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庄泉正在处诊
有人说收费过低使得中医发展动力不足,有人说人才缺失使得中医发展后继无人,有人说理论散佚使得中医发展步履艰难……是的,这些原因无疑都是制约现代中医发展的一个个“瓶颈”。不过,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群众,他们都坚信:中医,耐得寂寞总是春!
观点:中医与中药相互消亡?
南城“建昌帮”中药业源于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发达成帮于清,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是全国十三大药帮之一。“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有“斜薄大光、色艳气香”的特点,繁华300多年。在南城一些老药人的苦苦坚守和传承下,“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得以流传下来。这其中,年逾七旬的老药工张祯祥功不可没。
张祯祥被誉当今建昌帮“第一人”。他从14岁起学习“建昌帮”饮片炮制技艺,是“建昌帮”炮制技艺的正宗传人。如今,帮中的“煨附子”、“阴附片”、“淡附片”等特色饮片在南城只有他一人能够娴熟地炮制。近几年,张祯祥领着嫡徒大儿子张秋平和南城9个弟子在上海、深圳的中药企业担任出口饮片的技术负责人,使“建昌帮”的炮制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受到国外诸多药商的青睐。同时,他还积极借助上海现代科技的力量,创新炮制工艺,使“建昌帮”饮片实现了由“传统炮制”向“成分炮制”的转变。运用电脑控制温度、配制辅料的饮片,其毒性被清除得更加干净,产品有了质的飞跃,顺利挺进了荷兰、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市场,年出口“建昌帮”饮片近1000吨。
在一次采访中,老人曾不无痛心地对笔者说:“现如今,中医与中药已经到了相互消亡的窘境。”老人进一步解释道:“现在许多中医不懂炮制,开出的药方只有药名而没有‘炮制名’,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疗效。同时,懂得中药炮制技术的人又太少,致使许多中药只能是作为原药材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坚守:“三指生涯何妨我独贫”
“七代单传但愿人无病,三指生涯何妨我独贫”。在南城县建昌镇建国路80多岁的老中医谢庄泉诊所,首先吸引笔者的是门上悬挂着的这副对联。谢老先生须发皆白,体瘦,但精神矍铄。他行医时不大说话,只是将手指搭在病人的脉搏上,偶尔问一两句,再看看病人的舌苔,翻翻病人的眼皮,然后下笔开药方,笔走龙飞,候在一旁的弟子赶忙照着方子抓药。
谢庄泉,是南城赫赫有名的谢氏医家第六代传人,至今仍每日坐堂行医。行内人说,说起南城中医,就不能不提谢家,谢氏医家的形成、壮大、发展,可以说是南城中医的一个缩影。
谢氏医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谢星焕和谢佩玉。谢星焕(?—1857),行医40余年,声誉卓著,著有《得心集医案》6卷,选入中医教材。谢星焕崇尚医德,每年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之丸”,从端午到重阳,布施乡邻,受益者无数。谢佩玉(1873—1953),谢星焕之孙,曾任职江苏府院,1909年弃官归里,继承家传医学,著《方论集腋》。1932年与名医姚国美、江公铁等创办江西国医专修院,任《内经》、《素问》教授,编有《素问节要集注》,省内名中医、教授多为其门人。
从谢氏医家诸名医身上,我们可以看南城中医前辈的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家传,且传之前人往往又能启之后人,代代求补益,辈辈有发展;二是儒、医兼修,勤勉著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医学;三是尚德。明代南城名医樊胡,对重病不能上门求诊者,不管酷暑严寒,必亲往察诊。他说,医生的安慰甚于用药,此谓之“心治”。
而这些,恰是现代中医从业人员的最大缺失。
展望:耐得寂寞总是春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医目前显得有些寂寞了。究其原因无外乎如下种种: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药不如西药那样方便快捷;中医没有先进的生化、影像检查仪器,没有西医学严谨的解剖、病理、药理等一整套从理论到操作的完整体系,被一些人认为是过时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西医治疗时更有针对性,而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注重的是整体;中医较为抽象,概念模糊,大部分中药不像西药那样有现成的说明,让人一看便懂,人们无法依照说明书给自己“开药”……
现在中医弱势在于发展规模、速度、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较弱。中医要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去保护和支持中医。同时,中医也需与时俱进,加强药理研究,创新治疗手段,去除医巫糟粕,这样中医才能焕发青春,走向世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是具有生命力的。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的理念与方法和现代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因此有人认为,中医学是当今世上最前沿的一门学科。
“21世纪的医学就是中医学。中医乃‘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中医重视大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理论、治疗、方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不仅符合当今人类医疗保健要求,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中医是前途无量的。”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何晓晖曾这样说。
中医,耐得寂寞总是春。
记者:揭方晓
来源: 江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