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644|回复: 28

细读《伤寒杂病论》原序,看看如何才能够学明白《伤寒》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2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读《伤寒杂病论》原序,看看如何才能够学明白《伤寒》
伤寒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劳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悻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搓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受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庸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被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意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木,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复,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机写《伤寒》乃是用了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内》《难》
“胎胪”  胎胪是古代讲人体结构书的其中两册(两卷简牍),还有脈囟两卷,相当于今日之解剖学。
“药录”  是古方士炼膏丹的书  药录和本草区别药录讲的是取药五行气  
“平脉辨证” 平 使相等,即“校对”之意


    再从原序“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复,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接着看张机对诊断的要求是:
1.按寸及尺,握手及足,人迎趺阳,三部相参,动数发息,必满五十。以脉诊相神
2.九候 髣、明、堂、阙、庭尽察。以面诊查气

     张机是以神气辩证,才是《伤寒杂病论》立方之本。也符合之前提及的《内》《难》《胎胪》《药录》等。也由此可知《伤寒》中三部明确指五藏、五脏、五体。因六经相通,在书中的各“症”(寒热痛胀痞痹等等),张继皆归于形器,没有做为辩证之依据,而是做为判断疾病传化的依据,只是用于辨病位和程度。
如果伤寒原序都不遵从,所研究的《伤寒》就已不是张机之本义了,那研究的还是张机的《伤寒》吗?



而今之伤寒教学
辨证方法没讲明白:六经分外感,脏腑详内伤,八纲杂病相。(假定学生都有张机的基础?通《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之理,识《胎胪》之数,精《药录》之药)
四诊“症状”  更没讲清:以表象带四诊,拿个“症状”就对方,苔脉神全不问,伤寒变热病,教起来简单学也不难,就是治不好病人,患者惨。
“并平脉辨证”也没讲:寸尺浮太阳,阳明俩都长,皆玄找少阳;沉细自太阴,俱沉少阴傍,微缓厥阴藏,寸尺不一样,两经传化忙。(假定学生四诊皆精通?)

    现如今有些人胡诌张仲景借用《汤液经》所载方药撰著《伤寒杂病论》,其实目的是掩盖其自身之无知,无张机之识胡解《伤寒》。为证明自己论断搬出皇甫谧、陶弘景来说事,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受上清经法、符图,张机得法后和道教符咒派矛盾严重,所以陶说张抄《汤液经》没什么奇怪的,要是不说才怪。晋葛洪言张机有信,该比陶早吧。
    观今之医,经典不思,理数不求,三部不知,用张机之方却不知校经平气之治则;切脉不相神,诊脉不查气,演其所知,各持家技,歪解《伤寒》,以病代经,指症为证,不知“症”标“证”本,不知药毒,“对症”便处汤药,故虽用《伤寒》之方却非张机之效。

真的不明白,张机看的书都在,想学《伤寒》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书都读一遍?假定都有的基础都没有,在沙滩上盖楼,所以学不明白伤寒也就没啥奇怪的了。

