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xhui26

伤寒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2: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月儿弯弯照苍窘 的帖子

谢谢您的评点!同意你的观点,只有在正气不受损,仍能搞邪于表时才可用桂枝汤,若正气受损,或素体本虚,则宜以温阳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6 11:02 编辑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释义】太阳病,头痛发热,项背部拘急不利,身无汗而怕风的,这是风寒深入太阳经的现象,可以用葛根汤来治疗。因葛根能解除项背部的拘急,配合麻黄发汗,桂枝调和营卫,诸症自能解除。
本条指出太阳伤寒兼见项背拘急不舒,是因为风寒袭表,邪客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应以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法治疗。
主症:项背拘急不舒伴恶寒、无汗、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用桂枝汤辛温解表,用葛根升津舒筋。
发表于 2012/4/8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0: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9 10:50 编辑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释义】
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怕冷、浑身酸痛、没有汗出,这些症状,都属伤寒的麻黄汤症。如同时见到烦躁现象的,那是邪已化热,而有传里的趋势。必须于解表药中,加入清热药品,所以用大青龙汤来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冷,那是表里俱虚的现象,决不可用大青龙汤峻剂攻表。如误服之,要造成大汗淋漓、手足厥冷、筋肉跳动的亡阳险症。
    :脉微弱,为肾阳虚衷,无力鼓动气血的表现,汗出恶风为肾阳虚衰,表阳不固,温煦失司的特征。这是表里俱虚,虚弱的阳气勉强与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常会出现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这是“阴盛则躁”的躁烦,当与“阳盛而躁”的烦躁相鉴别。此种情况禁用大青龙汤,用之则厥逆。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①,无少阴证②者,大青龙汤发之。(39)
【释义】
发热无汗、怕冷身疼、烦躁,脉浮紧。是大青龙汤的主证。但是也有身不疼痛,只感到肢体烦重,这是湿邪重浊,故见身重而不痛,脉浮主邪在表,脉缓主湿邪盛,由于湿郁肌表,表气郁遏,故还应见无汗。对这种病人,只要不见到少阴经虚寒症状,是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的。
    注:“ 无少阴证者 ”是强调没有少阴肾阳虚损的躁烦证,提示应将阳虚阴盛的躁烦证和阳热内盛的烦躁证区别清楚。也就是说此条也应该有烦躁这一主证,如无烦躁这一主证,则无须强调和躁烦的“少阴证”相鉴别。
      上两条论述太阳伤寒表实,卫阳被遏,郁久化热,形成表里俱实。烦躁为本证最重要的主症,或寒邪闭表,或湿郁肌表,故使阳气郁遏而不得宣泄,阳郁进而化热,郁热扰心,则生烦躁。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之果。

主证:主要是麻黄汤见证加烦躁,即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主药:大青龙汤,用麻黄汤发汗解表,生石膏清里热,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表里双解。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10 15:30 编辑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释义】
伤寒表症没有解除,且有水饮停留胃中,因此发生干呕,发热,咳嗽等现象。但临床症状是并不一致的,根据体质不同和受病轻重而转移。或因水不化津而口渴;或因水溜大肠而下利;或因水气阻塞而生噎;或因水不下渗而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因水气,上逆而作喘。但这些症状的发生,都由于表寒外束,水饮内阻,表里俱为寒邪阻结所致,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来进行治疗。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释义】
伤寒病人,胃中有水饮停积,寒邪水气侵犯了肺脏,肺气就不得宣畅,发生喘咳的症状。因为病属寒症,所以虽然发热,并不觉得口渴。服了小青龙汤以后,病人有口渴现象的,是胃中寒饮已消,疾病欲解之兆。
        上两条论述的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干呕为水饮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发热是表邪未解的表现,还应有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证。咳或喘是由于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至。解宜用小青龙汤,表里同治。
主证:咳喘,痰稀色白(常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落盂成水,或吐冷痰);呕,发热而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伴见发热不渴、恶寒、无汗。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大、小青龙汤均属太阳伤寒表里同病,皆由麻黄汤化裁而成,表里两解,大青龙汤证兼里热,治当发汗散寒或发汗祛湿,兼清热而除烦躁,以发汗为主,若无寒邪闭表或湿邪闭表者不可使用;小青龙汤证兼水饮,治当发汗散寒,内蠲寒饮而治咳喘,主要作用在于温中化饮,无表证变可使用。
鉴别点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身痛或重,无汗、烦躁,脉浮或浮缓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色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脉弦紧,舌苔白滑。
病机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风寒束表,内有水饮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提醒
无寒邪闭表或湿邪闭表者不可使用
无表证者变可使用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黄汤皆治喘,但有表里之别,当鉴别之
鉴别点
桂枝厚朴杏子汤证
小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
咳喘气逆,伴发热汗出,恶风头痛
咳喘,痰稀色白;伴见发热无汗、不渴、恶寒。舌苔白滑,脉弦紧
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
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要区别
有汗而喘,无内饮
无汗或咳、或喘,有内饮
无汗而喘,无内饮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18 11:05 编辑

