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主题 : 经方名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谷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3 编辑

论中医革新(六)
  (五)医院教育
  医院的教育主要是中青年医生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医药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各科室要按本科室的特点订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各科主任教授,定期作学术报告或临床实践经验介绍,必要时可安排青年医生外出进修学习,也可以争取师带徒的办法,更好地培养出高级中医人才。
  其次是带好中医药大学实习学生。在学生实习中,带教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复习中医经典著作,背诵经文、方剂歌、药性赋、脉诀等,临床中要求学生写好医案及学习心得论文等。定期安排辅导课。总之,带教要严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中医人材和名医。
  中医院除完成医疗任务外,还要求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或开办中医进修班或定期作学术报告,农村优秀医生亦可到医院临床进修学习,目的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六)医院科研
  医院设立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研,研究出新方、妙方以供临床应用。要搞好医院科研,首先要设立科研办公室,要拨发科研经费,除院长亲手抓外,应由专人负责,科研的题目则由各科自报,然后由院内批准后执行。
  科研相关工作都要一一登记,科研办公室定期检查。研究比较成熟的,即可交制药厂,在临床使用中不断反馈信息,逐步完善。对完成课题良好者应予表扬,疗效特殊的,向卫生部门或药监局申请专利,进行大力推广,发展再生产。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对振兴和发扬中医事业也有着重大意义。
  中医科研除做好以上工作外,更重要的要鼓励中青年中医,通过临床实践写好中医病历医案,要将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写成总结报道,有条件的中老年中医应著书立说,也可以科室为单位集体著书,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目的。
  (七)医院图书
  图书是精神食粮,没有图书,就等于没有精神食粮。中医院的图书,一般来说如《灵枢》《素问》《伤寒金匮》《难经》《千金外治》《丹溪东垣》《朱丹注全书》《景岳薛立斋陈修园全书》《医部全采》《本草纲目》《温病条例》《时病论》等,凡历代医书都不可缺少。近代《中药方剂辞典》《医学汇海》亦要备齐。至于文学书,如《四书五经》《诗词古文》《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也备。西医书,如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书,更不可缺少。
  全国各种中医杂志,如北京、广东、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杂志都要订阅,全国的大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新华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均要订阅。
  从市县中医院的藏书来看,有关中医古典,历代医书不多,近代新出版的中医书更少,所以图书馆很少购买。奇怪的是有关西医书籍却购买者很多,因为中医都西医化,不买西医书就不能开西医处方了。因此在这中医衰退时代,首先要多购中医医书,多看中医医书,少买西医书,少看西医书,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才能振兴和发扬中医。
中医不开西药方    挂水打针少为当经典方书要熟读    培养名医才兴旺病历医案要写好    研制成药创新方  经验总结多介绍    著书论文要赶上
教学实习要求高    理法方药讲究好
疑难怪病都能看    单方草药也需要
中医应该学西医    科研实验实在妙
中医改革不容易    继承发扬两不少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4 编辑

论中医革新(七)
■ 张谷才
   四、中药的改革
  南京中医学院,原有中药系,学制四年,先后培养了不少中药人才,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中医和中药是一家,从全国中医药大学的发展来说,对中药的发展,远远不如中医。因为中医和中药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如单发展中医,不发展中药,这个人的腿就变成一长一短,不像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振兴中医就必须发展中药,所以中药应该大力改革。要改革中药,中药系应改中药学院,学制五年制,课程安排为三年理论学习,二年为临床实习。
