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protoss3322

我感冒咳嗽了,质疑感冒咳嗽真的是病毒引起的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0: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冒绝大多数是病毒引起的。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我们不要用西医的观点看中医,同样的也不要用中医的观点来看西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励杏老人 的帖子

是啊,中医、西医完全是两个不同意识范畴里面的东西,一个是神层面的,一个是物层面的,不可同时比较。犹如美术和音乐都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一样。古典中医里讲的是伤寒中风,邪气入侵以及六经辨证。还是在古典中医里面讨论伤寒比较好,扯进了现代的概念,真的把大家都搞晕了,罪过罪过。
发表于 2011/1/19 1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rotoss3322 的帖子

我的感觉不同。在一个领域作到了顶尖,文理中西都是相通的。顶尖的生物学家写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和传统文化轨迹是一致的。
为人诟病更多的是现代文明的量产机械化的观点来处理生命对待疾病。只能说这个时代更适合以低廉的成本流水线生产匠而非培养一个大医。所以西方的大家往往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窥入门径。
传统文化入手就是朝着终极目标去的,最基本初级入门的东西就包含了最终的东西,这种例子很多。很多人能做到就能做到,一通百通,做不到一辈子都做不到。
但是无论如何,做到顶尖大家都是相通的。




发表于 2011/1/19 2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中医,佩服楼主。开始外感风寒  无汗 未发热 腰酸痛  及后来的表现  好像是表证未解,同时胸胁  不舒服 有少阳的表现,可能是太阳少阳并病。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看到一个帖子:
http://www.ngotcm.com/forum/article-15336-1.html
里面提到几点,我比较赞同此观点
---------------
更有甚者,参杂西医病毒说,以为感冒乃病毒所致,辛凉苦寒之银、翘、大青叶、板兰根之类体外试验有抑制病毒作用,故放胆用之。。。。
---------------
加之,近年病毒致病说深入人心,医者常将“病毒”之“毒”等同于中医火热之“毒”,故大用辛凉苦寒以清热解毒。
发表于 2011/1/30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很误导人啊。
发表于 2011/2/2 11: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风潜入夜 于 2011/2/2 12:23 编辑

回复 雾失山林 的帖子

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斩是不斩,不斩是斩。
误导不误导  无明是关键   无明消尽  圣智不能欺。久病之人,心态也难平和;平和之人,实在难病。那么我们交流这些是因病就医,还是悦性陶情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彼此是镜子,当下的镜子,说这些话时的镜子。随时修正自己,比照别人,对照自己,修正自己的想法和道路。

论坛上的“金 刚 经 说 什 么”,真是越读越有味道。想来,用心读跟走马观花是两码事吧?当然走马观花也是读,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每次读每次都有收获,贴读百遍,其义自见。呵呵,这贴2005/12/14 10:26已在论坛里,有多少人视而不见,有多少人过其门而不入呢?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想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时候未到而已。也许有人是因为用不着,所以没有必要看/学,也许有的人明明用得着,可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骑马找马亦不少有。有些东西,我们觉得用不着,其实用得着,我们觉得用得着,其实用不着。现在的人这也要,那也要,可有些东西,最简单的例子,健康是你想要就要得来的吗?当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的时候,说不定~~~这健康就怎么说呢?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喜欢加法,有人喜欢减法,加亦是减,减亦是加。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受了,并不代表就能持。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现在的认识,抛砖引玉。
发表于 2011/2/2 1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十牛图》理解
  禅宗的《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禅宗虽然是达摩传来,但其实已经加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和修行的理解,所以《十牛图》中也反映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它的顺序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虚垂手等十个阶段。

  第一图寻牛。颂曰:“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这个颂就像易经的卦辞,起着进一步解释图的作用。
  人们把要修炼的目的比作牛,就像易经中把一些事物比作马一样,如“利牡马之贞”。
  第一图是说人们希望找到解决自己迷茫的出路,这是初步发现了自己的佛性,但还没有头绪。但这时已经非常想找到世界的本原,有了修行的目的。有了目的就有了目标,也就是那个“牛”了。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总是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找到,认为付出了就会得到,于是忙忙碌碌地拨开杂草,到水阔山高的地方去努力寻找。可是找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到了水阔山遥的地方,就看花眼了,根本分不清纷繁的世界哪里是应该去找的正路,就象道德经中“五色让人目盲……”的意思。这个时候自己的心就乱了,根本没法去找牛。
  等到心烦意乱了一阵子之后,终于开始想想了。也开始不再只是注意自己,也就听到了傍晚枫树上的蝉在鸣叫。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开始觉得很好,但真的开始干了,就发现没有头绪,好像哪个都应该干,但到底从哪里下手呢,却不知道。当忙忙碌碌干了很多事,回头看看却一事无成。这时候就该静下心来想想了,听听傍晚枫树上的蝉在鸣叫,夏日的烦躁就会消失,真得让自己的心静了,才能找到出路。
  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开始就是觉得好玩,练武术也可以不受人欺负,可以出人头地,对于武术没有真正的概念。于是哪个套路漂亮,哪个器械出名就去学什么,结果学了上百种,都是形式上的东西,到底自己是练了武术还是做了操呢?自己也不知道了。
  但是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因为这是见性的开始,也是入道的开始,也是武术成功的开始。
  
