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442|回复: 3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4 0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2:42 编辑

如何学习中医 ___学习讲座
总共31页,打开以上连接即可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3: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2:43 编辑

中医临床家医案研读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54044.htm
道少斋主医案讲稿(1~5讲)
发表时间:2009-03-18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618)
    道少斋主人——竹阁闲话中医(本文来自中医瑰宝苑) 

    第一讲 从“中医有用吗”说起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  

    在临床带教中,常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中医有用吗”?我回答:“有用!”。学生又会问到:“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西医的人看不起我们学中医的呢”?

    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中也有人在若干年回到母校见到我时,这样对我说:“老师,我们学中医的真的被西医看不起,中医的疗效太不肯定了,在医院我们没地位”。 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年青的爱友中一定也有人想问我! 中医真的疗效不肯定?!真的不被西医所看起?!还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掌握中医真谛,没有发挥中医的优势?我不做答复!我只和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自己思考。

    故事1——西医大教授虚心抄方 这事的主人翁是某前医科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该省心血管专业第一把交椅,留美的博士,他是美国心血管学会的老派会员(我们暂代之以A教授吧),他带的博士,出国进修学习只要他写上一个推荐信,去美国就象走亲戚一样容易。 在该省医界工作的人不知道他,那和中国人不知道毛泽东没区别,呵呵。

    听有些中医界的老一辈说,A教授当初是该省反对和歧视中医代表,是一个顽固中医歧视者,这话可能有水份,我不信。为什么?这位老教授常常讲座,我听过他的很多课,每次只要是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他都会讲到中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门医学。他常常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某省级干部的家属在他的手中住院,病情很重,病人做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不能控制,无法撤机,痰液粘稠,西医用尽了抗生素、雾化等也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于是家属提出中西结合治疗。这A老教授便看了中医书,书中有个二陈汤,是化痰的,呵,他不知中医还要辨证。用下去了,有没有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没效了,那省级的大干部请来的中医学院的某名教授,教授便起手开了一个沙参麦冬汤,不想2天病情大为好转,痰很快就变稀了,排出顺畅了,肺部感染也就很快好转,呼吸功能就不用说了,很快病人脱机了。这心血管的老教授便放下架子请教中医为什么,当然了,得到一句——辨证施治!于是乎,这位西医的名牌教授就认真的学起中医来。并且每场讲座都会说到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施治! 两年前,从他的手中转过来一个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病人重度心衰,全身高度水肿,胸水、腹水。西医治疗两个月,当然西医的那一套全用尽了,效果不好。这病人自动要求转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病人是我管的。进来的时候全身高度水肿,胸闷气促,端坐喘息,每天小便量只有300ml,每天推200Mg速尿也不过500ml尿量,稀释性低钠,房颤,心胸比率70%,心脏超声检查也是非常典型的,瘀血性肝大,肺部感染,当然营养状况也非常差。可以这么说——行将就木了。我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办法,西医也就是西地兰、硝普钠、多巴胺、氨茶碱等等西医院常用的一些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中药治疗。经过辨证,施以全真一气汤,效出意外,从用方的第3天开始,患者每天不用速尿,尿量在2000ml以上,而且电解质监测没出现低钾、同时低钠迅速的得到了纠正,用药半个月,患者体重减轻40斤,呵,那40是什么,是水!各种证状得以基本缓解。 当时我们请那心血管的名家来会诊另一位病人,他提起了这个病人,问转到我们医院效果怎么样?是否已经死亡。我们告诉他病人情况现在很好,他非常惊呀。看过那病人,A老教授要学生们拿来病历,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笔记本,把我们一本病历的中药处方全抄下了。并对跟随他的博士后说,中医是一门了不起的医学,有空的时候你也应该努力学习!。当时我们的一个老教授和他戏言,我们请你会诊给你400元会诊费,你抄我们的方要留下200元买方费!呵,后来我们科有同志在他们那进修回来说,他们现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也主张用中药,用的方就是那个全真一气汤。这没眼见,不知是实否?但在以后我听老教授讲心血管病的时候,每说到心衰的治疗,他都会说别忘了中医有个参附汤效果非常好(这老先生可能不识全真一气汤,全真一气汤中有参附汤的组成)! 目前他带的一个博士后(教授职称)和我很要好,就我所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中药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课题!

    一个西医的大名家确热衷于中医的研究,说明什么呢? 真的是所有的西医在歧视中医吗?我看不是。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好病!你看不好病,就是你是留学的西医,同样没人看起!看的好病,中医又怎么样,同样是吃香的,喝辣的!

    爱友Originally posted上周向我提的问题:“为提高中医的地位,您认为(或建议)每位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应该作出怎样具体的努力?”我的回答是:“呵,最重要的是你得拿出疗效,看好病,特别是一些西医没好治疗方法的病!” 你还怕西医看不起你吗?

    提问一:中医治疗心衰从那几方面入手?

    提问二:你知道全真一气汤的组成吗?

    提问三:心衰中医最常见的证型是什么?

    故事2——被自己的孩子骂

    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很多人骂过,被父母骂,被老师骂,被仇人骂?可是真能让你刻骨铭心,给你以触动,鞭策你的骂有多少呢?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在临床上多年,常常很自负,为什么,看过很多疑难病,也取得过不少好的疗效。可我是真的自信吗?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那时我在外读研,孩子的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开始没告诉我,孩子病了近一个月,发热不退,在我们老家的省立医院诊断治疗,最后什么也没确诊,只能告诉孩子的妈妈可能是血液系统病,孩子的妈是学西医的,一听这就急了,一个长途,我是学业不要了,也没请假,立即就飞回家! 回家看完孩子的所有检查结果、病历资料,我傻眼了,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 怎么办?中药。辨证施治,蒿芩清胆汤加减,这是我们中医长项。3天热邪全退,孩子的精神就来了,慢慢的调理一切就没事了,从此这孩子一般生病,都要中药吃,为什么,一个月的病,他打针打怕了!

    8岁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上学淋雨了,高热、畏寒、咳嗽,体温40℃,正值热天。带到医院一检查,呵,白细胞、中性很高,胸片呈支气管肺炎症象。病重了,不行,还是先用点西药吧!怎么办!抗炎、补液,总是要做的吧。大天热不补液可不行,高热会脱水呀! 常言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带到内科吧,给他开点药,其他的床位费、治疗费也就省了。呵,大家会笑话我这教授思想境界不高。 可是问题出来了,这孩子长的很胖,加上高热脱水,静脉根本不显,内科的护士可不能和小儿科的护士比,打小儿静脉针那就会差一点,连扎了好多针,没进去! 这孩子可不干了,从床上跳起来对着我骂:“你还什么大博士、大教授,狗屁,一个小小的发热,你给我打什么针,看看,1、2、3、4、5、6……这么多针,我不打了,你给我吃中药!”说完从病房跑出去了。护士们是满脸愧容,可我脸也挂不住。是呀,学了中医这么年,这么一个病怎么就不敢单用中药治疗呢? 没办法,孩子不打针,只好开中药了,一剂新加香薷饮下午5时服下,8时热退净。发热再也没反复! 众位爱友看完,可能会感到教授是在说笑。

    呵,我是要告诉你,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的疗效不好,也不是你没掌握中医的辨证,问题是在于你不自信!!!记住,一个学科的兴旺,与那个学科的自信有关。中医学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是丧失了信心,结果会不想而知了,当然就会认为中医没用了!

    故事3——心衰巧用桂枝汤

    爱友联想的风,在上周给我提出了个问题:“我是中医专业毕业,尽管是系统的学习很多的中医知识,但在临床中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尽管可以熟练的背诵伤寒条文,但真遇到外感的病人还是分不清楚六经,呵呵,我总说是自己的悟性不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现在我们就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未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细阅了病历资料,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

    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五:你能从病案中罗列辨证用方的要点吗?

    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六: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七: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故事4——来自学生的骄傲

    说起湘西,可能爱友们很多人知道,最有名的电视剧叫什么《湘西剿匪记》,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多少会对湘西留下一点印象。

    关于湘西众多的神秘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我两个学生。 今年的执业考试结束,这两位参加完中西结合考试的学生来看望了我,谈起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其眉间总少不了很多骄傲的神气。

    这两位学生本来是一对恋人,男人家在湘西大山中,父亲是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两人均跟我临床实习过近一年时间。那院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好西医,而且要把中医掌握好,在他们乡里的唯一中医已经去世了几年,正缺人呢! 毕业后带着对大山的眷恋,遵照父亲的嘱托,二人回到了那缺医少药的茫茫大山中。 去年的他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院里就交给他们一个病人,这病人是个小儿,也只6岁,患乙脑10天,经全院为数不多的几位医生坚苦抢救依旧是昏迷不醒。湘西那地方穷呀,没钱,交通更不便,家长已和医生达成协议,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也不怪你们,说白了,放弃了。 正值这两个学生到了,医生们都失去信心了,说你们年轻,能吃苦,在省城大医院学习过,就看你们的了,就把这危重病人推给了他们。怎么办?能说什么,谁叫你们是后来的?! 西医依旧是那套,照书上来,他的父亲给予一点指点。 父亲告诉他们,这是病毒性疾病,中药抗病毒还是很可靠的,放胆的用,出了事我给你们担着。能出什么事,家属都放弃了?!只不过是父亲在鼓励他们。 按中医的辨证,先予清热凉肝熄风,鼻饲羚羊钩藤汤。加上清热开窍,静滴清开灵30ml/天,这两小子胆子也够大了,他们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 也真是该这两个出名了,用药的第二天,患儿热势就开始下降了,抽搐止了,第三天,神志转清了,尽管这孩子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但必竟活了过来。 于是二人在那地方名声雀起,停开了了3年的中药房生意也兴隆起来了! “我们还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有些病老师可能你都没见到过。原来在学校我们很怀疑中药的效果,怀疑你说的中医的疗效好的话,现在我们信你的话了,现在我们两个人每天要看30多号中医病人!” 我一直微笑着,聆听,不住的给予赞许的目光,一席谈花了我整整四个小时!

    关于这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就说这儿,我只是告诉大家,中医有效没有效,关键在于你在系统学习后,你大胆的实践过没有?你是否在临床上用心的摸索过,总结过,实践出真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意的怀疑这几千年我们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第一讲我就随意的讲这么多,总结一下。 “中医有地位吗?” “中医有效吗?” 这问题最好你自己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记住这几点:

    1.要自己看起自己,不要动不动说西医看不起你。

    2.相信祖国医学,树立信心。

    3.打好中医的基本功。

    4.勇于实践。

    做到这几点了,我想到时候你一定会得出一个你自己信服的答案来!

 

    第二讲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请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爱友们一定认为我这问题提的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吗?