  应设立饮片室,标本室。饮片室将各地道地药材制成饮片,对其产地、形态、制作方法都一一说明。标本室是将动植物制成的标本场所,对其产地、形态、生长、采制也要一一标明。植物园、动物园应建筑在山谷中,园内的植物、动物应该培养好,它的出处、栽培、饲养方法标样说明。图书馆是各种中医药图书陈列馆,要专人管理,保管完善,以供师生或其他中医药人员参阅。研究所对科研课题、目的要求、成果要有计划。这只是我的设想而已,仅供有识之士参考。
  (一)课程学习
  中药学院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目的要求培养出高级别中药人才。课程为中医基础诊断,方剂。中药课有中药基础、中药性能识别、炮制、制剂、西药基础制剂等。在学校开办前,根据课程的安排组织中医、中药、西药三个教研组,编好教材。五年学制的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前二年为课堂学习,通过中医基础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辨证论治以及药物配伍等内容。后三年为临床学习,主要内容为识药、采药、炮制,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中药炮制制药操作的技能。
  (二)采药、识药
  学生要学会认识中药,中药的品种很多,认识中药是学生的基本功。由于中药产地不同药物功效就有区别,如西洋参,产于美国和欧洲故称西洋参。洋参品种越壮大越好,一般的为300克/支。高丽参产于朝鲜,有人叫它东洋参。人参的品种更复杂,以吉林参为好,产于老山,为最佳品,价钱也特别贵。人工培植的人参,叫种参,为市场常用品。党参生于山西潞党,其他品种,为次品。川贝生于四川为正品,大贝产于浙,称它象贝。因此说卖药容易识药难,谈到道地药材更困难。
  要当好一名中药师就要认识中药,学会采药。我在江苏新医学院教中药课,其中要让学生上山采药,因此经常和中药教师上山采药。上山采药要不怕苦不怕累,也不要怕虫蛇,头带草帽,足穿草鞋,身背茶壶、标本夹子,手拿铁锹,跟在教师后面一边认药一边采药,晚上整理标本。通过上山采药,认识了很多中药,回校后,搞了一中药园地,让同学们认药、识药,尤其是到深山采龙胆草、七叶一枝花、徐长卿等,就不容易。因此说上山下地采药,也是学好中药的一条路径。
   (三)下乡采方
  一名高级药剂师,除能认药抓药外,还要到民间去寻单方草药。我曾下乡采访单方,先后收集到许多验方单方,如半边莲、生半夏治蛇咬伤,天南星、五倍子治蜂窝组织炎,刺苋菜、陈芥菜治肺脓疡,地榆、大黄鸡蛋油治烫伤,芫花煮鸡蛋治乳腺炎,全蝎、蜈蚣煮鸡蛋治面神经麻痹、癫痫,守宫煮鸡蛋治疗淋巴结肿痛,芫花、虎杖治骨髓炎,蒲公英、半边莲、紫花地丁治疗疔疮、疖肿内服或外敷,龙葵、蛇莓治疗肺癌,煮蟾蜍治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等等单方验方不胜枚举。在临床应用半边莲、生半夏时,用鸡蛋清调敷或内服半边莲治愈五例毒蛇咬伤;用芫花、虎杖、粳米治愈三例骨髓炎;用大黄粉、地榆粉、蛋黄油调和治疗七例带状疱疹、四例烫伤;用全蝎、蜈蚣煮鸡蛋治愈八例面神经麻痹,治好五例癫痫;用守宫煮鸡蛋治愈三例蜂窝组织炎;用童便和三七粉、童便和人参汤治疗一例血小板、大出血不止;用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配青蒿鳖甲汤治愈一例细菌性心肌炎内膜炎等,都能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果应“单方气死名医”之说。因此我们对这些单方草药可以将它整理提高,将它制成中成药,运用到临床中去。
  (四)实地炮制
     中药店的药工老龄化现象严重,现在大多数是中青药工,这些药工只会简单的称称药,不会炮制,中医用药讲究炮制,如果不炮制,用之就无效,或起反作用。如蒲黄和茜草生用能活血通经,炒成炭后就变成止血药,如龙骨、杜蛎生用安神、镇静,煅后就为收涩药,能止血涩精。如蜜炙有润肺止咳作用,所以枇杷叶、紫菀用蜜炙,如大黄生用能通便,活血化淤,熟用则通便化淤力弱,身强力壮用生大黄,身体虚弱用熟大黄。有老药工的药店,他们的炮制就搞得好,中青年药工就马虎,不会炮制。
  因此学习中药必须上炮制课。炮制中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煮、炒、炸等方法,如炒法:炒麦芽、炒山楂、炒大黄、姜炒竹茹、土炒白木、炮有山甲,煮有熟地、熟大黄,使用煅法的药不计其数。目前在炮制这一科目中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因此除学校教学生炮制中药外,还要求为中药店培养更多中药炮制人材,使中药炮制代代传下去,以便得到继承和发扬。(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4 编辑

论中医革新(八)
■ 张谷才
  (五)药厂制药
  中药学院或大学要建制药厂,是学生实习和制药的需要,厂里有管理干部和高级药剂师、制药工人等,厂房设备要齐全,学生要学会制中成药,传统的贵重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小儿回老丹、六味地黄丸、杞萄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天王补心丹、润肠丸、麻仁丸等都是内科临床常用中成药。
  成立中成药研究所研制中成药,如针对感冒、胃病、肺病、肝脏病、心脏病以及补血、补气、活络、止血、利尿通便、止泻、止汗等中成药的研究。还要研制成治疗疑难症的中成药,如肿瘤、结核等。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在研制过程中,应先研处方,通过集体讨论,然后由药厂加工制成后供临床使用。
  (六)科研成果