附:
中医表里概念的正解
中医表理概念 在古代表达的是位置和大小,是对“病”的位置和范围的绝对说明。 表即标示的位置之意。里即标示的尺度之意。
     汉后为说明病变位置 由于没有上古的“数理", 人们逐渐用相对的概念做为“表里”的说明,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故现今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病灶的大小都不能做绝对说明,导致治疗法术的混乱。
中医药寒热概念的正解
中医的寒热概念虽与温度相关,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身体温度概念。中医寒热的概念,是以“平”人为参照,寒热都是参照人体正常运化而言,由阴气变动引起为寒,由阳气变动引起为热。这个寒热的热可不是“体温”,即所谓的“发烧”“发热”,人体温升高了不一定是热证,这在当年非典时体现最为典型,发热是由于太阴肺经经官肺脏受困导致阴气亏造成,是故非典初期按寒症得以防治。非典病发中期后的高烧干咳,是病情的传化,此时肺阳已破(阳动),才变化为热。
     中药的寒热则是“被动式”,以人体对药的运化来分寒热,这一点要注意,是人体运化药,而不是药作用于人。
     -------------------------- 用中西医对照解释--------------------------------------
      “平人”感觉适合的温度条件下,阴胜之人会感觉冷,而阳胜之人却会感到热,用现代医学表达就是机体代谢平衡(适合)、抑制(寒)或亢进(热)。阴气过则阳气不足,阳气过则阴气不足,人体自身的生理过程是产生寒热的根源。用现代医学表达寒热就是在于说明机体内代谢的变化产生异常的情况。
    ---------------------------再用感冒辨症解释一下------------------------------------
      冬季的感冒,是风寒还是风热?虽在冬日,感冒却并非都是风寒。 这要看症状,并同时确定原因。
                        两者区别 :风寒--脉浮    身痛头疼   清鼻涕
                                       风热--脉浮紧  头痛颈强   鼻塞 目痛 泪出 白薄苔微黄
那么为什么人在北方冬日会得风热感冒?这是因为人体是按一年四季的天时和环境在进行运化,当冬季来临,人体会自己升阳以对抗寒冷。由于现在生活条件变好,冬季已有供暖,此时的人体的升阳状态对抗的“寒冷”已不存在,结果就是人体产的“阳气”多出有取暖状态的需要,导致结果“阳气”胜,于是乎就有风热感冒发病。(肉桂 板蓝根 15g)。而在南方夏季也由于有空调等,造成人体自身产的阴气过剩(胜)导致风寒感冒。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序看张机用药
看张组方,皆应按药录所述看其组方之本意,不可以用后人《本草》猜测其本意。
《药录》也称《药路》,其中药名就是药的功效。后人把药名用了不同的字取代了,给命名了“新名称”。
举例子:芍药 即勺舀 取水养肝
        桂枝 即归指 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
        甘草 即干操 干即躯干 输布整个躯干
        红花 即红华 活血 血气升华
        黄芪 即换气 专补气
举一例说明:《伤寒论》29条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30条也曰:“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按张机思路解一个,取自《【转】临证随笔 -------难以理喻之经方》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hx317.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hx317.com/thread-83256-2-1.html
辨证: “平脉辩证” 脉浮 太阳病 肝经失养其因在津即阳水膀胱。
治则: 校经平气 取水养肝。
立方: 芍药 芍药即“勺舀”,取水之器。甘草 甘草即“躯干操”益气输布达四肢。
       肝经得养,是治本。方法是“舀取”水伺候着。
症解:“脚即伸” “及胫伸”

后人辩证用药,并非张机之法则。乱解《伤寒》。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序看张机对人体结构了解
张提撰用《胎胪》,却在辩证时用到《脉囟》,是“神气”“形器”之数俱知。
故张组方是以数(进称作人体生理解剖)为基础,运药伺候。
胎胪讲形器数,大概对应今天的“组织器官”
举例子说一下,和西医的大不同。
以三生万物为例 讲人体结构
医 在上古不分人 畜都治 也就是今天的兽医 + 医生  
这一点 从医的“识数” 的数  因为除了天五地六人应数七  
还马牛羊猪狗驼等的数  由此可以推知
医用的数 其实只用到9 前8讲人 9应天地

以三生万物为例 讲人体骨骼结构
化一生三   胸 生 头+腹(共3) 头 生 双上肢(共3) 腹生双下肢(共3)
      所以 胸1 +头3(+双上肢已变为3)+腹3(+双下肢已变为3)
故人体骨骼应数 7     以应7曜   数虚  胎7月得活
骨骼 肾阴主 应月   故细部每数应30 头 胸 腹 四肢 各30
以上肢为例  上臂骨1 下臂骨2  腕骨3  掌骨4  指5   大数为3  指有5×3 节
          合计上臂  1+2+3+4+5+5×3 =30块骨

天五地六人应数七  30×7--4(四肢)===206 即骨骼块数
   因四肢已占了头中2   腹中2 故从总数之中减去
人体骨骼因数而成 只要会数到7  即可推算出骨骼

中国人只有204块骨头, 小脚趾最后两块骨头“和合”为一。所以小脚趾的趾甲是两半的。所以中国人“天五地六节数应” ====手五足六。(历史上以小脚趾甲是否分辨判断敌我,中医绝不会传给匪人即由此可辨)

既然骨210,那么 “肉” 一生三,所以人体独立的“肌肉”共有 630块(条)。还是挺简单吧。

这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地方
中医以长生看人体结构(活体) 西医以形器看人体结构(死体)
说中医没有解剖学的人,其实是没有好好读书。
看看中医数关于“骨头,肌肉”和西医解剖学对照一下,中医解剖学是不是讲“理数”(科学)?
中医的解剖学和西医的解剖学到底谁更高?这不是一目了然嘛!
中医解剖学很简单,数从一到万万千。