    一、出两个病案考考你

    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几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下面我就来谈几个病人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案子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的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以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证见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病人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宋庸(上海名医丁甘仁学生)实习亲眼见到的、抄录的病案,当时,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份的爱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病人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这宋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学的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爱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的分析。

    先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个头来看看主要兼证: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证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呵,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小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病人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呵,思考中医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他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真正带教我临床的是位老教授(一讲中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那位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这老教授十多岁便跟随湘中名医——他的叔父学习中医,后来进到中医学院学习过5年,再后来跟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某抄方5年。不仅理论学的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而淡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还有的学生学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汤背不得的!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冷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

    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体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网友的论述(本人喜欢在丁香园转转,看看中西病历讨论,看的多,说的少,偶然兴趣来了,便把这案子拿了出来请大家看,就有了这位网友的答案。丁香园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我希望爱友们常去看看,很长水平的!括号内的字为我所加。)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二、那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两个病案做的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是中医基本功能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你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乱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就是上面说的《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中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诊》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的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你的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的记住。内科学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方药等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频湖南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

   (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味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

    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

    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柳选四家医案》《名医类案》《寓意草医案》《杏轩斋医案》《王孟英医案》《吴鞠通医案》《潜斋医话》《黄文东医案》《蒲辅周医案》《章次公医案》《岳美中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势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虚虚”  

    第三讲 浅谈如何提高个人临床技艺 ——从实例谈谈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有爱友在发贴中说到:“大家别总拿破烂教材当圣经,行不?这种西医模式的中医教材,能治好病才怪。多看看古人的书,尤其是刘力红力推的《内经》《伤寒》《郑钦安三种医书阐释》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依旧强调学好教材的重要性,古人说的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教材便是入门的台阶,当然不只指五大基础课,而且包含我前面说到的《伤寒论》、《温病学》及《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等,最好你还要能系统的看看古代医籍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阴证略例》、《丹溪心法》、《儒门事亲》、《素问病机十九式》、《景岳全书》、《医贯》、《医学心悟》等等,只有系统的阅读了古代医籍,才能具备较扎实的基础。 我前面在谈到如何扎好中医基本功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你能读《临证指南医案》就说明你的基本功扎实了,为什么?请看《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一段话:“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悟其中意趣,吾知数人之中,仅有一在知音者,潜深默契。若初学质鲁之人,未能踏等而进,恐徒费心机耳”。 我为什么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说明什么?我不须加以分析,诸位爱友即能看的明白。说真的,在校时我就知道,学中医的人都读读《临证指南医案》,等我好不易弄到此书,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想买到一本古代中医书很难。我就看的一头雾水,大部份的医案根本弄不清白,于是我便去请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便把这段话在我的书上画出,给我开出一个读书清单,说等你读完了这些书,你再读《临证指南医案》吧,于是我便苦苦是读了几年古代医家家医书。后来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此是闲话,下面我谈谈个人提高临床技艺的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还是从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起吧,叶氏治疗中风以“阳化内风”为总旨,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虚下实,在治法上提出以“质厚填阴,甘味息风,节劳戒饮”为治。具体的治法有:“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为宜”;“肝肾脏阴本虚,镇(?慎之误?)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纯爱温药耳”;“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气火升腾所致,以苦寒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痰火壅盛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也”……。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价其说:“《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熄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之上。

    关于叶天士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我不想深谈,大家看看这本书便能知道。我只想说一下我在读案时遇到的一个疑惑。叶氏治疗中风常在方中加上“火麻仁”一味,因叶案精简意赅,很少详细的描述症状,所以对于叶氏的用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对于叶氏用火麻仁一味治疗中风,多数医家都认为火麻仁在方中的作用是“滋阴熄风”,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火麻仁有滋阴熄风的功能即出于此。诸位不知想过没有,火麻仁滋阴不及生地、首乌等味,熄风不及天麻、钩藤等品,叶氏真的是使用火麻仁滋阴熄风吗?我一直非常怀疑,但在十余年内问过不少前辈,答案都一样! 后来我遇到了全国的一位中医史学家彭坚教授,该人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当我向他提到这个问题时,他先是问我你看的中风病人多吗?我说看过一些,他说请你想想中风的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很差,常常多有便秘的症状,是这样吗?试想叶氏为一代宗师,其病案常言病机用法,用字极简,症状亦多不描述,很显然,为什么大部分的写书人多说火麻仁的功效的滋阴熄风呢?写书的人多是理论好,多缺少有临床经验,因此,有些见解不免会出现一些误差,火麻仁在方中是润肠通便!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符合中药理论,而且与临床极为一致,近十年的疑惑在这位名家寥寥数语间便化解了。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有些爱友可能会问,当基本功能尚未完全扎实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是不能够鉴别怎么办?那你就先接受,在临床中慢慢地体会,用心思索,慢慢地你就会有收获。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医案,提一个问题: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防己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2.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

    下面请看我的一则临证笔记:

    道少斋医话(节选)——误用麻黄,阴阳耗散而亡 有某患者,患扩张性心肌病,病发顽固性心衰,心悸心慌,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咳痰稀白,周身重度水肿,胸水腹水,四肢不温,舌质光红无苔,脉结代。经某医学院附院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等综合治疗2月不能缓解。后转我院,先予以西医抗心衰治疗结合中药,时认为是阴虚水停,予生脉散加葶苈子、冬青子、茯苓、桔梗、车前子等味益气阴,化水湿,半月无进展。余苦思良久,认为患者系阴阳两虚,当阴阳两补、化气行水。方予全真一气汤加减,药用红参、制附片、干姜、麦冬、五味子、怀牛膝、桔梗、山萸肉、桂枝、丹参、红花等味。服方两剂,舌转淡胖,苔白滑。在未用仍何利尿剂的情况下,每日尿量3000~4000ml,喘息渐缓,服方十余剂,水肿消失迨尽,诸症悉平。守方出院。 半年后,患者不慎感受风寒,一周内发热恶寒、咳痰白稀如泡沫、喘息气促、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小便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结代。时余认为是表寒里饮,予小青龙汤加减,唯恐生麻黄发散过度,遂改为炙麻黄,配以薄荷以疏风解表。服方2剂,发热消失,余证依然。时余因教学,离开病房,然对此患者甚感兴趣,是以每日晚前去病房,得以观察病情变化。某医接手,遂请心内专家某教授查看病人,该教授本系《伤寒》名家弟子,认为患者心衰当从饮治,水饮凌心射肺,古有肿、悸、喘等症并见,小青龙汤为正法,但不可以炙麻黄代生麻黄,前方不效即在麻黄用这不当,遂以小青龙汤原方加葶苈子予服。服方一剂,患者即胸背大汗,抹汗日湿透毛巾十余条。第三日,患者出现烦躁、谵语,第四日,患者心脏骤停而亡。从大汗至亡,亦未停方。 患者病属顽症,其死当无可厚非。纵观中医之辨证,有否过失,或可从中有所受益。 患者肿、悸、喘等症并见,从饮论治,小青龙汤当属正法。然久咳久喘,肺气耗散,生麻黄不可轻矣使用,这一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早已有明确指出对于“久咳久喘病人,麻黄有耗散肺气之弊,不可轻易投之”。叶氏为一代中名家,其所看之病多危重,所以此话必从临床经验来!这是我改炙麻黄的原因,为什么我改了,因为我看过《临证指南医案》。 我出此案,非在诋毁,是要爱友在其中吸取教训耳!患者久患心衰,前用阴阳两补之法,进大剂参附合生脉,病得方以平,今用生麻黄正犯“虚虚”之戒,汗则亡阳,复又耗阴,阴阳两亡,岂能不殁?生麻黄重在发汗,炙麻黄重在平喘。 自此之后,我在临床对于慢支肺气肿、哮喘等久病数十年而致心衰者,临证有肺肾气衰、动则喘促汗出者,从不轻易的使用生麻黄。 又如我在治肝病肝区痛时使用乳没药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外感咽痛使用山豆根致呕等等,都为自己在临床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是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方法! 用古人方当不可胶柱鼓瑟,当灵活化裁,然虽治成坏证,亦有救法,下面出几个问题请爱友回答!

    问题二本案服小青龙汤证见大汗时,以何方救逆?

    问题三出现烦躁、谵语又以何方救逆?

    3.虚心向他人求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周六,中医群的很多中医铁杆们讨论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我看了一下记录,有的人剂用到200克,这些用法,你可了解,但不可在临床上轻易使用! 我们的一位医师,临床水平很高,在临床上使用附片6克出现中毒的患者,自此以后便对附子使用十分小心,呵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草”! 附子辛温有毒,但在临床上确系一味良药,真的那么可怕吗? 实话说,在临床上使用附子我是从“初出牛犊不怕虎”到“畏之于鸠毒”再到“每日临床不离附子”,实践、学习、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很早的时候我看过皖西一位名医医案(记不清名了)治疗癫狂用附片每次用到30克~60克,也曾看到我的实习带教老师,一位心血管专家用附片起笔就是30克,后来我出校在临床使用大剂量附片,很多患者取得好的疗效,即是我说的“初出牛犊不怕虎”,再后来在临床上碰到了中毒病例,心有余悸,也就不敢放手使用了,呵呵~ 诸位可能要问,那你怎么又敢使用了呢? 当然凡事都有来由,有一次我去拜访我的起蒙恩师,闲谈之间,他的长子看了几号病人,有两张方都有附子,剂量很大,于是我向他请教。 那学弟我的老师曾把他送到全国著名的医家——江苏南通名医朱良春门下学习3年,虽然年轻,却有真材实料,呵~这学弟便对我说了已下几点经验:

    用附片要注意这么几点:

    1.确系虚寒证。

    2.附片要炮制的好。

    3.要和生姜同用,姜的剂量要大。

    4.煎药火候要到位。

    5.对于易上火的人,要配牛膝引火下行。

    我把这些经验传给爱友们,呵呵~,可要收费的呀! 再到临床慢慢的重新实践,也就有了体会,我是搞心内的,治心病用附片是最常用的了,下面我说一个病窦的病人:

    这病人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心内诊治,心率每分钟多在四十余次,夜间心律有时只有30余次,西医建议安装起搏器,患者为下岗工人,那来那么多钱,只好求中医诊治疗。 证见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寐差,纳可,二便可,舌质淡,脉结。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典型的病窦。 立法:温阳益气通脉 用方:制附片(先煎)20克,小红参5克,细辛3克,苦参15克,葛根30克,丹参20克,生姜10克 每日一剂,西药仅予极化液、肌苷片、维生素B1等。 患者服方十剂,心率就增加到60余次,而且心律很整齐,为窦性心律,后接服十剂心律增加到70余次,带方巩固,这病人以后常找我看病,随访已经3年了,病情很稳定。 说了这么多,只是告诉大家,别人的经验有时候很值得借鉴,也是提高个人临床技艺的一个方面。

    4.道听途说并非都是假——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虽是搞心内的,但在我们这儿有很多肾病的病人找我看病,而临床疗效很不错,我的肾病病人在全省以至省外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是长期跟踪着。

    在肾病方面为什么会有很多病人呢,其实告诉大家,我只是弄到了一张非常有效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子,一个病人看好了,就会给你介绍一堆病人,这方子最早的时候我便是道听途说来的! 话说那位以桂枝汤治心衰的教授,有一次和我闲谈,说到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在大学教中文的病人给他发表的,那病人患肾病综合征在某医科大学治疗两年,病情极不稳定,只好求救于中医,不想教授予中药治疗,症状不断的好转,慢慢的所有症状渐渐缓解了,后来那病人还结婚生仔了。 那病人久病成良医,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便自学了很多中医知识,病好了,他便建议这教授把经验整理出来发表,这教授淡于名利,也就不很感兴趣,最后这那病人便代这教授执笔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中医杂志》上。 教授还说该方对于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消蛋白作用,并给我说了好多病例。当时我就问什么药物组成,他说就是一些补脾益肾的药物吧。 于是,我就到图书馆翻阅《中医杂志》,找到的这张方。真的象教授所说的一样有效吗?我便在临床上摸索使用规律,结果发现对于2型也就是伴有高血压的病人疗效不理想,但对于1型是肾病只要符合辨证,疗效非常好。现在我们治疗1型是肾病综合征基本上摆脱了激素疗法,这一点很多西医不信,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 现在我把这张方给大家,关于怎么合理使用这张方,如何取得好疗效,在《闻过喜医案》里有详细地叙述!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看看(我那起蒙恩师在此书二版修定中特向我约稿,也就写了这么一篇)。 下面择录其中的一部分:

    “刘氏经验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全方由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柴胡5g,丹参20g,芡实15g,仙茅10g,仙灵脾10g,风尾草10g,山楂15g,甘草5g组成。辨证以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或泛白,少气乏力,纳呆少食,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痛,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月经失调。易感冒,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细无力为标准。 刘氏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脾肾两虚者为多,或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阳两亏。其病理关健在于本虚标实。其病理特点以虚(脾肾气阳亏虚)、壅(水湿、瘀血内停)、漏(大量蛋白尿)为主。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创制了治疗NS的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祛湿,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俾脾气健则水湿得运,肾阳足则自能化气行水,水肿自消矣。尿蛋白亦水谷精微所化,中气亏虚固摄无力,精微下趋则见大量蛋白尿,故方用升麻、柴胡、芡实升提固摄以消除蛋白尿。“水停则血瘀”,故方用丹参、当归、山楂活血化瘀,用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固摄精微于一炉,标本同治。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脾肾双补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NS疗效十分显著”。 好了,上面是这个例子只是告诉大家多留心老前辈的经验,有好的经验,听说了,跟踪一下,说不定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为大家准备,随笔写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一讲就讲这么多了,希望各位爱友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进步!

  

  第四讲 闲谈读书与临床运用 ——随谈我的读书心得

  前面我们说了,打好基本功,要广泛地阅读古今医籍,从书本上吸取别人的经验,再在临床上加以实践,这样你就会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 那如何读古人的书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呢? 下面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谈谈。

    一、记住作者自创方剂并善于临床化裁

    中医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想每本书都读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适当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很重要,这些在我们大学的教材上,每一门专业课的发展史中都提到了各个年代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 阅读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是精读,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疫疹一得》、《温病条辨》等,不仅要读熟,而且重要的条文要会背,我这是说做内科的,其他科的都有代表作,像外科的《外科正宗》、妇科的《傅青主女科》等等,当然,做内科的医生最好对每科的代表作也能读一读,这样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是泛读,要选好读本,当然各人读书的经验不同,我的经验是泛读的本子要注意作者自己加注的地方,一般的说,内科的古籍,很多书绝大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重复的,只是注解的方法有所不同,也就是作者对前人的经验看法不同,当你有以上精读的基础后,你理解起来不难。但对于作者个人的经验,应加以重视,往往一个医家,一生就创出那么几个方来,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加以自注,这些东西,你得细看,并记录下来,到临床上去印证,说不准你就学到手了。

    下面说说我是怎么读《医学心悟》这本书的,《医学心悟》共分六卷,其主要内容大家看看书就行了,我读这本书,时间花的很多,最后是学到手的就是程氏自创的几张方,哪几张?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加味香苏散,其中除治痢散外,大家可能都很熟,呵呵~但是你在临床上真的能很好运用吗? 我简单的谈谈其中两个方。

    1.止嗽散: 这是大家最熟的方剂了,先看看程氏原书是怎么说的。程氏强调,“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则移于六腑”,“凡咳嗽之法,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气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请注意在止嗽散下,自注“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从上面这段文字看,止嗽散实际上是治风寒咳嗽初起,临床效果确实不错(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但在临床上有这么一些病人,确系风寒咳嗽,但就是久咳不止的患者来就诊,用止嗽散效果就是不好,诸位不知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很多,即使是风寒犯肺,用止嗽散不一定像书上说的疗效很好,那么你就要思考为什么?以古人方治今人病,有时候须加减。

    上周六我和一位网友说遇到这种情况加诃子。有人问诃子有收敛邪气的作用,用之可会闭门留寇,这就要看你对诃子这位药物的药性的认识了,有本草书(原书名一时想不起了)上说该药有邪无邪均可运用,说明什么,该药没有闭门留寇的弊端,可以收敛肺气而不留邪气,外感咳嗽的病人久咳不止往往是因为肺气耗散不收,不收敛往往很难取得好疗效,这在临床上我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朱丹溪说“用古方治今病”,当“药随证变”,“证随药愈”。

    2.治痢散: 原方说“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又说本方加“黄连,尤效”。用方极平:葛根、苦参、陈皮、松罗茶、赤芍、麦芽、山楂。这方无芍药汤、白头翁汤的苦寒,用之效果如何?

    到临床验证,我发现在其疗效比那两方好的多,结合现代的分析,其中苦参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后来我看《中医百年百位名医丛书》,其中一位医家,治尿路感染有7个方,每方都是以苦参作为主药,很少用到八正散等方,说明苦参抗炎疗效确实,另外我还喜欢吸取别人的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苦参抗心率失常,而且疗效很可靠,诸位不妨试试。

    上一讲我举了一个病窦的病案,其中的用方就有苦参,不知诸位看后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苦参没有?

    二、临床遇到难题有目的去读书

    我们曾收治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这病人发病的首发症状是呼吸困难,在某医科大学诊断治疗半年,病情无明显好转,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后来转我院,希望中医能发挥疗效,经过辨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等味,治了几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最后病人还是失望是离开人世。

    为什么中药无效?是辨证用药错误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后来带着个问题,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在《碥石集》第一集中,邓老有详细地论述,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立法和用药和邓老基本一致,而在用药剂量上有很大的差别,邓老用黄芪剂量很大,难道问题在这儿? 其后我们碰到一个8岁的小孩患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四肢无力,构音不清,精神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就诊时自己不能行走,其父背着来诊。西药予溴吡斯的明,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仙灵脾加减,其中黄芪用到50克,日一剂。患者带药回家,家人把这方给一乡间老中医看,老先生说,小儿为纯阳之体,黄芪系补阳药物剂量过大,恐不利。患者家属不放心,通过关系找到邓铁涛教授诊治,邓老看过方子说,原方很好,只是要求患者每天早晚再用黄芪泡水代茶饮。说明什么,黄芪的剂量还不够!后来这患者服方8个月,各种症状都缓解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这本书,该书详细的记录了成功抢救十八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用方,通过分析我们肯定地说我们的治疗思路很正确,没有好疗效的原因是在剂量上没掌握好。 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信不巫也! 带着问题读书是学习中医和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记住一些独特的中医理论并运用于临床 有些理论在临床上很少运用到,如“气不足便是寒”,大家最熟的可能是“阳虚生外寒”,所以在临床上一般地碰到畏寒的病人,多首先考虑阳虚,岂不知“气不足便是寒”,如有气虚佐证便可益气而获效。

    下面说一个老师的治疗案例,其所用的理论是“邪火不杀谷”,这句话从哪儿来的?从《伤寒论》里来,诸位可能说《伤寒论》里没这句话。呵呵~诸位没说错,我们在校学的《伤寒论》里面确实没这句。但你去翻翻《千金要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就会找到这句。 这案子来源于前面说的《金匮》名家周衡教授,是在给我们上课中说到的:

    一病人腹泻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中西医,就是无效,后来,到周教授那儿就诊,证见四肢不温,形体畏寒,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清稀,日行数次,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一派脾肾阳虚的证状,视前方,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参苓白术散等等,从辨证看,基本正确,何以无效?周老教授思索良久,认为必有独处藏奸,于是细细问来,后来发现患者,大便清稀但极秽臭,得,内有郁热,阴阳不相顺接,阳郁于里,故有一派外寒之象。内有邪热,“邪火不杀谷”,邪热非少火(生理之火),不能消化水谷,故有积停于内,祛其积,调胃承气汤加减,数剂而病痊。

    诸位在临床上所见的心衰病人很多,肢肿、腹水、胸腔积液、喘息,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但病人常常出现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一般地辨证为阴虚水停,常用生脉散加四苓散、四季青、葶苈子等养阴利水泻肺,但常常很难取得好疗效,为什么?再看看水肿的病人,一般都是四肢不温,畏寒,饮水少或口和等一派阳虚的证状,心内科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可能有体会。 在《王孟英医案》中有类似的案例,王氏认为当舍舌象而从证,为什么?这种情况王认为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非为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王氏的理论有独到地见解,符合临床。但水肿的形成乃水谷精微不从正化使然,津液的不足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我常选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该方由地黄、麦冬、白术、怀牛膝、五味子、制附块、人参组方,具有益气回阳,扶正滋阴,摄纳元气之功。临床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桂枝通阳化气,加大剂山萸肉收摄元气,佐黄芪配云茯苓健脾利水,实践证明临床疗效很满意。

    中医治疗内风多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息风多从肝入手,或清肝热以息风,或镇肝以息风,或滋肝以息风,或养肝血以息风。然对于小儿多动证,常常难以取效,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无以化生阴血,肝木失养,对于这种情况你要是只是滋肝阴以息风,很难有疗效,其治当“求之于本”,在健脾方中稍佐以息风之品,常可效出意外,这就是古代医籍中称作“土虚不摇”理论的临床运用! 又如口腔溃疡久不愈,《寓意草》提出以“厚土敛火”的方方治疗等。 读书对于一些独特的理论认识不可忽略,这些理论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说不定你记住了,那天遇到一个贵人找你看病,你看好了,从此会平步青云呢!呵呵~~。

    四、读书与临床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学到的东西贯通起来加以运用,否则,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书橱,在临床上技能是很难提高的。如何贯通呢,就是说不管读书还是看病你的把你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前一讲我拿了一个吴鞠通的医案,问大家为什么吴氏称之为开肺法?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防己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我们现在来分系此案,此案已经指出,“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从舌象和用药史及吴氏的处方我们可以看出该病目前主要病机是湿热挟痰阻络,湿热挟痰从何而来,前医予“与腻药补阴”而致中焦壅阻,湿热内生,湿郁生痰!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清热。

    关于湿热的治疗,在临床上是很棘手的,为什么?

    古人形容湿热难治是怎么说的?治湿热之病“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燥湿则伤阴助热,清热则易伤阳,湿为阴邪,得阳则化,阳伤则对于祛湿不利。怎么办?治疗首先要使热与湿分,先祛其湿。治湿多采用分消的方法,即宣上、燥中、渗下。吴氏之方共八味药,其中直接治湿的有五味,原方云苓、防己、白通草利湿于下,陈皮、半夏燥湿于中焦(二者同时燥痰),只有一味石膏清热,仅用一味桑枝通络。为什么要用杏仁一味,在三仁汤里说的很明白,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宣肺亦即开宣肺气,故吴氏把他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开肺法”。 湿热化,遂道自通,不通经脉,经脉自畅。 其实吴氏这张处方即是从三仁汤化裁而来,融入了外台茯苓饮的方义。 在中医史上最会读书的人可能是吴鞠通了,他硬是从《临证指南医案》中读出一个三焦辨证来了,不信你看看《临证指南医案》,再看看《温病条辨》,你就会发现吴氏所创的方剂大部分都是取自于前者!呵呵~所以王孟英最看不起吴鞠通了,说他的东西是抄来的,在编辑《温热经纬》时他是绝不引吴氏的一字一言! 选这个案只是看看大家是否能把痰、湿、热的关系,以及湿邪的治疗法则及常用的治湿方剂融合在一起思考。

    读书、临床都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分析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临床水平肯定能提高的很快! 另外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大家治湿勿忘开肺! 下面举一个病例,看看大家在这方面如何?