  中药学院或大学应该成立中药研究所,所内工作人员除行政、领导、工作人员外,重点要高级药剂师。科研的目的一般的是研究药品产地出处,栽培炮制方法和现在中成药制作方法(针剂、冲剂和胶囊制剂),在科研工作中,重点是研制新药,新药的处方是由学校硕士生、博士生科研课题处方,亦可由外校研究的处方,然后由制药厂加工制成成药,经过临床观察,总结改进提高。在科研中除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创新的中成药外,更重要的是科研制成一些疑难病的方药。如肿瘤、白血病、红斑性狼疮等新中成药。如果一个中药学院或大学能研制很多中成药就证明这个学校对中医及中药继承和发扬贡献大。
  (七)市场整治
  中药市场紊乱,药贩满天飞,上门出售中药。他们所售的中药大多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如以土枸杞代甘杞子、以水蛇代乌梢蛇、以狗骨代虎骨、以商陆替人参、以沙参冒充西洋参、以僵蚕冒充冬虫夏草。贵重药,药价成倍上升,如山萸肉、斑蟊、人参、天麻、山甲等。市场监管乏力。
  中药买卖个人拿回扣,医药市场应该加强整治。
中药学校早办成    培养高级药剂人
中医基础要学习    多排中药专课程
采药上山及下乡    药用部位细端详
制成标本陈列室    教学科研好地方
单方草药治病好    气死名医疗效高
古书单方用不完    民间单方犹不少
中药炮制过去强    现在药工少专长
青黄不接要培养    不但继承要发扬
农村药工要提高    多办药工进修校
药物生长与采制    性味功能都知道
办好药厂科研上    凡教膏丹传统方
多制成药与时进    饮片冲剂总要创
  五、谈中医的不良倾向
  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本科班学制六年,课程安排内经、伤寒、金匮100个课时,经文选读要求背熟,方歌、脉诀也要求背诵。基础学习要求很严。临床实习时间长、带教教师都是各县名中医。在实习中写医案、心得,结束时写论文小结。所以这一期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优秀生很多,后来分配到各县中医院都是院长、主任,现在都是各市名医。
  学校由学院改为大学后,学制为五年制,内经、伤寒、金匮等课时减少到三分之一,主要课变为辅助课,更谈不上要学生背条文、方歌脉诀,由于中医经典课缩减,导致学生中医理论差。加之实习时间短,带教中年老师经典不熟,要求不严,学生不背书,不写医案、心得论文,所以学生毕业后中医水平差,实践经验少,大多不大会看病。
  各中医院的中医,他们既开中药处方,又开西药处方,人们叫他们两皮中医,这些医院完全西医化,纯用中药治病者很少。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以中医院之名行西医院之实。至于农村的中医90%以上改为西医,用西药挂水打针,纯用中药的人太少了。
  导致中医衰退的原因,关键是中医人员平素不读书,不写医案,不研制中药,不用单方,不善于总结,不带徒弟,不写文章所致。因此要振兴中医,多读中医书,多去临床看病,认真写好医案、论文、研制中成药。要求老年名医要带徒弟,要帮助老年中医著书立说。这样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走上复兴发扬光大的道路。
   (一)不买书、读书
   现在有些中医,很少买书、读书,特别是经典医著,像《黄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儒门亲事》《丹溪心法》《东垣十种》《陈修园七十二种》《温病条例》《医学心悟》《医中必读》等,更谈不上什么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医部全录》《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等医学书。至于文学如《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唐诗宋词》一概不买。
  一个中医不买中医书,说明他们对中医学习没有兴趣,所以他们中医理论基础差,知识面不广。他们将来如何去为人民治病,怎样去研究中医中药,怎么去写中医病历、写文章报道、著书立说,更不能成为名医,哪里还谈继承发扬中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5 编辑

论中医革新(九)
■ 张谷才
  学习中医必须熟读经典著作,还要能背,如《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以及《汤头歌》《药性赋》《脉诀》等书,一定要熟读背诵。读书的方法要像滚雪球一样,读多少背多少,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本书读完后,要会背,背完后还要时常进行巩固背诵。读书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贪多求快,要起早带晚,就是跑路活动时也背,久而久之就会不忘。我虽然年过八十,过去熟背的书至今仍可背出。
  (二)不写好医案、论文报道
   历代中医讲究写好医案。医案内容有发病经过,治疗情况,现在症状,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用词要精炼简明,文字要通顺,书写处方用药讲究配伍严谨,君臣佐使,有条不紊,反对用药无方无法。药味要少而精,不能多多益善,乱七八糟。复诊要求记录服药后疗效,处方加减变化。如有三诊四诊,更要有头有序,不能无首无尾,漏洞百出。
