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梁知行

重庆火神名医补晓岚的医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0 2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大夫的"<<智能本草>>"写得很好.我没有扫描仪器.以后我将择其核心介绍一些------他艰苦修炼.对中医理论及中药,以个人直觉智慧对之的深刻,持久的体认,国内少有.前几年因为他私人所制的"药"有争议.目前他保持低调.
发表于 2006/5/20 2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外天 at 2006/3/10 23:22:
郭大夫的"<<智能本草>>"写得很好.我没有扫描仪器.以后我将择其核心介绍一些------他艰苦修炼.对中医理论及中药,以个人直觉智慧对之的深刻,持久的体认,国内少有.前几年因为他私人所制的&quo ...

盼望早日上传分享!!!
郭志辰先生确有独到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1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星有一篇关于补老的文章--补晓岚医师和补一药房/唐世丞

看看有没有同道能转过来,以下是地址:

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 ... /yt175/31/book1.htm
发表于 2006/6/18 13: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晓岚医师和补一药房

    补晓岚先生,生于清末,历经民国,盼到祖国解放,进入了
新中国。他毕生从事医药事业,遍访名师高手,亲入深山采
药,学兼中西,医无贵贱,所到之处,病家利赖,定居重庆,誉
满山城。他发展前人经验,研制成的补一大药方,尤为引人注目。

    先生的轶闻佳话,老于山城者,至今犹津律乐道。先生多才
多艺,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气功,无所不晓,咸臻精绝。
培育后进,更诲人不倦。
    我游欧归来,厕身学界,不遂所志,转而从医,得列先生门
墙,得循循诱导,受救良深。爰(yuan)就所感所闻,撰成片断回亿,一
以对先生的教导永志不忘,一以供各方面的研究参考。唯以年过
耄耋(maodie)多难回忆,错讹批纰漏,更所难免。加之体会不深,水平不
高,实不足以尽先生生平,尚希识者教之。

                  出自农家

    先生姓补名一,字晓岚别号老农,清咸丰五年(1856年)
生于四川省遂宁县白马场一个农民家庭,家世务农。父亲名光
冕,母亲钱氏,先生居长,下有弟妹数人。四岁入乡塾该书,肯
用功,肯练字,受到老师和同学器重。幼年时,他便喜练拳术、
发表于 2006/6/18 13: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转了,大家看原文吧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 第31辑_0.rar

373.9 KB, 下载次数: 88

发表于 2006/6/28 17: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雾锁寒江“,这个帖子我找了好几次,都打不开,这次终于能看到原文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1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晓岚医师和补一药房/唐世丞一文中,补老的大药方是与天外天先生说的不同,天外天先生说的补老的大药方只是在一个病案中所用的方子。

补老的大药方是:


  姜活  防风  天麻    麻黄   北细辛 蔓荆子   藁本  白芷    川芎   茯苓  法半夏   酒大黄   泽泻    干姜    肉桂    附片

前八味是“八味大发散”,后八味是补老的加味。
发表于 2006/6/29 15: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以后再慢慢谈吧。

只是,可惜得很,唐文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补老的学术精华。不知,补老尚有传人在否?文中提到的张觉人的《外科七方》倒是第一次听说,查都查不到相关的资料。论坛上不知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同道吗?不知成都中医药的图书馆里是否有相关的资料?
发表于 2006/7/1 08: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答谢“雾锁寒江”提供的资料,现将其转成文本贴于此。



                     补晓岚医师和补一药房

                          唐世丞

    补晓岚先生,生于清末,历经民国,盼到祖国解放,进入了新中国。他毕生从事中医药事业,遍访名师高手,亲入深山采药,学兼中西,医无贵贱,所到之处,病家利赖,定居重庆,誉满山城。他发展前人经验,研制成的补一大药方,尢为引人注目。
    先生的轶闻佳话,老于山城者,至今犹津律乐道。先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气功,无所不晓,咸臻精绝。培育后进,更诲人不倦。
    我游欧归来,厕身学界,不遂所志,转而从医,得列先生门墙,得循循诱导,受教良深。爰就所感所闻,撰成片断回亿,一以对先生的教导永志不忘,一以供各方面的研究参考。唯以年过耄耋多难回忆,错讹纰漏,更所难免。加之体会不深,水平不高,实不足以尽先生生平,尚希识者教之。