三、表郁轻证
       中风有汗,治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伤寒无汗,治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二者界限清楚,不可混淆。但现实中的病证千差万别,如太阳病病程日久不解,营卫之气已虚,在表尚有小寒闭郁,病情虽然不重,但病机相对复杂。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可能不能发越在表闭郁之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加损伤营卫之气。此时,就可以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并减少药物的用量,这就是张仲景的三个小汗方。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释义】
患太阳病已八九日,有如疟疾的症状;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多,怕冷的时间少,病人不呕(提示未入少阳),大便正常(提示未入阳明),寒、热交替,一日发作二、三次,类似疟疾的阵发发作,但不象疟疾的发作有定时。这时如果脉象微而缓和,这是邪衰正复,疾病将愈的征象。假如有上述症状,且脉微不缓而怕冷的,这是表里俱虚的现象,不可再用汗法、下法、吐法,以免重伤正气。假如有上述症状,而且面赤,这是邪郁肌表,不能透达的缘故,所以会有周身发痒的感觉。只要给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即愈。
清便欲自可:清,原指厕所,这里用作动词,作“上厕所”解释,“清便”即排便、解大便。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排的大便不干不稀,持续正常,提示邪气没有入阳明。
上述表郁轻证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转归
1、欲愈:脉微缓者,就是说,脉由浮紧而渐趋弛缓,提示在外的寒邪渐退,不用再用药,当自愈。
2、表里阳气皆虚:脉微而恶寒者。这里脉微为里阳虚衰,恶寒为表阳不足,切不可再用汗吐下伤伐正气,治当扶阳助表。
3、小寒闭表,汗出不彻:小邪闭郁肌肤,汗不得出,故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治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病机:病久正伤邪微,小邪闭郁不解,正邪交争,属表郁轻证。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本证无汗,也未经发汗,小邪闭郁不解,则非桂枝汤所能解;身痒而不痛,且病程既久,营卫变虚,也非麻黄汤之所宜。治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取麻黄汤发汗解表,疏达皮毛,以治表实无汗;取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以滋汗源。两方合用,制小其剂,刚柔相济,堪合病情。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4: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24 14:53 编辑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释义】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汗不得法),脉洪大(假如兼有烦渴的,就是阳明症了)。现在脉虽洪大,但不烦渴,说明表邪犹在太阳,所以仍可再给桂枝汤,调和营卫。假如大汗出后,症状如疟疾,一日发作二次的,这是风寒郁于肌表,汗出必能治愈,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微汗即解。

     太阳病,如果汗不得法而致汗出太多,则可能出现两种转归
1、大汗出后,虽脉见洪大,但并没有其他症状,也就是说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证仍在,即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在。此时之洪大脉,应是服用辛温药后,鼓动阳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的反映,其邪仍在肌表,所以仍可用桂枝汤解肌祛内,调和营卫。
2、 大汗出后,脉见洪大,且发热恶寒,一天发作两次,还当有第23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赤、无汗,身痒等证,但证情比第23条更轻,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兼祛微邪。
病机: 表郁日久,正微邪微。
治法:治当微发其汗,即辛温发散,微发其汗。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4/26 11:01 编辑

【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释义】
太阳病,发热的时间多,恶寒的时间少,这是邪郁肌表,里热较盛的征象,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清里。假如脉象微弱,这是阳虚症,便不应当再用发汗法。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提示表有小邪未解,也应当有面赤、身痒、无汗等表现。
      “脉微弱者......”为肾阳虚衰,鼓动无力所致。由于肾阳已衰,所以说此无阳也,禁用汗法。这句话是为了进行类似证候的鉴别诊断而设的,当放在“宜桂枝二越郫一汤”之后。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由于小寒闭表,阳气内郁,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故当见到烦躁、口微渴等。
      这段话的含义:得了太阳病,出现了发热时间多,恶寒时间少,烦躁、微渴、面赤、身痒无汗等症状(不一定全都有),这是表有小邪未解,里有郁热的原因,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但如果有脉微弱,肾阳虚衰的症状,则不可用发汗的方法。
      本证表寒里热,病机与大青龙汤证相同,但只是小寒闭表,轻度热郁,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治当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5: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小汉方比较: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2 15:45 编辑

方证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相同点

太阳病多日不解,邪郁肌表,正气稍虚,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以及面赤、无汗、身痒等,治法均用辛温微汗。

病因

太阳表实证历时较久,失于汗解,正气数与邪争,以致出现寒热如疟,一日二三度发

太阳表证汗不如法,大汗后表气复闭,邪郁肌表,正邪相争,寒热一日再发。

表郁较久,郁久化热,表仍不解,以致表有寒邪,里有郁热,或兼烦躁或渴。

病机

风寒郁表,表郁较甚

风寒郁表,表郁较轻

风寒郁表,郁而化热

治法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外散微邪,里清郁热

方药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杏仁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杏仁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石膏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5: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证比较: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2 15:47 编辑

    桂枝二越婢一汤一股证与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相同,都是表寒里热。但桂枝二越婢一汤只是小寒闭表,轻度热郁,轻重程度与大青龙汤证悬殊甚大,也可以把桂枝二越婢一汤看作是大青龙汤的轻剂。
方证名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痛或重,无汗、烦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痒、无汗、兼烦躁或渴、面赤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风寒表不解,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微发其汗,兼清郁热
方药组成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杏仁、石膏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石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6 2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