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438|回复: 6

针药并用治疗偏头风(三叉神经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病是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祖国医学称本病为偏头风或脑风。一般由受寒、感染或牙齿、眼、鼻处病变引起,亦可因肿瘤压迫,风热之邪侵袭经络,或肝胃实火上冲,或虚火上炎引起,临床上受寒者居多。论治偏头风应先明确致病的内外因素。自外而入者,多由风寒、风火之邪所致。风为百病之长,多挟时气而发病。风挟寒者则寒凝血滞,阻遏脉络,故卒痛乃生。风挟火者,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火升腾,气血逆乱,经络阻滞,清空受扰,卒然而痛。由内而发者,一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浮而升,虚火上冲;一为肝胃实火,熏蒸清阳,卒然疼痛。亦有因久病入络,淤血阻滞而痛者。无论何种因素,均为遏郁经络,塞滞气血,阻碍经脉运行,不通而痛。本病虽为一种疼痛,由于病因不同,中医分型也颇复杂,就笔者所知,有风寒型、风火型、胃热升腾型、肝火上炎型、痰火上攻型、阴虚阳亢型、脾胃气虚型、久病入络型等等。
 
 一、风寒侵袭型
  本型由风寒外袭,稽留经络而致。症状为畏寒怕冷,闭门不出,一旦冒寒,病情骤发,面部先有抽搐感,随即颊部剧痛难忍,犹如刀割,常喜热熨,面颊怕淅淅之风,伴有鼻塞流涕,脉浮紧,苔薄白。
  治则:散寒温经疏风止痛
  方药:防风3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细辛3克,白蒺藜30克,全蝎10克,蝉蜕2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露蜂房20克。
  方药浅解:本方温经散寒,疏风解痉,有较强之止痛效果。方中防风质润性缓,为祛风除湿,解痉止痛之良药,通治一切风邪。《日华子本草》指出,防风可“治三十六般风”。本品与蝉蜕、全蝎伍用可增强疗效。川芎为血中气药,可活血搜风,开郁止痛。本品上行头目,为治诸头痛之要药;下行血海,为通畅血脉之佳品。白芷散风通窍,除湿止痛,善治各种头痛,尤其能治阳明经头面走行处的疼痛(相当叉神经分布区)。细辛窜透开滞,散风止痛,治头面诸痛。《本经》言,细辛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现化研究证明细辛有镇痛和麻醉作用,过量则呼吸麻痹甚至死亡。白蒺藜祛风明目,平肝解郁,行气破淤,善治目疾头痛,周身发痒,对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引起眼疾者更效。全蝎熄风解痉,通经止痛,对偏头风(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且能引各种风药直达病所。蝉蜕熄风解痉,清轻升散,善行皮腠,与全蝎合用效著。露蜂房苦平,可祛风止痛。甘草和胃调中,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可缓可急,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笔者体会方中某些药用量宜大才能发挥较强的镇痛作用,临床验证未发现有副作用。
  
针灸方:1.远距离取穴:外关合谷为必用穴。2.近距离取穴:(1)眉棱及前额痛者(三叉神经第一支)攒竹透鱼腰(可埋针)加太阳穴。(2)目下及唇上部痛者(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四白透颧骨?(可埋针)加下关。(3)下颌部疼痛者(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地仓穴透夹承浆(可埋针)。以上三组穴根据其疼痛部位任选一组或两组,但外关、合谷均须同时针刺。攒竹进针后,紧靠眉棱下缘横刺,前额及眉棱外应有强烈的触电或酸麻感,然后用胶布固定针柄。四白穴进针后其麻木感下达上唇时再斜刺透颧骨?,用胶布固定针柄。地仓向下沿皮直刺至夹承浆,使下颌有酸麻或触电感,再用胶布固定针柄。一般埋针三至五天,亦可长至七天。进针前应严格消毒,以免造成感染、化脓,增加病人痛苦。亦可不埋针,留针二十分钟。
  方解:本方是按循经取穴和以痛为俞的原则选方治疗。方中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温经活络作用,又为治疗面口疾患之总穴,并有较好的效果。外关是三焦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可通经活络,祛风解表,是治疗外症的要穴。古人有“一切外症开外关”之说。攒竹能宣通太阳之气,与鱼腰透穴治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效果甚好。四白是胃经穴,有疏风活络止痛等效果,透颧骨?可治第二支痛。地仓为胃经、大肠经与阳跷脉之会穴,可以活络止痛,透夹承浆治第三支痛,疗效满意。至于太阳、下关、颊车都可以加强透穴之作用。
二、胃火上攻型