    某女,本校教师,50余岁。病发春日,感受风寒发病,证见发热(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烦痛疼,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方一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抵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一剂症平。 本来要详细地给大家分析这个病案,电话通知我会诊了,这个案子我只好不加以解释,留给爱友们自己思考,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入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这些理论我们都学过,看看你是否能融汇贯通,加以分析! 做中医的人要善于思考,在临床上要善于把读书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析病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希望大家积极发贴,参与讨论。

 

    第五讲 莫因技小而不为 ——谈谈吴茱萸外用的临床心得

  今天有点很不痛快的事,弄的我的肝气上逆,没想到胃气也跟着上逆了,恶心欲呕,坐在办公室什么事也做不了,于是放下手中的事,给爱友们写讲稿,写什么,就写吴茱萸外用治呕吐了!我在心烦的时候就这样,喜欢拿出一本古典来一口气读下去,或者随便写点什么! 传统医学中过去曾存在“大方医”看不起“下甲人”的现象,现在的内科临床医生重内治法而轻外治法,常常对一些外治法的使用不曾留神,为什么?常常想当然,西药看不好,中药内服也无效,用外治法有效吗?呵呵~不可妄下结论,当你实践了,你就会改变这个看法。《理论骈文》上说的好:“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几个使用吴茱萸外用治大病的例子。

    例案1.药毒致呕——巧用吴茱萸降逆气

    话说当年我在读硕的时候,跟着我那临床导师大内科主任坐诊,接到某科的一个电话,该科主任说请教授去会诊,一病人反复呕吐两天,已经请内科的几位副主任会诊过,各种止呕西药均用尽,病人症状毫无减轻,滴水不进,家属意见很大,只好请大内主任出面摆平了。 到了该科,先到病房看那病人,病人俯身于床沿,频频干呕,每次呕完,仰靠,有气脱之感。教授简要问了病情,随后翻阅了病历,判定喹诺酮(已停)类药物的反应,告诉该科主任,这病人西药无效可用中药,该科主任瞪大了眼睛说,病人呕的滴水不入,中药能喝下去吗,不是在说笑吧?诸位可能会有同样的看法,以为老教授在说梦语吧?!呵呵~大主任怎么说?他说“谁要你给口服中药,难道除了口服治疗的办法外,中医就没其他的方法?!”拿起笔开了一张处方,吴茱萸30g研末,下面用法写的是醋调外敷涌泉穴。 当时我很好奇,心想这药外敷真的能止呕?当天下午我去了那科病房,看那病人,没想到真的神奇,病人不呕了!

    病例2.热病后期——内外兼治开胃气   

    有一次导师电话告诉我要我跟他去看一个病人,出了病房一辆小车已经等候已久,上了车,病人的家属就开始叙说病情。说其母80岁了,因支气管肺炎在某医科大学住院治疗30余天,一开始高热,用了大量的抗生素,高热控制了,但每天仍就发热,一直波动在37.8~38.5度之间,咳嗽痰少,时时干呕,水谷均不入。医科大学的医生是左一个痰培养,右一个化验,呵,短短一个月花费了3、4万多。病家顶不住了,本来收入不高,还有两个孩子读大学,可不轻松!医生告诉病人家属,病人年老了,抵抗力低下了,所以用药效果不好。这样说家属就失望了,得,把老太太接回家吧,反正年纪这么大了,不能弄的人财两空,死的死了,活的总还要活! 病人回家的当天,邻居告诉他说以前有个医生在这儿工作好多年,中药开的非常好,可以请他来看看,当然那医生就是我的导师,呵呵~ 闲话不说了,到了病人家,诊视患者仰靠在床,咳嗽无力,痰少质粘,时时干呕,饮水则吐,舌光红无苔,脉细弱而速。 看完病人,导师便出了一方,乃益胃散加西洋参,另一方乃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汤剂水煎去头煎,以二煎汁少量放入患者口中,频频含咽,不限次数! 两天后,患者家属来院请导师复方,说,用药的当天患者呕即止了,第二天思食了。 导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于是在病历上写到,效不更方,前方继进!告诉家属,该方第一煎即服之,外用药停用。嘱以米粥调养胃气,不可进肥腻之品。 越5日,患者家属告曰热退,精神好转,咳嗽止,纳食增加,遂以参苓白术散合益胃散收功。

    病例3.肾衰浊攻——降逆化浊和胃腑

    前面说了两例别人的病人,现在我说一个我治的病了,这病人是某省级医院血透室副主任的哥哥,一个药源性衰肾的患者诊治经过。病人送进病房,我接诊了,那血透室副主任便递给一份十分完整的住院病历复印件,便开始埋怨他们单位的某医生,说患者感到十分的不适,劳则费力,住到心内科,查查没发现心脏有什么大问题,便开始怀疑肿瘤,便不怎么的使用起左氧氟沙星来,竟连用了一个月,等到病人开始呕吐了,再查肾功能,得,肾衰进入尿毒症期了,入院时检查肾功能好的,肾衰了要血透,患者70多岁,但患者的几个子女都是下岗工人,长期血透负担不起,只好送中医院了!呵,这副主任扬言要找单位的麻烦!我说可能最后还得血透,那副主任说真不行到时说吧! 当时入院时,复查患者的肌酐600多umol/L,尿素氮27mmol/L,患者是仰靠于床,少气懒言,声低息微,纳食则呕,大便数日未解,腹无所苦,小便600ml/日,舌干萎无苔,脉细弱而数。 凡治大病,当以顾护胃气为要,存得一份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关键要让病人呕止进食,能进食了,药也就进了,便有转机。 怎么办?还是上法,外用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涌泉穴。内服药予益胃散加西洋参益气养阴,加苏梗、藿梗和胃气,煎汁少量频服。 一周后,患者呕止思食了,再根据辨证用方治疗一月,结合中药灌肠泻浊(常用方:槐花、煅牡蛎、丹参、半夏、附片、益母草等味煎汁15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肌酐160多umol/L,尿素氮7.8mmol/L,病人无明显不适,随予以出院。 那血透室的副主任在接其兄出院时不停的说,没想到中药的效果如此神奇!自那以后其家有人生病都到我们这儿来求中西结合治疗。呵呵~~

    例4.外邪犯胃——温中降逆止呕吐

    这个病人是我的小外孙女,今年十月,受寒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呕吐,呵,一个典型的胃肠型感冒,到当地的县医院治疗,两三天热退,咳减,就是呕吐不止! 内科就进行了会诊,有的医生认为有脑炎的可能性,于是就查CT、脑脊液,结果是阴性;也有的医生认为是肝病,好了,甲肝、乙肝、丙肝、肝功能就查了一大堆,什么也没发现;有的医生说是胃病,排空有问题,于是做胃镜,可以这么说吧,该查的都查了,就是没结果,当然住院十多天,米米出了一大把,呕就是不止! 这时候他的父母急了,才想起远在两千里之外的舅舅了,晚上9点打来电话,我就问了问发病的情况、主要的症状、演变的经过,心想上面的这些考虑没有一个能支持的!于是我就和值班医生联系上了,对方了解我也是做医生的,是个教授,于是很歉虚的和我讨论起来,当然,这对我了解病情很重要,那医生在电话的另一头把所有的检查结果、治疗用药都告诉我了! 最后我断定我这侄女没什么大病,就是外感寒邪,不仅侵表了,而且直中了胃腑,用中药效果一定会有效。于是我告诉孩子的母亲等到第二天去找我在中医院的某同学开点中药。 孩子的母亲就说你开个方,我记下来到药店去拿就行了,行吗?不行,她不是学医的,中药的名字一定写不对,我想了想,就告诉她,你去药店买点吴茱萸研碎吧,用醋调敷在孩子脚底前后1/3交界的地方,孩子的母亲照做了。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5点,我被电话声吵醒,神经立即绷紧,大家知道我们做医生的,最怕不是时候的电话,当时我就想肯定又是哪科要会诊,唉,做医生的苦啊,是吃不香,也睡不香!没想到是小侄女母亲打来的,问我小孩一觉醒来,吵着肚子饿,要吃东西,问我给她吃什么好!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吃什么最好,米粥呀,以养胃气来复。 接下来我那在中医院工作的同学给她开了三剂参苓白术散加苏梗、藿梗调理,便什么事也没了。

    好了写了半天吴茱萸止呕,我的胃气也降下了,这次只是随便的给大家聊聊,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因小技而不为”,单方气死名医,有时候小办法真的能解决问题! 其它的如五倍子外敷神阙止汗、苍耳子虫麻油浸拔脓、六神丸治心衰等等小方法,在临床上确实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希望大家在阅读书籍时留心记忆,并在临床上运用。 前几讲,我一般的都会把治疗机理讲清楚,这一讲我只写病案了,把问题留给爱友们去思考!

    问题1.为什么肾衰会出现呕吐,中医是怎么解释的?

    问题2.病案2中为什么首次使用益胃汤去头煎?

    问题3.中药灌肠治疗肾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小女孩感冒初起用什么方?

    问题5.西洋参、红参在药用功效上、适应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问题6.为什么肺热病常可伤及胃阴?

    问题7.苏梗、藿梗配伍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8.谈谈你对外治法的看法

    问题9.请爱友们把你们所知道的、在临床上使用过的、确有疗效的外治法发出来,供大家学习。

    问题10.请大家谈谈吴茱萸外用止呕的作用机制。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03: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2:43 编辑

道少斋主医案讲稿 (6~10讲)
发表时间:2009-03-19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424)
第六讲 真的是“急则西医,慢则中医”吗?

 

    在我的专题中有网友发贴说“急则西医,慢则中医”,我可以毫无客气的说,这位网友对中医的认识很浮浅,至少可以说他对中、西医的优势缺乏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改变,他做不成好中医!

    我不想多辩,中医医籍中有大量的危重疑难病的理法方药,我希望那位发贴的爱友能够在工作之余进行钻研。

    中医真的不能治疗急诊吗?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篇文章!

    2003年的SARS疫情在广州爆发时,广州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到2003年5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也就是说,在人称“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钟南山领导下的医院里,接受纯西医治疗的46名病人中,有9人死亡。同样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西医治疗调集了亚洲地区各国的呼吸机,每台呼吸机用完后就被焚烧销毁,仅此一项每人花费即达上万元。本来,广州中医治SARS疗效明显,应该可以在北京推广。但是,由于SARS后来被定为传染病,按规定病人只能由传染病院收治,北京各中医院就不敢收治病人了。因为没有哪个中医院的的领导敢保证,中医治疗不死人。西医治死多少人都是允许的,中医治死一个人就是医疗事故。按照西医理论,治疗SARS,需要研制出特效抗生素。然而,在至今仍无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某些领导机关仍然只允许西医治疗SARS,这就是非常令人奇怪的事了。

    再说说我的见闻和临床体会

    1.猪膏发煎抢救蚕豆黄

    猪膏发煎出自《金匮要略》,为黄疸血分通治之方,我想大部的爱友都知道这张方,但有几人能在临床运用过可能是不多的。

    下面说说刘丙凡教授使用该方抢救蚕豆病。

    刘丙凡老教授乃湖南中医界第一人,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位大家。当时在醴陵县兰桥出现了18例蚕豆黄小儿病例,其中男的15人,女3人。西医抢救5天,死亡了5例,死亡率高了,引起卫生部门重视了,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大力抢救,西医的专家拿不出好办法来,于是请中医参与抢救。刘老应邀参加。病人的共同的特征是:黄疸显著,眼睑唇舌俱淡,尿血如苋菜汁,精神疲乏,声低气馁。刘老先以红参、龙眼肉蒸汤分服。此所以“治病先治人,固其正气,留得人在,方可治病”!继而采取《金匮要略》的猪膏发煎,即用乱发洗净,入铜瓢内熬化成水,以阿胶代猪膏等分烊化和匀,加入少量白糖分饲病人,2方交替使用。3日血尿止,5日尿增长,黄疸开始消退。再辨证施治,舌红、烦啼者犀角地黄汤,舌淡嗜卧者归脾汤。其后病例无1例死亡!

