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866|回复: 35

像我这样的如何学习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7 15: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是通过搜索“四圣心源”找到这个网站的。而我知道四圣心源是通过罗大伦博士的书和百家讲坛。我的第一个帖子想给诸位大师和爱好者说说我目前对中医的一点认识,并请教我应该如何继续学习。
我是男的,72年生人。正在步入不惑之年。我现在想想,等我老了以后今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可能就是和医学失之交臂了。因为我中学时期对职业的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医生(当时是对西医感兴趣),可是由于高中化学学的不好,就慢慢放弃了这个想法。不知何时开始对中医非常的感兴趣起来,看了很多“中医趣话”之类的图书。真正开始对中医形成自己的思考是在看了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这本书。后来,又看了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和罗大伦博士的若干本书。我个人感觉写的最体系化,收获最大的是”思考中医“,我完整看了2遍了。但从行文风格、易于消化来说,还属罗博士的书。

由于工作比较忙,我不太可能象”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这帖子里面说的背诵黄元御全集,可能等过若干年工作不那么忙,或者退休了,作为修身养性、保健等目的可以去投入。现在,我仍然每周会阅读一些中医的书籍。在这里我想提出我的一些困惑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1. 首先就是阴阳气血。最早我认为阴阳是对等的两个概念,但我现在的感觉是阴阳不对等。因为”阴为体阳为用“。换言之,我可以将阴比喻为汽油,将阳比喻为火,如果阳虚,就再烧点汽油,如果阴虚,把火关小一点。不知这种朴素的类比对不对?

另外,我把阴阳不调可以作以下分类,阴有不足、正好、有余,阳的情况也是3种,那么就可以画一个九宮格。只有中间这个格子是健康的状态,其余8个格子或多或少有问题了。但以我粗浅的理解,貌似只有虚证,也就是阴或者阳或者两者都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说,比较常见的,怎么会出现阴或者阳“过剩”的情形呢?我这里说的过剩是绝对的过剩,不是由于阴虚导致看上去阳很足(也就是虚火),或者反之。另外朱丹溪说过“阴常有余阳常不足“。他不是”滋阴派“的鼻祖吗?既然阴常有余,还要滋阴干嘛呢?当然临床需要滋阴的病例很多,我只是对这句话有点不解。而且尤其是想知道阴过剩(但阳正常)或反之这种情形是不是存在?抑或中医的阴阳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貌似也不对,如果这样,元阴和元阳又做何解释呢?

2.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句话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我不理解气血和阴阳的关系。我的想法1:气表示阳、血表示阴,也就是,气是阳的概念的“实体化”,血是阴的概念的“实体化“。不过,这样也不对,如果这样,怎么会有把”气虚看成阴虚“的病例(罗大伦博士讲故事说到过这样的案例),如果这样就不需要讲气血,只需要讲阴阳即可;想法2:气血阴阳是一对正交的概念,类似直角坐标系。这概念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是不是如此?如果是正交的概念,下面又该如何理解?

3. 有的时候中医显得非常玄乎。我是爱好中医的,才把这种情况归咎为我不理解,或者是写某系文章的人本身是个庸医,或者一知半解。但对反对中医或对中医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例如,20年前的我,就不一样了。我举个本论坛看到的例子请大家解惑:某台湾医师说了一个病例,有个男士,阴茎勃起N多天,非常痛苦,查好久查出来是肺癌晚期,不久去世。该医师说,从中医上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阴茎是”筋“,归属肝。内经有云肝乃”作强之官“,然后就理解说阴茎勃起是归肝管的。然后继续推论,说,肺属金,金克木,把肝克坏了,因此筋就出问题了。以上说法是我对他原文的理解,可能有误,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那我就迷糊了。为什么不是金克木把木克坏了他就阳痿了呢,真是不可理遇,无法解释啊。

4. 以我目前的状态不可能大规模钻研中医。我最近购买的两本书,一个是衷中参西录,看了以后不甚了了,完全是医案,我太外行了,还没有多少体会(相对思考中医而言);一个是刚买的四圣心源,准备当作我的中医营养来长期阅读。另外,我想找一些好的方剂学的书来看,这样如果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的方子我一看,哦能够认出它是某个经方,也就知道了医生对我这个病判断的依据,也是一种学习。诸位说这样对于业余初学者有必要/有好处吗?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方剂或中药方面的书?