                           出  自  农  家

    先生姓补名一,字晓岚,别号老农,清咸丰五年(1856年)生于四川省遂宁县白马场一个农民家庭。家世务农。父亲名光冕,母亲钱氏,先生居长,下有弟妹数人。四岁入乡塾读书,肯用功,肯练字,受到老师和同学器重。幼年时,他便喜练拳术、气功、武术,得当地一僧人指点,利用早晚练习,稍长体格健壮,身高力大,虽髫龄望之亦若成人。还喜看剑侠小说书籍,每遇见不平,辄爱挺身而出,仗义帮助弱者。
    逾后其父死,弟妹尚幼,农活缺乏劳力,家庭生活发生了困难,先生只好主动辍学回家,打主力参加农耕,乡亲们都称他为孝子。在躬耕中,他仍念念下忘读书,经常挤些时间自学,虽至
深夜犹手不释卷。
    乡亲们敬其好学和乐于助人,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去请他教读,先生初以家少劳力推不肯就,继经乡亲们再三劝说,并许以助耕为酌,不另送束脩,先生方允之。由于先生热心教学,众子弟均学有所成,先生亦利用教学之便,加强自己的功课复习,学业又大有进步。弱冠与同乡何姓淑女结婚。

                                 负笈重庆

    先生自与何夫人结婚后,得到有力内助,又因弟妹等逐年长大,家计逐渐有所松动。为求深造以谋前途,经商得阖家同意,负笈来渝。
    先生到达重庆后,旋即进入重庆府书院(原东川书院)及算学书院肄业。由于勤奋好学,每期考试均名列前茅,还和部分同学一起参加护院。当时驻在重庆的清朝巡防营士兵,常无故窜到学院滋扰,学院苦于应付。先生协同部分同学,几次击退巡防营士兵的滋扰,惩罚了他们,由是受到巡防营士兵的怀很,想对先生采取报复行动,先生只好暂时住进教会避祸。
    这时适有一位在重庆布道的美国人毕启,闻先生之名很景幕,继而将先生聘去任他的私人中文教师。他们二人相处极好,随之先生也懂得了一些基督教义,经毕启的引进,先生便接受了
基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随后他俩同去成都,教会旋即派先生去金堂县布道。
    这时候的补先生,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在布道中,广结交游。与先生相契的诸人中,不少是多才多艺之士。其中有保存多年家传目疾秘方不肯轻易示人的,有精于针灸学的,有医学、丹
道学两精的,有兼有多种业余爱好的。先生一一虚心地向他们求教,这些人也敬慕先生多才仗义,乐于传授,其中医学、针灸两术尤为先生所喜爱,边学边作实验,证明确有良效,由是大大引发了先生医学的兴趣。
    经过用心钻研,结合博览有关书籍,只数年功夫,先生的医学、针灸学,便有了初步的基础,其他多种业余爱好也学会不少。