    考《金匮要略》猪发膏煎,“诸黄,猪发膏煎主之”。沈明宗说“此黄疸血分通治之方”。原方用猪膏,作用在于润燥滑窍,方中阿胶即具发膏之功,又能养血滋阴,且“精不足补以以味”,配合消瘀利水之乱发,共奏止血之功。方用红参、龙眼肉固护正气,亦抢救成功之关键!

    后被收入《刘丙凡临证秘诀》。

    此种神奇疗效非学验俱丰者不办!

    不知诸位对蚕豆病有什么了解没有?这病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比较常见,西医治疗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反复输血及使用激素,别无良策!

我引用这个案例非在诋毁西医,强为中医要面子。西医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诚然有其独到之处,但西医在很多危重病抢救方面依然缺乏积极有效的方法。中医虽有其不足之处,但也有其独到的方面,不要认为中药给药途径的限制,就轻易的否定中医能够治疗急重病。正确的态度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借彼之长,补我所短”。如西医的静脉支持疗法等等,均应大胆接受,不要因为你用了西医的方法,你就不是中医了,是不是中医关键在于疾病的转归中是否你的中药在起关键作用,你的治疗方法是否以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请问X线、CT、生化的检查机理,哪样是西医发明的?都是从其它学科引进的,西医并不因为此而不是西医了,相反正因为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西医学才得益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2.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毒

    中药静脉注射液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中药在急危重病中的使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第一讲我说过我的学生使用大剂量清开灵清射液抢救乙脑的病例,现在我说说附子中毒的抢救是如何使用中药的!

    我曾在丁香园发过相关贴,有一个回贴想当然的说这种治疗违反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呵呵~毫不客气的说,那位网友的对中医的理解确实不敢让人恭维!其后我们慢慢地分析,也许爱友们可以明白!

    当年我在某三等甲级医院做急诊科主任时,有一次去某市级医院验收重点急诊科建设。同行的专家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科副主任某教授,为什么中医的急诊重点学科建设要请个西医的专家,大家可能不理解。那教授早年毕业于某医科大学,一直从事急诊工作。但他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后来作为全国名老中医的接班人开始正式跨入中医学堂,和他交往久了,可以这么说,我发现我们很多科班底子的中医只能望其后背,此人中医学的极好,古典医籍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对于30多岁才开始学中医这非常不易!请他实际上是作为中医的专家请的!

    当天晚上我和他同住一间客房,呵呵~我这人很好学,从不轻易的放松一个能学习的机会,更何况一个西医大教授和我住在一起!于是我就把临床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呵呵~他对我的回答很有味,西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就是书上的,你跟新了,没效了,就没辙了!你可能想不到,那教授也是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他把话题引向的中医,向我请教中医知识,从中医的古典医籍、临床辨证、用药心得我们无话不谈,那夜我们基本未睡,一直聊到早晨5点,呵呵~这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都的经验就是在那天第一次听他说的!

    我们知道乌头类植物的有毒成份是乌头碱,口服0.2mg即能使人中毒,口服3~5mg即可致死。乌头碱经煎煮后,水解成毒性较弱的笨酰乌头原碱和乙酸,笨酰乌头原碱又可进一步分解为毒性极低微的乌头原碱和苯甲酸,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低,经3~4小时乌头碱基本被完全破坏!所以有些医生在临床上为什么敢大剂量使用乌头、附子,诀窍就在这儿!

    乌头中毒的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在循环系统心律失常极为常见,而且也非常难控制!从心动过速、多源性和频发早搏、心房或心室颤动以致于阿斯综合征都可见到,如果你都能正确判断,那你的心电图水平绝对可以!

    湖南气候潮湿,民间有一习惯,喜用附子炖鸡温散寒湿,所以附子中毒的事例常有发生。有一次他们急诊科来了一个中毒病例,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血管医生多次会诊,未能有效控制,最后没招了,请也不来,值班的医生只好请那教授会诊。“看了病历,说实话,我也没办法,该用的都用了,但我不能在下属面前拿不出一点建议来,那我这教授就让人看不起了!”,那教授说,呵呵~怎么办?只好从中医入手,附子辛温大毒,其中毒当为热毒为患,从中医治疗原则来说,治热以寒,用口服的来不及了,于是他就跑到药房,把所有的能够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液翻看一遍,结果就选中了双黄连注射液,为什么?其中的银花、黄芩为主要成分,性寒,能清热解毒克制附子的大辛温!结果怎么样,输下去不到5分种心律就转为正常,其它的中毒症状也迅速缓解!

    当然一个病例不能说明问题,要能重复才算事,呵呵~后来他们对于附子中毒的病人都采取了这种方法,绝大部分的病人,都在很短时间症状缓解出院,这一中药疗法的临床观察结果,最后发在国外SCI杂志。有一些教授,做了一辈子未必能在SCI发一篇,发中医的研究文章就更难了!

    “你要赚钱,你别用这方法,因为这是附子中毒的特效解毒药!做急诊的医生不要忘了我们传统中医的神奇功效!”,以后每当他在急诊学习班讲解中毒时一定会说这个例子,而每次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我不说这疗法我用到底有没有效,下次如果爱友们碰到附子中毒不妨用一用,别忘了把真实的疗效发到爱爱医网上来!

    其它如使用大剂生脉注射液抢救休克、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衰等等临床疗效都十分可靠。当然别忘了辨证选药!

    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附子中毒,是典型的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范例!西医的大教授利用中药理论解决了附子中毒的问题,作为中医药人员你有何感想?

    3.木香顺气丸治疗肠梗阻

    当今社会把中医作为保健的良好选择来宣传,或者认为中医是“慢郎中”,现在的很多年青的中医,对中医缺乏真正的了解,于是乎“人云亦云”,也跟着说中医只能看慢性病,为什么这样?第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年青人缺乏临床实践,不敢大胆的运用中医药治疗危重病,再就是当今的民众普遍的对中医缺乏正确认识,再他们看来用西药抢救失败了,只能说病人的命不好,要是你用中医药为主导抢救失败了,他们就不会接受!这就在客观上使的中医更加举步维艰了!

    但我要告诉爱友们,如果你认可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你是做不好中医的,而且你会越做越没信心!为什么?举个例子说,像慢性阻塞性的肺气肿病人,患者的肺功能都严重受损了,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西医没好办法,我就不信你用中药能使肺的器质性改变逆转。能做到的只是改变一些症状,你不会有成就感。像这样的病你看多了,自然会感到中医的疗效不行,于是乎,作为中医的接班人,你首先就失去了信心,那就更不用说患者了!

    如何树立信心,那就是要敢于把中医药运用于危、重、疑、难的病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临床的成功中寻找到自己的牢固的专业思想支撑点,也就是说你才会对中医的疗效有信心!

    其实,在当今医务人员社会工作环境很差的状况下,你怕用中医治疗危重病给自己带来麻烦,那我告诉你怎么做,对于一些“死马当活医”的病号,你大胆的用,成功了,你便有名气了,再用病家也就没意见了;失败了病家也不会对你产生多少非议!

    我的第一个运用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病人就是一个“死马当活马医”的患者!

当年我在某农村的一个区级医院工作,一个晚上8点,有一70多岁老太太被抬进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我断定是肠梗阻,我告诉患者在场的4个儿子,我说老太太需要手术治疗,我们这儿做不了,你转县医院吧。患者的儿子在我说这话后,拿出一本病历说,不瞒医生你说,我们是在县医院看过几天了,从那儿回到这儿来的。我说为什么县医院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做手术。回答是县医院的医生主张手术,但患者已中风5年,且遗留有偏瘫,身体状况不行,手术有可能会人财两空。呵呵~患者的子女听了医生这话认为没治了,就把老太太抬回了,但又不能直接抬回家,一则要是患者死在家中,村里的人会说他们不孝,白养了几个儿子!二则还有一个小兄弟在北大教书,要等他回来给老人送终,无论如何,要保一两天才行!呵呵~

    这就给我机会了,学习的时候老师说过中医治疗急腹症很有效。于是我告诉患者子女说,既然是这样,我给你治治,希望能把你母亲生命多留几天。注意我说话的分寸,依旧给自己留有退路,呵呵~小心无大差!

    怎么治,西医我就只给她用了一组能量,中医我根据辨证予以木香顺气丸,诸位要问,“丸者,缓也;汤者,荡也。”你怎么用丸,呵呵~变法,我把丸药改成汤剂了,病人没工具煎药,我就给他煎,我就要看看我老师说的话是真是假!

    药服下去不到一小时,患者开始腹痛加剧,嚎叫腹中攻窜胀痛,呵,原来消失的肠鸣音活跃了起来,患者的家属要求用止痛药,我说等会再说吧,痛起来是气机动了,等气机顺畅了就会自行缓解,服药一个半小时,患者的儿子告诉我老太太打屁了,呵呵~诸位下面的我就不用说了。

    老太太在北大工作的儿子一路悲悲切切地赶回,见到老太太安然无恙,没问清楚就对几个兄长大发脾气,说母亲好好的,怎么打电话让我会来给老人送终?呵呵~当然了这不能怪他的几个兄长。

    其后我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胆囊炎、重症胆管炎、急性阑尾炎都取得过非常好的疗效,诸位要问,病人放心吗?我告诉你在缺医少药的地方,是最能给我们提供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你就有疗信心,于是乎你就会在碰到危重疑难病人时自觉的让你的中医药知识运用起来!

    中医药对于某些病的疗效是非常确切的,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甲肝大流行,我日诊3、40号,除极少数非常重的患者外,治疗甲肝我是不用一片西药的,一般地2天热退,5日内小便变清,诸位要问什么方,告诉你无妨,《金匮》茵陈蒿汤加垂盆草、覆盆草、田基黄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还有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基本上就是中药,很少会用到西医,临床疗效也非常理想,肯定有爱友也想得到我的经验,呵呵~今天不告诉你,以后说到急性肾炎的时候我会慢慢的道来!

    关于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成功案例,在众多医籍中是比比皆是,希望热爱中医的人能用心地探讨研究,以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艺!