  第二图见迹。颂曰:“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个图是说经历了很多以后,心开始静下来了,能够从纷乱的事物中抓住一些实质的东西了。也能够凭着经验去分辨一些东西了,但是见到的东西就像河边树林中各种各样的痕迹,哪一个是牛留下的呢?或者说应该用什么踪迹去找到牛呢?分开草木就能见到吗?纵然走到深山的更深处,也和在鼻子底下是一样的。因为都有可能找到牛,可是也都可能找不到。
  参佛悟道的时候,每个人都读了很多的经卷,这些文字记载中很多形容的东西都写得很好,可是这些东西有时候正是把人引入歧途的原因,因为如果修行没有到达高的境界,是理解不了真相的。很多东西写的不是不对,而是高级阶段才能够理解的,如果现在去追求,反而会走入歧途,又到了迷茫的境地。
  练武术,通过很多次接触和学习,知道了很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哪些是正确的呢?不知道!现在应该练什么呢?不知道!拜的老师教的是真的么?不知道!
  自己这个时候很努力,也有恒心,可是就是路太多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好像哪种拳都好,放弃哪个都是巨大的损失,但是都练又不可能。好像成功就在身边,但又好像根本不会成功。
  
  第三图见牛。颂曰:“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经过一段的迷茫,终于有一个机缘让修行者看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个机缘就像是树枝上的黄鹂一声声动听的叫着,像暖和的太阳和布满柳荫的堤岸一样让人充满希望。但是现在只是刚刚看到目标了,牛的头角还藏在树林中,并不是真正的见到了全牛,能不能达到目标还是难说的。
  在修行上,由于一个机缘终于听到了大道的真谛,但是还有很多事是迷茫的,不明白的。对于道有了个最初的感觉,知道了它确实是存在的,可是能不能修到呢?还不知道。
  在武术上,也是由于一些事件,突然明白了武术是什么,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怎样的,但是见到了这个境界不等于自己能拥有这个境界。还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好像看到一座高山,可是能不能到达山顶呢?应该还是很难的。
  
  第四图得牛。颂曰:“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终于抓到牛了,但是由于牛也有它的个性和脾气,虽然很努力的去抓,用尽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还是不能降伏它,有时候好像可以了,但突然又逃脱了。
  在修行上,真的见性或者悟道的时候,都是在全力以赴的状态下找到的,这时候本来就用到了十二分的力,稍微一松劲,心得体会就会改变,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好像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但是又没法一下子注意所有的事情,也就会顾此失彼,弄得自己手忙脚乱。越是怕牛逃跑,越会犯错误,越不容易控制那个目标。有时候好不容易把牛拉到高处,一个没注意又让它跑到烟云缥缈的山里去了。
  在武术上,终于找到了自身的感觉,但这个感觉有时候是突然出现,一会儿又不见了。找到这个感觉的时候,总想全力以赴的维持住这个感觉,但是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注意了头忘记了脚,好不容易找到了脚,又丢了肩。这时候好像武术是没用的,因为维持自己还不容易呢,还能谈得上对敌吗?如果用它来对敌的话,刚刚找到的感觉就又乱成一锅粥了。这一阶段没有诀窍,真的要说有诀窍的话就是全神贯注和坚持。不要怕失败,坚定的去练,真的全身都协调了,也就掌握住技艺了。
  
  第五图牧牛。颂曰:“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对于刚刚得到的牛还是有野性的,要让它老实只好用绳索和鞭子去约束,而且时时刻刻怕它跑了。当真的已经降服了它以后,就算是不再用鞭子和绳索,牛也会顺从的跟着人的。
  对于修行的人,要用很多戒律来约束自己的妄念,约束自己免受以前糊涂看法的干扰,时刻警惕这些干扰打扰了修行。当修行进入正轨之后,就算不用这些戒条去约束,也不会再受到干扰了。
  对于武术来说,找到了真正的感觉了以后,每天都有新的感觉,但是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时候要不断地和人交流来修正自己,是用外力来调整自己内部。当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练的时候,就算没有外力,也可以知道该怎么去练了。
  
  第六图骑牛归家。颂曰:“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既然牛已经被驯服了,就可以骑着牛回到家里了。骑着牛的时候非常快乐,而且好像听到晚霞中的悠扬的羌笛一样让人陶醉。歌词和节拍充满无限的意味,真正的知音是不需要语言的,而是一种和谐。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得道的时候就像终于爬到了山顶,放眼望去都是旖旎的风光,心中充满成功的喜悦,这个时候可以体会到明心见性时候的自在,能够体会到悟道通玄时候的清静,一派都是和谐的景象。
  对于武术来说,终于可以做到舍己从人得机得势了,对方的进攻在我这里终于变得没有作用了,而我可以随时随地的制服对手了,好像掌握了一切,不着急不着慌,想让对方怎样就怎样,轻轻松松的去对抗,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是非常惬意的。
  
