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4/5 2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 舌苔中间黄色边缘为红色
舌红苔黄。这就是舌象。
> 孩子在吃冰激凌以前有没有出现太阳证?
个人以为,有是证则用是方。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太阳证了(不怕冷),那么以前有没有太阳表证,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最早是从太阳表证而来,现在也已经转入阳明,难道还需要在阳明方里加麻桂?
同样,是不是由食积引起个人觉得也并不重要。且不说伤寒论中并无食积一词,就算是食积,如果在肠子里呆了好几天不出去,还引起发烧的话,那么个人以为同样可用承气汤攻下,邪去则正安。大便一通,说不定烧就退了。至于用保和丸...如果只是单纯的食积胃脘不舒,发热腹痛等诸证不甚的话或可一试,但如果面对一个高热且肚子疼得厉害三天没大便的孩子,家长急得团团转,又相信中医不愿去挂水,那么我宁可试一试承气,不会开保和丸。毕竟,丸者缓也,虽然对于根尘等真正的高手,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但对于我这种业余庸手,感觉未免太平和了些,未免隔靴搔痒。感觉就跟明清医生见到恶寒发热,不敢投以麻桂,只敢荆防甚至桑菊是一个性质。
实际上大黄、枳壳一类的药我经常用,经方,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峻、那么可怕。而且我也没说用大承气(又没到什么谵语、目中不了了等急下存阴的地步,也没有手足濈然而汗出),只是出个小承气汤的方案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也没给出具体分量,但对于4岁半的孩子,如果让我开个小承气的话最多也就是:大黄6,枳实4.5,厚朴4.5,加起来也就是15克药,拿在手里真的一点点,孩子没有其他五经见证,吃了不至于表证内陷或下之利不止什么的吧。
不过说到脉象,确实没见到。兄台教训的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我也绝不敢忘。所以我的这个回帖,只是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的,不建议家长真的尝试。(我自己都说了,因为网诊,可能存在偏差,我自己业余水平,不敢乱做建议,呵呵。孩子毕竟比较娇贵啊。恳请论坛上的高手发表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