中医不仅对于一些慢性病,而且对于一些急危重病都有着可靠的疗效,关键在于我们:

    1.要有信心,不要人云亦云,还没实践,就臆断中医只能看慢性病。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在危重疑难病辨证中能做到准确辨证,合理组方。

    3.勇于大胆实践。

 

第七讲 心衰临床辨治体会

——说说心衰临床应注意的方面

   

    下面我和大家说说我在临床上辨治心衰的体会。只简言心得。

    一、言病机,心衰系本虚标实

    心衰一证多由心病久病不愈或失治误治,迁延数年而来,少数系重病大病脏器受损而致。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多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者亦有之。大凡肺心、冠心、高心、风心、甲减等以气阳虚为多见;甲亢到致心衰者常有阴虚表现,血虚者多见于贫血性或肾衰日久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致贫血)此是大概,不可胶柱鼓瑟。

    阴虚一证多与目前使用西药利尿有关,大家可以回想临床,只要使用利尿剂数日,一般多有舌红无苔,口渴等证,此是药物所致,当记住。

    标实为水、瘀、痰、湿四字,参阅相关内科书籍,此不难理解,不再赘言。

气、阳虚为心衰最宜重要的方面,牢记,不可轻易的损阳耗气,此是关键。

    病位在肺、脾、肾、心,中医之辨证用药尤以肺、肾为要,大凡喘、肿之证,为心衰临床最突出表现,从肺肾入手!喘平肿消,从脾肺、心脾入手,补肺健脾或补益心气健脾。

    二、论治法,当护固气阳为先

   心衰之治,多从肺胀、喘、哮、水肿等入手辨治,其治疗关键,最重要处是不可损阳耗气,何也?心衰日久,未有不耗气损阳者,其临床多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肺气虚、心肺阳虚、心脾气虚,间或挟有水、瘀、痰、湿。或云有阴虚水停一证,然未见一证系纯阴虚者,试想临床心衰,有几人能无动则气促,气短不足以息.

    心、肺气虚者无时不在,不可忘之,因此固护心气宜时刻记在心间,此吾之心得!

   “久病必穷于肾”,凡肿、喘、气促气短无不与肾有关,肿多于肾阳虚气化失司有关,喘之急证多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邪凌心射肺相联,喘之缓证、气短气促亦当责之于肾气虚肾不纳气、肺不主气。

   “五脏交损,宜治其中”,中,何也,脾胃之气。心衰日久,各脏之证候均可见之,西医学中言及心衰证候最易理解,可参阅之。因此治疗当中宜时时勿忘顾护中洲,况“水肿之治,其治在脾”,“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肺气虚为临床另一大表现,然益心气、固脾气、补肾气之药无不有益肺之作用,此用药可精简之处。

    最重要处:不可在用药时轻易使用有损气阳的药物。心衰日久,气竭阳耗每多见之。此在我的前二、三讲中有失治案可参阅!前车之鉴,当重视之。

    三、述心得,当言临证易见错误

    临床上治疗心衰,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错误是极易出现的,此是我临证20余年心得,只言片语,希对各位有所帮助!

    1.错误一:肺心病,外寒里饮,不假思索使用小青龙汤

    肺心病常常由于受寒而诱发加重,多表现为外寒里饮,小青龙为正治方,然肺心数年久咳久喘之人,肺气无不耗散,不可轻用生麻黄,宜用苏花、白果代之宣肺平喘。

    2.错误二:肺心病,外寒里热,孟浪使用苦寒药

    肺心病日久常有心肾阳虚。若感受外邪,表现为外有恶寒发热,里有咳痰黄稠,口干等症,不可孟浪使用大剂苦寒,宜甘凉,勿伤已损之气阳,用药关键在于中病即止,表解予益气方中佐入桑白皮、鱼腥草等味。

    3.错误三:上热下寒证,治上而忘下

    心衰多由肺部感染而加重,临床上有咳嗽咳黄痰,发热诸证,同时有下肢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等证,此上热下寒。初学者,观肺热证急,清解肺热而忘下焦阳气虚,用药寒凉而熄已残之阳,此大忌!宜于交通阴阳方中佐入清解肺之品,吾临床喜用《金匮》温经汤加鱼腥草、野荞麦加减,佐入瓜蒌、贝母、桔梗、桑白皮等味。或以苏子降气汤加减,当辨证施治。

    4.错误四:见肿就利尿,不明津液代谢之理

    水肿在于心衰最为多见,初学者一见水肿就大剂使用利尿之品。熟不知,水肿之形成多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气虚不能转运、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有关,其中最重要处在肾,肾阳足自能化气以行水,凡为气阳虚者,以温阳化气为大法,佐入健脾宣肺之药。《景岳全书》云治水肿:“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痊愈者,愈出强勉。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真愈哉?!”《丹溪心法》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参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我在临床喜以真武汤佐入大剂黄芪、云苓。桂枝化气行水当适当用之。然亦不可忘记辨证选方。

    5.错误5:见舌红无苔即言阴虚,不敢使用温阳益气药

    此在第四讲第三点中有详论,请参阅之,我喜用全真一气汤加减。

    6.错误6:补气以党参代人参,不明药效

    治心衰,常使用需使用人参以固气,临床初学者常喜用党参代之,此为不当,党参益气而无明固脱作用,不可以价廉而取之,我在临床上发现为使用人参者疗效明显高于党参!考本草多言人参有大补元气作用,而言党参多为补益脾气,二者功效相差远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有良好的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四、心衰病案一则欣赏

    我目前虽在心内工作,但我不说我在医院治疗心衰的病例。现在我说一个用纯中药治疗的心衰急证给大家。

    某年,我返回故里,一个大山区里,村里有一50余岁者,久病乡医治疗效差,病极重,村民均言要进官木了,我回了,大医院回来的医生,于是本乡里的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出面要我给他诊治一下(他曾给患者多次诊治,一则是希望能看好病人,二则想学学我的绝招,呵呵~):

    诊患者仰靠于床,喘息不能平卧,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稀呈泡沫状,双下肢重度水肿,扪之不温,心悸有欲脱感,小便量少。查体:面色黎黑,颈静脉充盈,以耳贴胸壁可闻及两肺大量的湿性罗音,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无听诊器),腹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肋下2指,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结代,极细弱。

    详问病史,拟诊冠心病、心功能衰竭3级,快速房颤,肺部感染。呵呵~我只能说拟诊,这全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法了,没任何的西医检查,大山里的人悲哀!

遂辨证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水饮之邪凌心射肺,有心阳欲脱之象。治以温阳化饮,宣痹通阳,方用真武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方 :

    制附片20克(先煎)红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桂枝10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云苓30克生黄芪50克。3剂。

    呵呵~这方违反了十八反,为什么我要这样用,看看那位爱友能答出!

    配好药,煎好于晚上6时服下,是夜患者不断咳吐大量清稀痰涎,至晨痰积一大痰盆,视之有1000余ML,小便量大增,有近2000ML,次日,喘息咳嗽大减,查其下肢肿己减其半。3剂用完,前方去瓜蒌,加桔梗10、细辛3、五味子10、山萸肉20克,红参改10克,再进五剂,患者咳微,纳食增加,下肢水肿尽消,可略高枕而卧。时当返,遂对那医面授调方大法,后回乡谈与其及此病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转平,一年后再发心衰而亡。

    这一讲,讲的不多,都是个人临床心得,不成系统,写的平淡,看起来也平淡,但要得来确不易!我想这点滴的经验对诸位爱友临床或许会有所帮助,能于是,则我心足矣。

 

第八讲 从异病同治谈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兼谈对中医证的内涵的认识

 

    在我们的中医基本理论中对证的解释是:“证是反应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和整体联系的中医诊断概念,它是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情、病机等要素抽象的名”。好象我们各个不同的版本教材的解释都差不多。

    到底该怎么认识中医的“证”呢?

    中医学在实质上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西医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局部的角度、精确的角度,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因而导致其在治疗上的形而下学论,有细菌就抗炎,长了肿瘤就切除,有癌细胞就化疗,不同的个体在治疗上都采用同一个模式,效果不好,那你只好认命了。

    中医学不一样,中医学是在借用古代中国哲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医学理理论与模式,它是一门积极的主动追求健康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即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一种对人体内在潜力加以努力挖掘和加以提高的理论,在强调“邪去则正安”的同时,更注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治未病”为先。

    证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病理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人体自稳态的失衡,诸如阴阳偏颇、寒热不均、升降失调、开合失司,或表里不和等等。证很大一方面便指的是这种自稳态失衡的信息,

    不仅如此证还包括用药后的信息,如服桂枝汤后“戢然汗出”的症为向愈倾向的信息。《伤寒论》中还有大量药物致病变症的信息,提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

    证在另外是一方面指的是疾病转归的信息,如《外感温热篇》指出温病战汗出现“倦怠嗜卧,脉静身凉”的症状时,为正气即将来复,治疗上只要求勿扰病人,让其“以养正气来复”就行了。

    总之证是中医养生治病和认识的出发点,是中医天人之际关于健病之变的信息,是中医保持和恢复自我稳态的出发点的依据(信息)。

    中医治病强调的就是恢复自我稳态的平衡。

    证还有:

    藏象反应的信息的证

    疗效反应的信息的证

    病形反应的信息的证

    养生因素的信息的证

    致病因素的信息的证

    治疗因素的信息的证

    正气存内的信息的证

    虚实之变的信息的证

……

    其论可参阅《碥石集》第一集陆广莘之说。

    下面从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几个具体实例来简单的说说。

    一.尿糖不消,过用补中益气汤,而致口唇发肿

    两年前在门诊看过一个病人,这病人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血糖控制的很好,就是尿糖老是++,在门诊服用了近一年的中药,视其前面用方,基本上都是从阴虚燥热立论,大多苦寒,有意思的是病人服用大量苦寒药后,舌苔依旧是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予方七剂,服方毕,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时我不在,某医接手,认为效不更方,继予七剂,再诊,患者口唇肿大,我遂改予四君子汤加怀山、芡实等,服方五剂,唇肿消除,服方巩固,尿糖一直阴性,血糖也稳定。

    我们来看一诊给的证的信息:尿糖++,舌苔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

    前医一直予服苦寒药,诊断用药的依据就是舌苔黄腻。果真是热证,服用苦寒药当有效。而“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均为中气亏虚之证,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中气下陷,故小便尿糖阳性不消除。清气下陷,则浊阴上逆,故舌苔黄腻,黄为脾土之色,虚则土色外现,非为热证之象也。  

    一诊证的信息是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二诊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医不知气机升降已复,只是脾胃虚弱未复,而忘消渴阴虚燥热之病理,再升则过度,虚火随芪、升、柴而上冲,故唇肿。

三诊仍守脾胃虚弱病机,健而不升,于四君中加怀山、芡实益脾阴,则虚火自消,此复阴阳失衡之稳态也。

    每一诊都有一证,而每一证都是一个自我稳态失衡是信息,用药之法则就是恢复自我稳态,案中明升降之理最为重要,下陷之气不可升之过度也,以平为度。

    二、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不除,不明虚中有实

    再说一病例,患者男性,40余岁,8月就诊,病1月前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西药抗炎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转诊中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清涕整日不断,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一诊医辨证为中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中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麦冬等味,3剂而热除。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诊患者的证提示的信息是一个中气亏虚的发热,但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无效?这里就要明白补中益气汤系一个用于纯虚证的甘温除热的方剂,该方升之有余,而降浊的力量不足,因此对于上实中虚,痰饮内阻的高热咳嗽患者并不适宜。也就是说用补中益气汤未能很好的把握该方的升降作用,因此不能达到升清降浊的功效,这里的浊指的是痰浊在肺。