  要写好一篇论文报道,作者必须有深厚的医学和文学基础,要有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写出有理论、有实践、有价值的书和文章,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让读者易懂想读,才达到著书的目的。反对有理论无实践的文章和报道,或单有实践而无理论的,更反对抄袭古文和别人文章。
  南京医学院过去常写论文报道的有肖少卿、王新华、张浩良、徐金凡等不胜枚举。现在中青少年写论文者不多,关键在他们中医基础差,博鉴群书少,加之实践不多,现在中医西医化的多,所以写不好论文报道。更可悲的是写文章报道是为了评职称,中医杂志社审稿要钱,写篇文章,找关系,送红包,所以文章报道质量不高。
  (三)不研制新药
  自古中医就有中成药,如内科有金匮肾气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六味地黄丸、虎潜丸等,外科有红升药、白降丹、九一丹、生肌散、玉红膏等,五官科有中白药、冰硼散、锡类散等等,医生家有研槽捣桶、撸钵,都是做中成药的工具。这些丸散膏丹都是临床中常用的中成药。
  现在临床很多中成药不生产,大多数因中药成品贵,有的因中药师不带徒。所以市场上中成药奇缺,即使患者病倒在有些中药店门前,你也买不到至宝丹、紫雪丹、牛黄丸、苏合香丸之类的中成药,所以中医治不好病,主要中成药缺货。奇怪的是现在生产的新药品种伪劣商品多,所以临床效果差,病家只说中医治不好病,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这些药没有经过临床运用,就制出来,靠广告卖药,哪里管他有效无效。
  我建议,国家卫生部规范中医院研制中成药,如有祖传秘方、名老中医的有效经验,应该挖掘,使之发扬光大。
  (四)不用单方草药、不识中草药
  “单方气死名医”,用一两味中药治好病的屡见不鲜。我于1966年,江苏新医学院组织一个中草药医疗队,赴江宁、铜山、陶吴、横溪等地,上山采药,下乡寻访单方验方,参加这个队,历时5个月,收集到许多验方单子,如半边莲、生半夏治蛇咬伤;天南星、五倍子治蜂窝组织炎,铁苋菜,陈芥卤治肺脓疡;地榆、大黄鸡蛋油治烫伤;芫花煮鸡蛋治乳腺炎;全蝎、蜈蚣煮鸡蛋治面神经麻痹、癫痫;守宫煮鸡蛋治淋巴肿痛;芜花、虎杖治骨髓炎;蒲公英、半边莲、紫花地丁治疗疔疮、疖肿或外敷内服;龙葵、蛇莓治疗肺癌;煮蟾蜍治肝癌、胆癌、胰腺癌等等单方验方不胜枚举。
  要当好一名好中医,要认识中药,就必须上山下乡去采药认药。我在江苏新医学院任中药课,安排学生上山采药,因此经常和中药师带学生上山采药,学生们跟在老师后面一边认一边采,晚上整理标本。通过上山采药,我认识了很多的中药。
  (五)不研究颖难杂病
  现在的中医学院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中医经典课由100课减少30-40个课,温病由50-60课时减到20-30个课时,导致古典医学基础差,加之实习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所以新毕业的中医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对一般病可以开方子,但遇到疑难病就不会治,如肝病腹水、肾脏病尿毒症、肿瘤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就治不疗。
  遇到疑难病,不是在中医学上开动脑筋想办法,却用西医的治疗方法,肾病尿毒症什么透泄方法治疗,肝病黄疸不退,就要换血,对肿瘤的治疗,手术治疗、照光治疗,对结缔组织病不论有效无效就用激素治疗,其结果疗效差还导致许多副作用。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5 编辑

论中医革新(十)
■  张谷才
      我退休回家开诊所,也遇到一些疑难病,但是我们仍用传统的中药,后研究出许多有效方,加工制成中成药,如肝癌灵治疗肝癌、肺癌,开隔饮治疗食道、贲门、胃癌,狼疮一号治疗红斑狼疮,二号治疗狼疮性肾炎等,都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说疑难病不是不治症,关键在你去不去研究,肯不肯动脑筋想办法,不研究、不肯动脑筋而用西医的方法治疗,所以现在社会上才出现“中医无用,要政府取缔中医”的说法。
      (六)不研发新药
      我在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工作时,担任金匮课,我对伤寒也有研究,除讲课外,我编写了《仲景内科学》,把《伤寒》《金匮要略》两书合并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又编一本《仲景方剂》。过去在临床喜欢用伤寒金匮方,同事说我是经方派,后来常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去会诊,看的温热病较多,但用经方治疗温热病效果不好。因此对热性病改用吴鞠通的温病方治疗。退休回家开诊所,遇到很多疑难病,以前所用方剂到临床去用疗效均不满意,因此在古方的基础上,研究出很多新方。
      如治疗肿瘤病、肝病、常见病,调补药四种中成药,合计二十六方,已向卫生部、药监局申请登记,希望卫生药政部门组织中医专家教授来我处评审,批准生产使用推广为盼。
      由此说明,一名中医在学好古方的基础上,一定要随着时代和疾病的变化,不断地创出很多的新妙方,才能治好新时代出现的新的病种,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疾病的变化。
      (七)不带徒弟