所以看张机的方,很有意思,张运药伺候“人”,由“神”取“气”,校经平气令“形器”得制。而后人却是以药治“病症”,蒙对一个算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药术当习仲景之法,关于该如何学《伤寒》想必已经说明白。
原书在,细读原书,后人各种歪解《伤寒》不看也罢。
中医经典全都在,真不明白,现在学中医的人为什么就不肯下点功夫背下来?!
至少也要把《内经》背下来吧,不然学得再多也可能是白学。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之后众医家虽然采用经方,用的却不张机时代的“毒药”(概念范畴都变了吧?),后人如何理解的经方也就不是张机的本意了吧?
《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就多说一句,切记药与人同!
现在用的本草性味归经多为功效而定,已然和张机所用《药录》取用完全不同。
不能做到人药合一,很大程度上是《本草》作者对中医理数不识的局限性造成。

毒药 上古就是指今天汤药 毒 厚汤。
毒药,丹药,草药 大致和今天中药汤剂 中药丸剂 中药散剂 对应
而今所用“毒”的概念 ,自“汉晋”以后,此时“毒”大致相当于“邪居”,唐宋后“毒”则“为害”,明清至今大约相当“无形的重伤害”。

不能以今天的概念强译古文。

伤寒杂病论 实际上是“有药无方” 对证 校经平气其后各医家解伤寒 常常是“有方无药” 对症曲解

桂枝 药 寅木本气 3层通 骨通到手指 故搭路给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
甘草 输布气至全身肉
白芍 庚金本气 化阳水 生肝经
生姜 简单说就是升阳气
大枣 所有的大均指“精” 补“精”

现代解法:桂枝汤中主药桂枝解肌祛风,使风邪从卫外泄;辅药(芍药) 敛阴和营,佐以生姜,大枣,协助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力合成调和营卫的作用,以解除风邪.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脉浮紧,舌苔薄白,身痛,有汗或无汗.

也无大错 只是没有明白 搭路令病有路可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先刺风池风府----手术-----校经,却与桂枝汤则愈------药术----平气====邪不得不出
上工校经平气 中工乱经 下工绝气生危 最好的注解。
桂枝汤要明白桂枝 甘草 搭路就够了
把药本气 和 人证 加在一起令各经气平  即校经平气
令药达经伺人 实泄虚补 某经气实 药“搭路”泄之 某经气虚 药“搭路”令药气补之。  

其他随证加减就可以了 所以28变方 还是280变方都是随证加减的结果,所以伤寒是有药无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解 麻黄汤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 药 寅木本气 3层通 骨通到手指 故搭路给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
甘草 输布气至全身肉
麻黄汤也要明白桂枝 甘草 搭路
麻黄  戌土本气 泄火生肺经金(金曰从----平喘、革----消症结)  克水--即取水---结果 汗 尿出 (润上)
杏仁  未火本气  泄木生脾经土  

桂枝汤 其实是白芍汤 行氺
麻黄汤  行气   

“平脉辨证”按证“校经平气”----经是气氺通道-故“平氺”用桂枝汤,“平气”用麻黄汤。

张机药用皆如此,有方?无方!药与人同!

由于张机以后所见《本草》性味归经多为功效而定,已然和张机所用《药录》取用完全不同。
所以不能做到人药合一,很大程度上是《本草》作者对中医理数不识的局限性造成。
学《伤寒》不明白当年张机所用“毒药”,恐怕看的就不是张机的《伤寒》了。

至于如何能识药
最简单办法 就是抓些吃 或煮点喝
可以从煮桂枝开始试,看带皮,不带皮区别。
煮麻黄可试验去节的 节 根
花上三五个月时间“体验”药 再看《伤寒》别有滋味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22: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经历过因为尝药而把自己“药着”个十次八次,说懂药,是扯淡。
至于用白鼠、蟾蜍等试药的,更是扯屁。
药不识,遣药治病不就是扯蛋吗?
发表于 2011/3/20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完全颠覆掉了,怎么办
发表于 2011/3/20 2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LZ这种思考方法和做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是仲圣学习之书现在多已失传  即使存世的又怎能认定与仲圣学习之书完全一样呢  所以我觉得现在研学中医之人 如果能背下来 神农  内经  难经  伤寒金匮   并且能正确使用   就肯定为当世中医第一人。    但------目前这还是理论中存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