    气虚发热,邓铁涛老先生说过:“对于虚实挟杂之证,除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之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其用方不可拘泥于补中益气汤”。故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甘温补其中,陈皮半夏降浊而化痰,用麦冬、桑白皮甘寒泻其火。正合补中益气汤“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之旨,而又无补中益气汤降浊不力的弊端。

    二诊之所以有效,就是能很好把握了证的虚中挟实的信息。守古法而灵活通变其方。

    三.肾病综合征,先祛实邪,巧用补中益气汤收功

    这病号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个法官,女性,44岁。患者2001年6月10日就诊,10余日前感到倦怠乏力,1周后出现下肢轻度水肿,在湖南某省级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拟予以强的松治疗。又到湖南医科大学几所附院就诊,都要给予激素治疗。

    因害怕使用激素疗法改变体形,女人爱美呀,现在的女性就是这样,宁可病不好,也不能身材不好,哈哈~

    于是就到我们这儿求中医治疗了,这病人我接手的,当时症见下肢水肿、倦怠乏力,纳差脘痞,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弱。查:BP120/70mmHg,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血浆白蛋白29.4g/L,TG2.45mmol/L,TC7.12mmol/L,LDL-c4.32mmol/L,HDL-c1.69mmol/L。肾功能正常。辨证为湿热困脾,方用三仁汤加减:藿香10g,佩兰10g,白蔻仁4g,杏仁10g,薏仁30g,厚朴10g,法夏10g,甘草10。服方5剂,黄腻苔退,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

    该病人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看到蛋白尿加号未减,当时就哭起来,我就说,你别急,治病要一层层来,再给你开个方,蛋白尿肯定会下降,为什么,这病我有个人的心得。

    辨证为脾肾两亏,水湿内停。方用其经验方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0g、升麻3g、柴胡5g、芡实15g、山药15g、仙茅10g、仙灵脾10g、丹参20g、菟丝子15g、山楂30、甘草6g。服方15剂,查小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血浆白蛋白32g/L,TG2.43mmol/L,TC6.16mmol/L,LDL-c3.82mmol/L,HDL-c1.23mmol/L。后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悉除,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04g,血浆白蛋白35.6g/L,TG2.17mmol/L,TC4.89mmol/L,LDL-c2.64mmol/L,HDL-c1.26mmol/L。后守方巩固3个月,这病人到现在都没复发过,和我交了个朋友,呵呵~。

    我们现在来看该病人的证,第一诊给出的信息(证)就是一个湿热困脾,所以化湿清热肯定要放在第一步,为什么?“邪不祛则正不安”!

    二诊提供的信息就是湿邪已化,脾肾之亏虚证状显露的信息:呈薄白苔,纳增,脘痞消除,仍感倦怠乏力,腰酸,下肢水肿不减。查尿常规:蛋白++++。这个时候,就要根据这个信息,进行调整自我稳态了。“中气不足,溲为之变”,尿蛋白亦精微所化,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故出现在大量蛋白尿。益气补中加上芡实菟丝子收敛固涩,更用仙茅、仙脾补肾。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倘若第一诊就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药证不符,一证以实邪为主,如即补之,则犯“虚虚实实”之诫了。所以治疗上采用了先祛其实,后补其虚的手法。

    证简单的说就是某个阶段患者自稳态状态的信息,抓住了这信息,你就能驾轻就熟了。

    四、神经性膀胱,尿不自排,妙用补中益气汤建功

    这个病人首先是找我导师的,外伤后出现不能自主排尿,常常要等到膀胱胀的很大才自行的溢出点尿来。先在湖南医科大学诊治,确诊为外伤后松驰性的神经性膀胱。在那治了两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于是专家告诉患者家属,只好造瘘了!14岁的小男孩要终生带着一个尿袋过日子了,别说长大还要讨媳妇,呵呵~这要是造瘘了对小孩终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大了。于是患者的家属有朋友告诉他,别急着造瘘,先到中医院看看,说不定会有希望。

    于是就找到了我的导师,我的导师就找到我,说这病人交给你管着,你愿意不,呵呵~这样的病人一般医生都不愿意接,为什么,西医都定论了,给他判刑了,管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说不定没效,患者一个反咬说没效你收我干什么,让我白花钱!

    呵呵~仔细的问了病人的一般地情况,我就告诉病人家属,说你转过来,我们给你努力一下,希望能发生奇迹!患者家属就高兴了,后来患儿出院时,家属说你愿意接就知道你有把握,天,要是没看出效果,那说不定就要费一番口舌了!

    当时患儿症见小孩面色(白光)白,精神不振,小便不能自排(一直保留导尿),每次排尿都要手压小腹,感小腹胀满不适,气短懒言,纳差,腰酸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这症状大家一看就知道提供了一个中气亏虚,下元不足的信息,以中气虚为主,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加巴戟天、淫羊藿、桂枝温肾化气通便。

    另予温针,选穴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等。

也还该那患儿命好,真就出现了奇迹,服方五剂,患者就可自行排出少量小便,但B超显示膀胱残留尿很多。

    效不更方,服方20剂,患儿起居正常,体重增加了,每次排尿很畅,而且不费力,B超显示,排尿后残留尿液小于30ml。

    其后予以出院,门诊诊治,2个月后复查排尿后残存尿小于20ml,患者的家属是千恩万谢,说真不应该找西医院,白花了两万多。呵呵~当然了,家属不知道医生的痛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会尽力为他诊治,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患儿是外伤引起,但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使用什么化瘀的药物,为什么,四诊得来的症状就是一个中气亏虚为主的信息,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审证求因”,呵呵~很多人把审证求因中的“因”当作病因了,这种理解对于临床辨证用药是十分的不利,他会误导你合理的选方!如果作为病因理解,这患儿可能要选少腹逐瘀汤才行!这里的“因”实际上说的是病机,是自我稳态失衡的信息。这个病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是中气不足,兼有肾阳亏虚,你把这二者恢复了,自我稳态也就复旧了,阴平阳秘了,当然脏腑也就能正常的各司其职了。

    无独有偶,我在农村曾看过一个病人,搬货物上车,被车上掉下来的装稻的麻袋打伤了头部,其后一直全身出汗,口渴不止,我不是搞内分泌的,想必是损伤引起中枢什么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当时诊其脉洪大。予白虎汤3剂诸症自除了,要是审证求“因”(病因),可能通窍活血汤才是正治,呵,效果该如何,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对证的认识一定要把“证”看作人体生理功能的某个阶段状态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我们处方用药或保健等的根据。

    本来还想接着写两个案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证的含义,有事被打断,只好以后再续了。

    请诸位爱友记着中医证的重要性,那是你诊断用药的基础,这证就是人体在某个阶段反应出来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你要看好病,关键要把握好这信息。

以上四个病案,说的是异病同治的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一点体会,结合病案说了一点个人对“证”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争论。

 

第九讲 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

 

    汗有自汗、盗汗之分。经典的说法是“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此言其大概,然不可拘于此。张景岳说“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中医内科学》上共分五个证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湿热郁蒸,此多言全身汗出之常见证型。然临床汗出证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

    教科书上的不再重复,提要说说临床常见的汗证证型及治法,虽不全面,但亦有借鉴之处。

    头汗:

    常见证型为阳明郁热或湿热郁蒸,前重以承气辈加减取法,后者以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损益施药。

    少见的有肺经郁热,清肺火方中加桑叶、桑皮,桑叶剂量宜大,大则有收汗之功。

    心窝汗出:

    汗为心之液,心窝汗出常见于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生脉散加减。

    胸部汗出:

    胸为心肺之外廓。常见于肺气亏虚,宜补肺气固表止汗,补肺气方合用玉屏风散。心气阴虚者宜生脉散。

    肺主气,气郁则血瘀,血瘀者,血府逐瘀汤加减。

    偏身汗出:

    偏身汗出,或左边身汗出,或右边身汗出,常为气血不周所致,非止汗所能取效,宜十全大补汤加减。

    又有气虚血瘀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腹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而下,当明白之。

    腋汗:

    心火旺者,导赤散加减。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多属血虚,手足心冷者属气虚,于主方中加入敛汗药酸枣仁、麻黄根、碧桃干、煅牡蛎等味。

    亦有心火亢盛或脾胃郁热者,当随证用药。

    经常多脚汗者,用白矾、葛根各五钱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餐后汗出:

    餐后汗出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谷气郁蒸,蒸津外泄,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医案选读

    下面说两个汗证的治疗,第一个纯系汗证,第二个是挟杂在淋证中的汗证。

    案一脱影

    什么叫脱影,有些爱友可能不明白。脱影系盗汗之重症,言人寐中汗出,汗出浸湿床单,起则床上留一人影状。

这病人不是我看的,是我的导师看的,但系我亲见并记录下来的。一日来一30岁的男性,言寐则汗,醒起则床上留一汗湿的人影状。病已七年。同时提供了厚厚的3本病历。我的导师未看病,先看病历,湖南众多名家多为其诊治过!

     看完病历,导师凝神为其诊脉,良久,问道“阴囊潮湿吗”,答曰“潮湿”。“性欲怎么样?”,答曰“低下。”“劳则易倦吗?”答曰“易倦”。

    导师遂起笔书脉案如下:

    寝汗七年,诸法不应,阴囊潮湿,性欲低下,脉细弱,沉部尤甚。经曰“肾病,寝汗出,憎风”,从肾论治。

    脾肾双补丸加仙茅、淫羊藿、浮小麦、麻黄根。15剂。

    患者服方10剂,汗即止,15剂服完,除劳则易倦外,诸证若失。继与脾肾双补丸加减巩固,病痊。

    当时我感到很怪,如此七年之病,怎么问诊仅三又两语就完,而疗效又如此神奇。师曰:病人提供的病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各种症状描述十分全面。唯无肾虚寝汗之症状记载,而阴囊潮湿,性欲低下病人一般地是不会自己说出来的。前面的医生诸法不应,当从新的角度重新出法诊治,所以问诊虽简但并不简单。经言:“肾病,寝汗出,憎风”,汗证常法不应,当从肾入手考虑。

    案二淋证挟汗证

    某女,56岁,3个月前因长期打麻将憋尿不解后出现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后在湖南某医科大学住院治疗二个月,各种抗生素遍用,症状未能缓解,曾经膀胱镜检查未发现病变,肾脏检查正常,小便培养阴性,诊为尿道综合征,该西医院泌尿专家束手无策,建议中医治疗来我院,来院时三大常规阴性、各种生化检查未发现为阳性结果,尿培养阴性,经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八正散配合西药抗炎镇定(服安定每日夜尿10次,不服则20余次)等治疗月余症状仍无明显好转,该患者仍希望寄于中医,特请会诊。

    时症见:尿频每日多达30余次,排尿有不畅之感,精神抑郁,形体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动则短气,汗出如雨,头湿如水浸,夜寐不安,手足心热,口干每日需饮冷水2000余ml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治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丹皮10g云苓15g凤尾草15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

    二诊:小便频明显减少,夜行10余次,形体畏寒大减,已可脱衣入睡,仅背部、两腿膝以上至小腹畏冷,仍口干,喜冷饮,但每天饮水只有500ml(原为2000ml),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未减,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凤尾草15g苦参30g

