
再读73条: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辨膀胱蓄水与胃虚停水证治。 本条以对比的方式,论述了膀胱蓄水与胃中停水两证的一个鉴别要点,在于口渴与不渴。膀胱气化不利,水津不能输布上承于口舌而口渴。若太阳病发汗后,胃中阳气损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此时水津尚能敷布,故不口渴,两者同为水饮为患,故都以温阳化水为法,不过前者用五苓散,重在通阳利水,后者用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散水。 本条测重于两方证在某一方面的比较,只突出了口渴与不渴的症状,将其他再现略而未提,如下焦蓄水五苓散证必有小便不利主证,中焦水停茯苓甘草汤证,根据356条(厥阴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的记载,应有心下悸的主证。所以,我们必须参合其他原文,才能做出全面的鉴别。 【治法】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本方以茯苓淡渗健脾利,桂枝通阳化气,重用生姜温胃以散水气,甘草和中,四药相配,共成温胃化饮,通阳利水之剂。 本方与五苓散均治水饮内停,但本方以茯苓,生姜为主,治中焦水停,五苓散以二苓、泽泻为主,治下焦蓄水,可见针对病证不同,各有所测重。 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三方仅一味之差,方中苓桂甘是共有的,它们均有化气行水的作用,用于水饮内停之证。但茯苓甘草汤选用生姜,长于温胃散水,治疗胃阳不足,水停中焦,以心下悸为主,另有肢厥,不烦不渴等症;苓桂术甘汤选用白术,重在健脾,治疗脾失健运,水气内停,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证;苓桂草枣汤选用大枣,意在缓其冲逆,治疗心阳不足,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证见脐下悸动,如奔豚之将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