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3/9 2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泉映月 于 2011/3/9 22:45 编辑
出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出钱出书。一种是联系出版社,或者被出版社联系而出书。
传承自己医术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思维上不能局限于一种,否则就容易耽误时间。例如,张仲景的传人是谁?在哪里?他的传人对中医有什么贡献?我们现在一无所知,反而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流传千古,流芳百世了。其他的古代医学大师也有很多类似情形。因此说,有传人是一种方式,但更好的方式是出书流传,一句现代的谚语说的很好-----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掉?把它放入大海。
至于遇到某些蒙人的人,第一,这个毕竟是某些人而已,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存在,而忽略了对整个中华民族医学的贡献。第二,出书后,就等于是公开了,越公开,某些人反而就越不存在了。太阳出来了,黑暗就少多了。
现在还有一种流行的出书前奏方式,就是网上写博客,把自己的心得陆陆续续写出来,看的人多了,引起的社会效应大了。出版商自然会跑来联系的。
另外,民间中医网、岐黄中医论坛等网站,就有很多出版商出没其中,寻找合适的医书商机的。一本叫《杏林集叶》的农村基层医生在岐黄中医论坛上陆陆续续写的文章,就被中国中医出版社给出版了。定为民间中医拾珍丛书,还包括《用药杂谈》,《经方直解》这两本,都是基层和民间中医写的书。民间中医网的根尘不偶,也被军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临证辨象》的书。还有单桂敏写的艾灸书,也是如此。
以前比较跑火的吴清忠、中里巴人、罗大伦写的书,都是在博客上、论坛上陆陆续续发表文章后,被出版社集结出版的。
现在出书和以前不一样了,出版社也有任务的,他们也在找能给他们带来商机的书,女大夫的技术很神奇,那么就会吸引很多人看,会吸引人的书,就是出版社最愿意出版的书。
所以,出书的道路有千万条,实在不行,写好书后,也可以到各个中医网站呼吁,总会有很多热心的中医爱好者帮女大夫找到出版社的,人多力量大嘛。如果仅仅想靠传人来学中医,问题会多些,外地来学的,不方便。本地的,你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找传人,即使找到了,他有没有耐心持之以恒学也是个问题,学好后,会不会传承下去,或者一直干中医这行,也是个疑问号。所以,传人嘛,可以随缘地找,写书嘛,可以即兴地写,出书嘛,可以靠人民群众来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