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5 2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现将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简述如下。
1.毕敬之务,在乎去害 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毕其数”。并指出,长寿之“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吕氏春秋尽数》),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
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
3.动形以达郁 《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
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先秦杂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诸家之长,参以己见,故有其独特之处。“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及动形达郁等主张,即是其代表,由此可窥及一斑。
二、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
夏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在长们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懂得了采取一些措施,讲究卫生,以增进健康,防止疾病。
(一)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如甲骨文中既有表示洗脸的“沫”字和表示洗澡的“浴”字。而在《礼记内则》中,则有:“五日则(火覃)汤清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火覃)汤清浴,足垢,(火覃)汤清洗”的记载,并认识到“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在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二)注意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摄的养生实践,大概在夏商时代已经开始,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于食物的分类已经很细致。据《周礼》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同时,对病人的营养和临床结合起来,创造了“食治学”。对于饮膳烹饪,也注意到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云:“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后少,其齐甚微,皆由自起。”
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与现代汉宇“酒”字相似的“**”字。同时,还发现酿酒场地遗址,说明当时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随着酿酒的发展,酿醋、制酱、腌制食品也相继出现。饮食的改善,不仅可增加营养、开胃进食,也可以健身防病。如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醋可以健胃,并有收敛作用;曲可防治肠胃病等。
(三)导引健身
导引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如果说上古时期,人们作舞以宣导之以疗疾病是一种原始、无定型的动作的活。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经发展成了保健功,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是战国初的《行气玉佩铭》,说明这种行气保健动已形成一种专门学问。
(四)敬老养老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传统大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对老人的敬养,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也是具有养生内客的,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可以看出,当时在老人养生方面积垒了丰富经验。
(五)优生优育与胎教
先秦时期,在婚烟制度上,也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张,如同性不结亲、必成年而婚配等。在《左传》中,即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中说:“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这些主张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是十分有益的。
先秦时期,对于妊娠时期的养生保健也十分注意。如刘向《列女传》载:“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说明当时对于胎教已有一定的认识。
(六)环境卫生
先秦时期,对于环境卫生也十分重视。商代的甲骨文中,即有扫帚的“帚”字。《礼记内则》中,即有“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扫室堂及庭”,说明清洁扫除在当时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及个人的日常卫生习惯。此外,在公元前四五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处理污水,当时即有所谓“陶窦”,据说就是当时的下水沟。对于粪便管理,史载更早即有“厕所”,《周礼》说:“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匽,即路厕。这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环境卫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注意环境卫生是保证健康的有效措施。
(七)药物养生
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对于延年益寿的药物已有不少记载,如在《山海经》中收集了药物百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huai音怀)木、枥木、狌狌(按:同猩猩)等,具有强壮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些药物为后世养生家、医家探讨抗老防衰、益寿延年的药物,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