                               立  志  学  医

    出乎先生意料,正当在众朋辈的帮助下,学习深入的时候,老家突然传来噩耗,何夫人在家生病,不幸因医误逝世。先生返家一查,确系出于医误事故,于极大悲痛之余,深感医学这门学
科,关系人命匪浅,实非“滥竿充数”的人可以胜任。又感到当时的农村,农民生活很苦,医病极度困难,多数医生技术不高,每年不免都有医误事故发生,不能不令人痛心。先生经过这一巨
痛,对医学愈感关切,深信学好医学是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大计,于是使决定立志学医。
    当时,西医、西药已随布道传入我国,一时颇惑新奇,某些人甚而鄙视祖国医学陈旧,盲目崇外。如果中医不懂西医,不能做到中西结台,便无法维护和发展祖国固有的医药学,祖国的医
药学就有可能走上衰败。先生因而决计兼习西医学。
    无巧不成书,适逢教会派先生去西康省巴塘地区布道。先生到巴塘后,有一位在当地号称医学博士的传教士译名史德文的美国人,因慕先生之名愿结为相识,二人感情融洽,过从甚密,不
久便成同道莫逆之交。这就更加启发了先生多年来想窥探西医学的宏愿,所幸史亦不囿成见,愿意帮助先生进修。同时史德文亦发现先生的针灸术有惊人的独到之处,也愿意向先生学习。于是
二人便互为师友,互教互学。
    如是者三年,先生的西医术,经过一番苦功,颇有心得。嗣后先生复归乡里,续弦同乡唐筱桓女士,不久便偕唐夫人离开故里,先后于嘉定(今乐山市)、井研、犍为、成都等地正式挂牌行
医,并自立药房一间,取名嘉定药房,行医卖药一体。并于看病外,兼制一些成药应市,药房的业务随之获得开展。   
    继而远在巴塘的史德文,连番邮电相邀,要先生前往协助。先生念存旧交感情不便谢绝,便将成都药房交与乃弟补晴岚先生接办,随偕唐夫人于1913年再次首途前往。到当地后,经过协商,与史德文合组一家基督医院于巴塘,并将业务扩及近邻理塘一带。先生巡回流动于各地之间,方便群众治病,并借行医而兼布道。
    由于当地药源异常丰富,先生每喜于看病外,抽出一些时间亲白上山采药,并将采来之药,经过分析化验,再分类制成成品。每成一品,总先自己或送有关病人反复试尝,证明确有疗效后,方正式生产出售。由于原料是来自当地,成本轻,费用少,因而售价低廉,服用方便,深受当地广大汉、藏族同胞的欢迎,广大群众并发白衷心地把先生尊呼为当地的“补菩萨”。
发表于 2006/7/1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塘医院,中西药并用。先生窃想;西药为什么化制精而原料少?中药为什么品类繁而制验杂?思有以调贯之。还想到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万殊,各类珍奇药材,至今距李时珍时代已历数百年。由于社会的演进,和大自然的变化,前人虽已广采博搜,恐亦有其未尽者。若效李时珍之所为,入山采药.对发展祖国医药学,必将大有裨益。
    先生坐而言,起而行。从1919年起,先从巴、理塘开始,逐步由近及远。经盐源、盐边、会理等地直达云南境界。最后再深入到云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即从前的所谓边荒不毛之地。有的地方,山高林密,瘴气严重.危岩绝壑,荆蔓丛生,大虫出没,人迹罕到。但这些地区的野生药源确是异常丰富。
    所到之处,先生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和当地药农,一面采药,一面采访当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和医药状况,一面给当地人民治病。当地人民见他是来自远方的一个平民化的医生,都
乐于相从,乐于帮助。
    当时先生已年过六旬,按有些人的条件讲,根本已不宜于远行。但先生不顾年高,坚毅不拔,入山达四年之久,采集到的药材300余种。有的药材如“雪上一枝篙”等,是《本草》上没右
记载的,有的是世人从未闻见过的。在采集时,先生都一一作了详细记载,可惜原记录现已无存。先生的这种顽强精神,使当地医药界人士为之刮目相看。

                               游  学  南  北

    先生入山采药获得成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信心。深感祖国物产之丰饶,药源之充实,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使祖国的医药学更加发扬光大。但同时感到,我们西南辽阔地区,过去交通文化比较闭塞,医药事业也相应落后,尤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药状况,更是不佳,较之沿海和东北等地B,相差甚远。若要改善此一状况,非得再向外学习不可。
    于是他又从1923年起,毅然离开滇境,由滇越路辗转至海防、河内、再去香港,继由香港进入广州。旋应老友刘燮臣先生之约,再乘海船经天津赴哈尔滨,并深入俄境,居二年,再返北京住协和医院研究。此行途中,接触到的名师高手甚多,获益匪浅,研究的范围也极广,有生理学、药物学、解剖学等,可谓“满载而归”。

                                  悬  壶  山  城

    先生中西医并精,又住在北京协和医院,可说职业、生活等,都会毫无问题。但先生具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眷念自己的乡土,终于遄返巴蜀。1928年,先生已年逾七句,举家来渝,从此定居山城,终其生为山城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先生来重庆后,即在太平门海关巷租用华美西药房的内进地屋一间,开设起一家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补一诊疗所”。当时先生初到此地,一般人还不大了解,开头求诊的人并不太多。先
生又自制一些以“补一”为牌名的丸药出售,以配合治疗。
    病家见先生态度和蔼,说话和气,又无丝毫医生架子,而且吃他的药又多有效。所售丸药,标目新颖,与市上所售者并不雷同,服之颇佳,遂逐渐为市民所信服。求诊的人,逐日增多。先
生终以温补派名医,负盛誉于重庆。