  本型由于胃热熏蒸,风火升腾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遇热即发,牙痛齿肿,口臭便干,脉洪数,舌红有黄苔。治则:清胃泻火散风止痛方药:石膏30克,防风30克,白芷20克,甘草3克,知母10克,川芎20克,蝉蜕20克,生白芍3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

  方药浅解:本方是清降胃火,祛风止痛剂。方中石膏为大寒之品,且有辛散之效,外可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系清胃降火之主药,治胃火升腾所致的头痛甚好。张锡纯指出“石膏凉而能散,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甘苦而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与石膏相配可增强清胃火治头痛的作用。生白芍养肝柔筋,缓急止痛。元胡行气活血,通畅血脉,为止痛良药,治周身上下诸痛。诸药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往往在一两剂后,疼痛即可减轻。

 
 针灸方:

    1.远距离取穴:足三里内庭风池

  2.近距离取穴:攒竹透鱼腰加太阳,四白透颧加下关,地仓透夹承浆加颊车。以上三组透穴,可按疼痛部位,任选一至两组,埋针及留针方法与前相同。

  方解:这是一个清胃热,祛风邪,解痉止痛的针灸选方。方中足三里是四大总穴之一,用泻的手法可清泻胃热,疏通经气。内庭系胃经荥穴,能疏经活络,泻火止痛。风池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可清热疏风,活络止痛,开通清窍。诸穴配合可增强疗效,面部穴位旨在疏通患处经气,增加针效,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三、阴虚阳亢型

  本型由于阴津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症状为体虚形瘦,烦热口渴,失眠健忘,劳累易发,发作时有抽搐样剧痛,颧颊潮红并有紧束感,便秘咽干,脉细数,舌红少津,多无苔。

  治则:育阴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旱莲草30克,女贞子20克,生山药20克,生白芍30克,蝉蜕12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

  方药浅解:本方为育阴潜阳之剂。方中旱莲草滋养肝肾,止血明目,可治肝肾阴虚,阳亢于上引起的诸症,凡肝肾阴虚症者可应用。女贞子为清补之品,长于补肝肾之阴,《本草备要》言:女贞子能“益肝肾、安五脏……明耳目’。山药益肾气,健脾胃,养阴而不腻,健脾而不燥,可滋阴潜阳。白芍敛阴柔肝,补肝阴不足,抑虚阳上亢,缓急止痛。凡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之头晕头痛,均有较好疗效。白蒺藜、白芷、川芎、蝉蜕等(略),诸药并用,止痛之效佳良。

 
 针灸方:

    1.远距离取穴:三阴交太溪行间

  2.近距离取穴:面部穴位与前同,透穴,加穴手法均与前二者同(略)。
  方解:三阴交缓慢出针揉按针孔片刻,起补血生精,养阴清热作用。太溪为肾经穴,可补肾益阴,可补肾益阴、清热止痛(为针麻穴之一)。行间是肝经荥穴,能育阴清热,熄风止痛。
  穴位封闭法:2%普鲁卡因0.5毫升,维生素B120.2毫升(每支含250微克),混合后注入以下穴位:第一支痛注入攒竹穴,该处有麻木感时再注入药液;第二支痛注入四白穴,该处有麻木感,向上唇放散时再注入药液;第三支痛注于夹承浆穴,该处有麻木触电感,向下领放散时注入药液。隔日或三日一次,视疼痛情况而定,一般注射五至七次,临床体会,每有应手之效。

发表于 2011/3/4 1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因不同,治则不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09: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uzhenbin72 的帖子

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症用法,是中医的优势!
发表于 2011/3/16 2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真正能治愈三叉神经痛的是神医啊
发表于 2011/4/4 2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疗效如何?
发表于 2012/8/31 2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