    另用五倍子研末外敷神阙穴,收敛止汗。5剂。

    三诊:汗出止,唯小便频,但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小便时感较前顺畅且量量增加,轻度畏寒,不再渴饮热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丹皮10g云苓15g土茯苓20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温针: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四诊:尿频症状除,小便顺畅,仍感轻度乏力,畏冷,舌质淡,脉沉细。

命其朝服补中益气丸,暮服金匮肾气丸,遂予出院。

    这个案子我不加以解析,请爱友们自己思考治疗的思路

 

第十讲 莫把“炎症”当“热证”

——从病案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中运用的误区

 

    今天就“炎症”中药的运用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提到感染性疾病,可能大家就会想到西药的抗炎治疗,在病房工作过的同志可能知道,特别是在西医院转到中医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抗炎治疗,伴发了霉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细菌来,有细菌感染,就要抗炎,忽视了人体自我免疫功能的调节,即治疗病也致了病,呵呵!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有是证用是药,最后达到阴平阳秘,这和炎性疾病有什么关系?炎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法则是清热解毒,这话是对的,但不要忘记就中医外科来说,有消、托、补三大法之分,为什么,疾病的阶段不同,人体的气血阴阳存在着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呀,还是最强调辨证施治,尤其是要把握人体的正气,即阴阳气血的盈亏。

    下面通过几个病案来加以讨论。

    病案一、对口疽

    这是我做学生时跟随老师看的一病例,某患者,60余岁,患糖尿病多年,三月前患对口疽,也就是项后毛际处患蜂窝组织炎,经西医抗炎治疗病情未能控制,溃后,疮口不敛,有少量干燥脓性分泌物,疮口干红,疼痛难忍,舌质红,少苔,脉数。

    首诊老师要我开方,上课时老师说过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遂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服方10剂,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二诊,老师予知柏地方汤,服方7剂,疮口红活,有收敛之象,服方20余剂,疮口得平。

    这案子大家从中看出了点什么?

    按大家的想象,可能是清热解毒的力量较强,应该是五味消毒饮比知柏地黄汤效果好,可能还有人会问,就外科书上也没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对口疽的说法,呵呵,别急,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患者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西药抗炎效果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火旺。足太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患者肾经阴火沿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上冲,客于项部,损肌化腐为脓,发为对口疽。其病机属虚火。五味消毒饮是针对实火来的,故使用五味消毒饮效果不好。知柏地黄汤则是针对肾经虚火,滋阴降火,故其取得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即便是炎证,也当注重阴阳的平衡,分清虚实,有是证用是药,千万不能陷于炎证必用清热解毒的误区不能自拨。

    病案二骨髓炎

    这个案子是我做学生时跟随皖南外科名医徐少熬开门大弟子肖波医生学习时亲眼所见并记录的。一肥东县14岁小孩患右胫骨骨髓炎年余,多处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家中已经变卖了住房,最后X片显示有大量死骨,窦道也常有小块死骨排出,安徽省立医院告诉家属只能截肢了。家属不死心啊,于是打听到皖南有个名医叫徐少熬,看外科疑难杂症很有水平,于是就千里迢迢来到皖南名城芜湖,到了芜湖中医院一打听,徐早已死了,患者家属绝望了,在挂号大厅就嚎陶大哭。于是有热心告诉徐死了,他有门人在,可以找他的门人试试,于是就找到了肖波,当时我就在跟他抄方。患者已经不能不能站立,下肢肌肤发暗,窦道口流出清稀脓质,无臭味,患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已是五月天气,还穿着夹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看完病,这肖老师开出了个阳和汤,呵呵~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温阳通络散结,效果如何,服方30剂,患者气色红润,窦道口无死骨排出,变的红活起来,3月窦道口收,X片显示已无死骨,患儿后来就能慢慢的自己行走起来。后来小孩的父亲来到医院,一进大门就跪着举着一面锦旗,是一步一叩头的送到外科诊室,大家肯定不信,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老百姓纯啊!

    这个病案我不加以分析了,大家复习一下阳和汤的功效、主治,可能就能明白,可是要是在现在,可能大家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有炎症了,当然就要清热解毒,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才具有良好的的抗炎作用,可是你别忘记,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要点,盲目的跟从西医或者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可能你就会误入岐途,这病你要是用清热解毒药,效果会这样吗?我想,对中医有所认识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个明白的答案!看一下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大法,你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病案三大叶性肺炎

    这病人是2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地区看的病,这里请大家注意,中医的优势。这病人70余岁,发热恶寒,咳嗽,咳痰黄稠,咳吐不爽3天入院,当时是舌质红,苔黄,脉数。X片显示大叶性肺炎。农村里条件差,老百姓没钱,怎么办啊?用点青霉素,320万单位,静滴,每日两次。当时我们那有上级医院来指导工作的主治医生,看了我的医嘱,说你会把这病人看死,呵呵~你说,这话你听到是什么味,那时我年青,刚从学校毕业两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我才不信他的呢,一边用西药,一边开个麻杏石甘汤,呵呵~两剂体温从40℃下降到37.8℃,可是就这37.8℃的热接着三天就退不了,病人没钱就要出院,你不能看着病人死啊,我就给病人开方,当时病人口干,不思饮食,低热,咳嗽痰少难以咳出,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给病人开出个益胃散,当中并没有加任何的苦寒泄热的药物,病人带方出院,没有再用任何的抗炎药,服方3剂,第四天病人来复诊,说吃完方,食欲就来了,热也退了,精神头也来了,呵,或许你不信。《外感温热篇》说的好,热病“不耗肾液,必伤胃阴”,对啊,你实践了,你就知道了。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都知道保护胃阴的重要性,真到了临床,有几人能做到?!这病人最后就是养阴益气,病就痊愈了!总共不到50元钱,当然是那时候的钱了,呵~要是现在,一个大叶性肺炎你就用5天青霉素,还是老年病人,你敢吗?你绝对不敢这样做!

   上个月我们病房从骨伤科转来一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就是个肺胃阴虚的病人,在骨伤病房什么抗生素都用了,十几天就是无效,不思饮食,发热不退。到了内科,抗生素比骨伤用的低多了,唯一的就是给病人加了个益胃散加鱼腥草、芦根的中药方,第三天病人热退,思食,调理一周就出院了,你说这是中药的效果,还是西药的效果,可能众说不一,当然我认为中药是起了绝对的作用!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中医在热病的治疗当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不要只相信西医的抗炎治疗对炎症才有效果,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抗炎等同起来!中医只要你辨证正确,你同样会取得极为理想的效果。治疗上不要把“炎症”当作热,有人说“炎”是两个“火”加在一起的,只有清热泻火才是正治,如是,你是个庸医无疑了!

    病案四流脑

   这是我的硕导看的病,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一个15岁的小孩,患流脑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病人就是昏迷不醒,高热不退,汗出热而粘手,面部有垢一层,西医院治疗无效,有人告诉患者的家属,说找找中医吧,有人就介绍我前面说的导师,当时我跟着去,师撬开病人的口,见舌质红,满口白苔,脉细数!当时我的导师就开个方来,诸位可能会问,病人昏迷不醒怎么服药啊,呵呵~病人插有胃管啊!第二天病人醒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和病房主任都感到吃惊,为什么啊,他们告诉患者家属,没希望了,呵呵~,醒来了,当然要问,问了,这主任带着主治医师就到了我们医院找到我的导师,要求传授此方,哈哈~我的导师要我拿出方剂书来,翻到甘露消毒丹,递给来者,就此方尔!

    试问这甘露消毒丹中有几味药是清热解毒的?

    无独有偶,我们这儿的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熊继柏教授,有一次到贫困地区支边,在某县医院会诊一“乙脑”6岁患儿,6天昏不醒,诊治完毕,开出个菖蒲郁金汤,并未加任何现代研究证明能抗病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大青叶、贯众等品。开完方,老教授傻了,怎么服进去啊,还是病房的护士长出了主意。说老教授,开方是你的事,服药是我的事,鼻饲!呵呵~第二天,患儿就清醒了,当地的西医对熊老教授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老教授每谈及此事,就说,还是吸取点现代的东西,要不我的方再好,也没办法喂进去,当然了,这菖蒲郁金汤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西医各有所长,取其善者而用之!

    举这两个例子同样告诉大家,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

    不要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等同起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你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不能的!

“炎症”不等同于“热症”,希望所有爱爱医的朋友们跳出这个圈子!这一讲和以前一样,我没做深层次的中医理论讲解,希望大家通过我所说的病例能悟出点东西,能于是,我心足矣!

 

刘新祥教授医案选评(一)


    刘新祥教授,即前文中所述笔者所师者之一。不足弱冠,先师承湖南浏阳中医伤寒名家陈意范,临证数年,复入湖南国医进修学校学习,后跟随全国中医内科名家曾绍裘伺诊五年,尽得其传。治病多宗李东垣、张景岳之说,强调从脾肾入手治疗内科杂病,每每应手效验,出奇制胜。现日诊中医病号五、六十余人,用方精而简。甘于平淡,重临床而少于著述。摘其临床验案,加以评析,供诸位学习耳。

    盗汗(1)

    女性,59岁。患者长时间夜间湿衣湿被。苔薄黄,脉小弦。

    黄芪30g浮小麦30g五味10g白芍15g茯苓15g西洋参5g百合30g苏叶3g熟地10g甘草5g×7剂

    按:此案汗证,属心肾阴亏,“心在液为汗”。方以生脉散以西洋参易人参重在益心阴。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素问•评热论》云:“汗者,精气也”。《温病条辨•汗论》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吴鞠通说:“用甘凉润入肾,培养其阴精材料,以为止汗之地”。故用熟地益精。复佐入黄芪益中固表止汗。百合、苏叶日开而暮闭,引阳入阴,患者有失眠一证,病案中省去也,当细心体会。

    盗汗(2)

    女性,39岁。夜间湿衣湿被反复发作,口干,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方。   

拟当归六黄汤加减。

    黄芪30g熟地15g当归10g黄柏10g煅龙牡各15g白芍15g麦冬15g莲心5g丹参15g甘 草5g×7剂

    二诊盗汗次数减少,大便仍结。舌红,少苔,脉细。

    拟上方去莲心,黄柏,加枣皮15g五味10g×7剂

    按:此案亦属阴亏,与上案相比,有虚火上炎耳。方以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滋汗源,煅龙牡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故佐入麦冬、莲子心、丹参清心火。二诊虚火折,去黄柏,加枣皮、五味滋补肾阴,五脏之阴精皆根于肾也。

    盗汗(3)

    男,27岁。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脱影。

    黄芪30g茯苓15g西党参15g浮小麦10g麻黄根10g五味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5g甘草6g×5剂

    二诊盗汗好转

    上方加熟地30g×7剂

    三诊汗止,前方巩固。

    按:张景岳说“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医原》说:“卫气赖下焦阴中真阳,以外出中、上焦,故卫气出于下焦”.《医宗金鉴》中说:“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可见肾是通过卫气而司汗孔开合,从而实现对汗液的调节作用。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肾虚而卫表不固也。方以巴戟天、肉苁蓉温肾阳,黄芪、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中气足,卫阳生化有源,卫外自固。经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浮小麦、麻黄根、五味酸收敛汗,全方标本同治,二诊证好转,再入熟地益肾精,“汗者,精气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发表于 2010/12/14 12: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 看了这么多 感觉针灸科出身的学医特好

收藏了 慢慢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