                            治  病  四  要

    我国历代名医甚多,大多自成一派,各只特色。有认为人体阳胜于阴的,有认为阴胜于阳的,因此在各白的理论依据和立方用药上,不能不各有侧重,百家争鸣。先生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人体应该是“阴胜于阳”的,因此他主张治病,应当重在扶阳,固正气,也就是重在温补脾肾两脏。他的理论依据和立方用药,便是以温补脾肾为主.属于中国医药学流派中的温补派。
    先生从多年临床实践中,得出治病之要,约有四端:
    (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即在师法前人,研究古训,和博采百家众论的基础上,去其繁冗,集其精华,求得一个较为完整、灵活、全面、有实效的理论依据。
    据此他主张治病,应以《内经》《伤寒》《金匮》《千金方》《肘后方》等为主,旁及《抱朴子》《道藏》各家,将祖国医药学与前人的丹道学溶为一体,使之既互为补充又各具特长。其论点就是根据《内经》所指,“阴平阳秘,精神乃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作为立论根据,复参用《道藏》先天后天之旨,而以抓脾肾两脏,通任督二脉,着重扶阳固正为依归。
    (二)  “抓根木”。根据《内经》所指“治病必求其木”之旨,先生治病主张重在“抓根本”。
    他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大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气侵入,即《内经》所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治病必求其本和必达其木。而治本又必须从扶阳、固正入手,要扶阳固正又必须抓好脾肾两脏和勾通任督二脉。因脾土为后天之本,肾阳为先天之根,脾肾既强,方能水火既济,阴阳调和,气血充实,此之谓抓到了根本。
    根本强则抵抗力强,抵抗力强自然百邪难犯。盖凡人体的一切正常功能活动,均赖于气血充实,而气血之由来和归纳,又在于脾肾的强弱,而勾通脾冒两脏,健全脾肾功能的又是任督二
脉,是以抓根本必抓脾肾,抓脾肾必通任督。譬之流水,须沟洫通畅,方能畅通无阻。
    脾肾在人体内之具有重要性,在于脾属土、主阴,脾强则消化力强,消化后的精华,经过胃肠的充分吸收,其精气纳于肾,壮大肾阳,其血归于脾,充实脾阴,气血流通循环,则促进人体
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因肾为阳主动.《内经》指出:“成败倚伏乎动”.又指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以人有了健康体质和抵抗力,就可以百邪难犯,疾病减少,所谓“抓根本”之说,用意即在于此。
    先生通过多年反复实践,把这一主张概括为通俗语言,叫做“救人先救命”。则是更进一步阐明抓根本的重要性,譬如一个特大危急病人,他所需要的正是在于扶阳固正气,先使根本稳住,然后才可希望得救,假如命如不保,试问徒治何益?
    (三)“因人而异,辨症论治”。根据前人指出的“轻病治标,重病(包括慢性病)治本”的法则。先生治病,主张“因人而异,辨症论治”。
    他认为:“辨症论治”是我国医药学中的辩证法,治病不辨症,等于盲人夜行,无所适从。例如一般轻病,只要纯属外邪,元气未伤,就不必兴师动众,如能妥善治标,标治而病自解。重
病及多数慢性病则不同,大多由于正气不足,根本受到损伤,如不从培根治疗,就不能收到实效,只有狠抓根本,本治而病自解。
    因此先生在立方用药上,往往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如有的用单方,有的用大药,有的一剂药多买二三十味可以连服数天,也有少至一二味的,有只开一次药经多吃久吃医到底的,也有佐
以其它药物和昆虫鸟类治愈的等等.千变万化,灵活多样。
    不过先生既是温补派专家,其立方向药自然以温补脾肾的药为主,也就是要常用中药中的所谓姜桂附等热燥药。仅管如此,但如遇有真正的实热火结症等,先生仍然采用白虎汤加味或银翘解毒汤之类治之,而且有的石膏竟有用到半斤或一斤之多的,并非情况不分,干篇一律、一个模式。
    (四)“百家并用,择善而从”。根据博采众论,医无常师的精神,先生治病,提出了这种主张。他认为;我国前代丹道家倡导的所谓“导引吐纳服食摄身之法”,结合用于人体治疗是有益的。例如在抢救危急病人时,根据病情可以同时采用针灸、按摩等导引法,使之起到多种效果。又如在用药上,也可根据病情,兼重汗吐下和并用,做到一方多用,有攻有和,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能吐能纳,虽吐犹纳的吐纳法,也是有益的。
    这样可以促进人体内的自然升降浮沉,吐故纳新,吐浊纳清,再加以在食物等方面进行妥善调摄,大可推进病体的转化,缩短治疗时间和提高治愈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