      拜师学徒是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自古就没有中医学校,只有由师带徒,才能使中医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它继承发扬光大。据传说,叶天士就拜过18个老师,所以清代有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就是带徒的典范。我们学校在60年代也兴有拜师带徒的先例,曾开老师带徒大会,邀请全省各县市有名的中医,选优秀的学生拜他们为师,如单兆伟、邵荣世拜张泽生为师,跟老前辈学习,不但学习张老的中医技术,还学习他的医德医风,现在张老已去世,但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都被他的学生继承下来了。现在省中医院单兆伟、南通的邵荣世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
      可惜这种传统的带徒方法学校没有继承下去,加之现在卫生主管部门没规定什么人可以带徒,什么样的徒可带,导致这种传统带徒的方法渐渐失传,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中医带的徒弟,拿不到执业证书。
      (八)不著书立说
      60年代前后是中医学院出书最多的年代。那时学校各地调来许多名中医,这些老师原来在家就很有名声,就著书立说,如吴考磐老师就著有《伤寒百家注解》《金匮五十家注解》,他精通《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我们称他为活字典,全国编写讲义请他当顾问。那时校长由昆狠抓编写工作,中医所有教材参考书都是教研组集体编写,经典著作先编译释,如《内经译释》《金匮译释》《伤寒译释》等。
      南京中医学院改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后,原来的中医编写组解散,老年中医教师相继退休回家,所以中医集体编写和个人著书逐渐减少。加之中医药大学的经典课由主要课变为次要课,中年教师对经典不重视,西医课程多,学生临床实践时间短,带教老师基础差,临床经验少,因此毕业出来,青年学生的中医水平一代不如一代。这几十年中医药大学的著书就更少了,这对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十分不利。
经典方歌不熟读   病历医案少记录
疑难杂病勿会治   单方草药无人饮
中医不肯带徒弟   名医很少出书目
方剂依然无创新   经验总结难收获
青年中医进修良   经典方书熟读强
老年中医要带徒   出书制药应表扬
单方草药人人用   病历医案书写常
科研实验多总结   中西结合当发扬
     六、发展中医  走向世界
      不久前,某大学一位教授提出“中医中药是伪科学”的说法,10月7日,他领衔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这一活动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中医中药一下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公众,都纷纷投身到了这场关于中医是存是废的讨论中来。10月10日,卫生部就此表明了态度,坚决反对。发言人同时指出: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但是,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6 编辑

论中医革新(十一)
■ 张谷才
  从中医目前的状况来说,省市中医院都西医化。老年中医日渐稀少,中青年中医经典理论不深、临床经验不足,尤其是市医院的中医,他们既开中药方又开西药方,在性质上已变西医。农村中医100%改行挂水打针。我说如此下去,中医不要人来消灭自己就灭亡了。因此中医必须大改革,中青年中医应很好学中医,发扬中医特点,走自己的道路,才能使中医发扬光大。现在中医在国际上很受人欢迎,如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家都在研究中医,运用中医治病,很受世界人民爱护。因此中医应该走出国门,大力培养中医人才,让他们到世界各国去办医院、办学校,使它在国外开花结果。
  日本
  中医在日本,被称作汉方医学。
  资料显示,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医在日本广泛传播,逐渐形成具有独立理论的日本式中医,即所谓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在日本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最大的一次是在17世纪以后,西洋医学进入日本,中医受到排斥。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汉方医学通过西洋医学的解释和验证,获得社会的肯定。上世纪70年代后,汉方医学的长处进一步受到日本社会公认,而后迅猛发展。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那种把中医和西医看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关系,在日本并不明显。相反,从关注健康的日本生活者的角度来看,两者各司其职,长短互补,多种汉方药都被列入社会保障药品之中,从法律地位上给予认同。
  日本政府也加大投入,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汉方医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据统计,目前日本有20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机构,全国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汉方药厂200家左右,4万多家药店经营汉方药。