5. 我想最好的学习中医的方法之一就是用中医的理念来做自我保健。我非常希望我看的中医能够多点耐性给我讲讲,但是大多数情况不可能,因为后面还有排队的。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身体状况,请大师帮忙分析一下,告诉我理由,作为学习和改善体质的一个尝试。我有如下情况:

   - 痰非常多。大多数情况下痰是浓的黄痰,有时是绿色的浓痰。非常粘稠不易咳出。早上尤其如此。
   - 早上口干舌燥,口苦,尤其这个冬季这种情况厉害。
   - 平时喝水非常多,以喝茶为主。茶中又以绿茶为主。
   - 小便清长,白天小便次数较多(可能和喝水多有关),晚上不起夜。小便有淋漓不尽的情况。
   - 大便稀溏,偶有腹泻。基本上一日一行。
   - 有慢性咳嗽。以前诊断是慢性气管炎。冬天稍不注意,一受凉就咳嗽。西医基本无效。中医以前看过一个医生配了地龙、蝉蜕等药物(方子中我只记得这些),痰马上变为泡沫状白痰,咳嗽继续;另一位医生配的方子里面包含旋复花等,对我这病效果非常好。他说我是寒性咳嗽,因此要用温热药。但我的痰却是黄绿的。不知何故。
   - 因为痰浓,我服用西药沐舒坦效果非常好,一下子就化开。但服用标准桃金娘油基本无效。这次因为干燥痰多,我又服用了一次沐舒坦,没料到就引发了咳嗽,服药后痰化开了,老觉得喉咙有水滴下来,非常痒。过了大概半个月~1个月才好。
   - 有耳鸣,相当厉害。貌似是虚证耳鸣,安静的时候厉害。我因这个症状想服六味地黄丸,但又因为我有便溏等现象,不敢服用。

我曾经自己查查感觉可能温胆汤比较合适,因为我口苦,但不敢确认。另外,罗博士说道四圣心源里面的一个玄参汤治疗痰多的鼻炎有效,但又说不合是黄痰的。我真是无所适从。

以上 就是我对中医的思考和我的身体状况。请大家帮助。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6: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rfang 的帖子

忘了说了,我的脉是沉细数(每分钟80-90)的,而且左右尺部基本按不到(也就是脉短)。这是我自己感觉。我对中医脉学一窍不通。
发表于 2011/2/27 17: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发表于 2011/2/27 19: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阴常有余阳常不足“,我的理解是既然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可能就是说阴要常常保持有余,通俗来讲就是说要保持着“阴大于阳”这个平衡关系吧。
发表于 2011/2/27 20: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建议LZ从最白话的中医院校标准教材学起吧  容易入门   但是基本原则必须背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2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天津何氏 的帖子

谢谢。我觉得文字方面不是太大的问题,尤其是清朝、近代的。关键是如果我看医案类的东西觉得没有体系化,看过就忘记。倒是罗博士讲的一些东西我还记住了,但只是一鳞半爪。我知道学习这个庞大的学科不能着急,何况我是爱好者业余看看。我倒是很希望诸位大师行家有空的时候能够针对我上面提到的一些个体的问题解惑一下。

关于朱丹溪的那句话,可能是我记错了,又查了一下,他貌似说的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据一篇论文说是祝味菊先生说的。祝先生善用附子,应该是重视阳气的。这两种观点我觉得都能说的过去,我就无法评论了。





发表于 2011/2/28 21: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rfang 的帖子

中医是基础理论的原则性+临床实践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   不学到一定程度看不懂的   基础的东西必须背   上面的2句话是在不同的运气阶段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学习经历的大师的总结      慢慢悟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两位大师两种相反的论述,我并不觉得矛盾。我感觉滋阴和扶阳两派的争论有的时候是有点走火入魔。但正如罗博士说的,真正的大师不管是什么派的,辩证论治是必然的。
我有兴趣和耐性持久的学习中医。只是我对背诵实在是有点不太在行。但我知道博览群书对学习中医很重要。慢慢看吧。
再请教一个问题,中医六邪中的热邪和暑邪有什么区别?其他几个我觉得概念都很清楚,就这两个分不清。

发表于 2011/2/28 22: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上这2个大师实际上都是阴阳平衡派的   是后人楞分的      热邪是相对纯热的致病因素   暑邪是湿+热的致病因素   热邪对应的是夏季   暑邪对应的是长夏  前者对应的脏是心   后者是脾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22: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何氏 发表于 2011/2/28 22:26
在历史上这2个大师实际上都是阴阳平衡派的   是后人楞分的      热邪是相对纯热的致病因素   暑邪是湿+热的 ...

谢谢您的热心回复。湿+热=暑,这个比较好理解,和春夏秋冬对应肝心肺肾,长夏属土对应脾。但为什么风和寒没有合起来?一般的生活经验来说,寒十有八九是和风联系在一起了。:-)。
另外,能否帮忙分析一下我的身体状况?我不是说请您开方子,当然,如果有个调理的方子我也是很感谢的。主要我是想听听中医对我所述说的情况的分析,尤其是我的黄鼻涕和便溏两种相反的症状。

我个人理解貌似有以下因素和结论:1)虚火上炎、2)脾湿、3)肺阴虚、4)肾虚(阴虚还是阳虚我实在是分析不出来)。如果我自己来开方,觉得真武汤可能比较合适。

但是,我完全没有看过伤寒论,我自己在这个阶段是不会开任何方子的,以上仅仅从学习角度说下我自己的看法。至于正统的中医书籍,我打算从四圣心源开始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