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2 17: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励杏老人 于 2011/3/12 17:59 编辑
我认为这则小案可以总结出:第一、某些病症虽粗看无显证可辨,但细思有迹可寻。皮肤科很多疾病如:银屑病、鱼鳞病、冬季皮肤瘙痒病为什么会在冬季发生或加重?我们谨守阴阳,谨守病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是不是能于“无”证处觅证,多一点辨证思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呢?第二、中医、西医是同行,不是冤家。中医不必妄自菲薄,此案西医诊断清楚是由于鼻粘膜溃烂导致的鼻出血,但能不能解释为什么鼻出血只会在冬季出现?按西医理论夏季细菌容易滋生,炎症应该是会在夏季加重才对呀?不然为什么择期手术大多选择在冬季才做?中医不能妄自尊大,在学术水平还未达到工巧神圣的地步时,我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同时能不能把西医的检查做为望诊的延伸,更好的为辨证论治服务?此案如果没有考虑到西医诊断为鼻粘膜溃烂而加黄芪托毒生肌恐怕也未必能五剂痊愈。第三、我们用中药治疗疾病的时候是不是剂量越大越好呢?或者问中药有没有副作用?此案第一剂只用常规剂量,每味药最多仅用10克即出现腹泻水样便,后依《方剂学》除生、熟地用9克余药仅3克、1.5克,病愈腹泻未作。中药治病如用的药、量与所治疾病相符一般是没什么副作用的(仲圣在伤寒、金匮中明确表述过的除外),一但错用、滥用则祸不旋踵。滋阴如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扶阳呢?需知玩火者自焚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