  第七图忘牛存人。颂曰:“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牛已经牵到家了,并且放到了院子里。牛不知道该干什么,人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也是无所事事,约束牛的绳索和鞭子也高高地悬挂在草房的柱子上没用了。
  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体会到了佛性的广大,体会到了道的精深,好像没有疑问了,什么事情都明白了,目标已经没意义了。就像爬山一样,当成功的喜悦过去以后,才回过头来看到自己,自己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山上只是一个字:空!
  对于武术来说,当找不到对手的时候,当别人的一举一动我都能知晓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就会体会到寂寞,自己的感觉和谁说呢?又怎么说呢?不知道。再练又往哪里练呢?就像爬山到了山顶,就算还有力气,可是还向哪里爬呢?
  
  第八图人牛俱忘。颂曰:“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廖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熔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子和绳索,甚至人和牛都成了空的,虽然天空很博大,但是又要看到什么呢?好像烧红炉子上的雪,一下子就溶化了不留一点痕迹,到这个时候才会体验到以前祖先得牛的感觉。
  在修行上,这个时候目标和自己都成了没有意义的,修道本身都成了空的,修行为了什么呢?好像所有的念头都没有了,这时候真的体会到先人的真正感觉。
  对于武术来说,这时候不但不知道该练什么,甚至不知道练武为什么。原来为成功付出的所有努力,好像都成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天天坐在大树下,连自己都忘记了。
  
  第九图返本还源。颂曰:“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原来为了得到牛,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但真的得到了以后,对自己却像盲聋了一样,什么都没有感觉了。但是却开始感知外界了,感知到外边的世界还在运转,江河湖海仍然浩浩荡荡,美丽的鲜花仍然红得耀眼。空了的美丽还是有意义的,也许不是对自己,但是对别人是有意义的。
  在修行上,这时候开始明白修行的意义了,体会到最高深的东西以后,还是需要生活在人世间,生活在原来的烦恼中,只不过现在的自己已经心静了,不再会受到烦恼的羁绊,学会了和逆境共处,也和顺境共处。就像在山顶空寂了一阵,思考之后下山一样,平静的,平常地去面对一切。
  在武术中,开始感觉到事物间内在的道理,还是回到了公园里,不再想着胜负,不再想着高下,能健身就是健身,能防身就是防身,甚至只是游戏,是不是有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第十图入虚垂手。颂曰:“露胸跣足入虚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虚所就是集市,乱哄哄的地方。现在已经不用顾及牛了,不修边幅的走入集市,脸上的土灰都没有擦去,但是却带着快乐的微笑。不再去追求什么神仙的境界,而是用自己的心情去感染大家,能让枯木从新焕发出新的生命。
  修道的人,自己的明心见性,自己的得道自然,合于佛法合于道,但还是要回到众生当中,回到原来的烦恼当中,因为现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没有得失了,所以就可以去度化有缘的人,去引领有缘的人,去普度众生了。因为真正的佛性在众生当中,真正的道在万事万物当中。
  在武术上,自己的胜败已经不重要,甚至武术的形式都不再重要,看上去他和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动手,和他与一个功夫高手动手没什么两样,都好像是举重若轻。但要想真的战胜他,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对手会很奇怪,但又想不明白。明明再伸出去一点就打到了,但总就差着这么一点打不到。

医、武、道同源,殊途同归。
发表于 2011/2/3 18: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随风潜入夜 的帖子

你发的帖子对六淫是这样解释的
      “ 寒邪不是在人体内制造出寒的症状么,人体有寒,无非在说明体中的热量制造水平已经不正常地下降了,中医就用热性药物来治疗,调高人体制造热量的规模,恢复人体热量的正常供应;
  热邪不是在人体内制造出热症状么,人体发热,说明人体中热量的制造水平已经超越了正常指标,中医就用寒性的药物来治疗,降低人体热量的制造规模,恢复人体热量的正常供应;
  湿邪不是在人体内制造出湿症状么,人体有湿,说明了人体内水分的含有量已经超过实际的需要量,中医就用燥湿或利湿的药物来治疗,将人体内多余的水分迅速排放,把体内的水分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燥邪不是在人体内制造出燥症状么,人体有燥,说明了人体内的水分含有量已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正常运作的需要,中医用滋阴生水的药物来治疗,提高人体内吸收水分的规模,将体内的水分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风邪不是在人体内制造出风症状么,体内有风,说明了空气流通的管道有阻滞,以至令到体内的空气不能正常流动,中医就用发散性的药物来治疗,以疏通皮肤与肌肉中的通道,让体内空气自由畅通。”

      这样确实不对啊。

发表于 2011/2/10 17: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闻其详:何为对?何为不对?
当然这得看缘分,莫勉强,莫强求,先行谢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