  中医药渗透日常生活,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中医药材对强身健体举足轻重。
  走进街边的药店,从感冒伤风、跌打损伤到老年病、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的药品中,中医药材无所不在,在各大城市街头,也常常见到针灸和推拿影子。日常保健中,医食同源、食物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药膳、食疗颇受日本民众青睐。
  可以说,源于中医中药的医疗保健行为,已深深渗透到日本民间。与国内中医的尴尬相比日本的汉方医与西医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韩国
  中国有中医,韩国有韩医。不过,连许多韩国人自己都承认,所谓韩医,套用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有韩国特色的中医”罢了。
  20年前,韩国还没有“韩医”一说,在韩文里,“中医”和“韩医”写出来一模一样,那时的韩国医院,不论招牌上定“中医院”还是“韩医院”,都是同一回事。直到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改正方案》,其中明确原来的“中医学”,改为现在的“韩医学”,“韩医”才横空出世。
  韩医的根是中医。南北朝时期,中医药传入朝鲜半岛。到了唐代,中医药最著名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就成为朝鲜医学生的教材,他们效仿唐朝的政府管理制度,设立了医学学科。北宋时期,高丽国又刊印了《伤寒论》、《肘后方》等一大批中医药著作,使中医药学在该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当然,中医传入韩国后,也融入不少韩医元素。韩医地位在逐年提高。韩国《职业杂志》目前发表的《2010年最有前景的10种职业》调查称,“韩医”为最前景的职业和韩国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医改为“韩医”,在这个特别注重民族自尊的国家里,激起强烈的自豪感,吸引更多人振兴韩医;另一方面,韩医保健方面的巨大作用,正被广泛认同,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韩国人更重视“韩医”功效;此外,韩国医生工作相对自由、收入较高,且没有退休年龄限制。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6 编辑

论中医革新(十二)

■  张谷才
  为了维护与推动传统医学精髓,韩国人也在不断地反思、学习、推动。而韩医的一些做法,似乎走在中医的前面。
  韩医学界较重视实用,并非一味争论是否科学。在运用现代研究、实验研究等种种手段上,韩国的研究人员想要证明的,不光是韩医的科学性,而是其应用的有效性。只要在保健、保养或在疾病治疗上能得到承认,其诊所有人光顾,就足够了。
  美国
  35年前,由中国传入的一场“针灸热”席卷美国,古老东方的针灸经过许多的曲折历程,逐渐在美国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而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针刺对人体的医疗作用,对于东西方科学文化教育交流起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尽管目前美国大多数州尚未以立法形式对中医的地位加以确认,但是针灸却先行一步已在美国遍地开花,这与针灸本身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李永明指出,与中医药相比,针灸的机理相对明晰,比较容易让西方人理解。针灸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副作用比较小,对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疗效显著,这些优势为针灸被美国民众接受,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针灸在美国与其他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一开始就有很多西医参与针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例如,美国有个医学针灸学会,3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一批美国西医到中国大陆学习针灸,其足迹遍及中国各大中西医院。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为美国的针灸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一般都接受过国内中医院正规的中西医基础教育,起点比较高,比较容易和美国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针灸进入美国后,在规范化、现代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华人医师和社团的积极推动下,针灸在美国的许多州正逐步纳入美国正规医学教育的轨道。针灸用针也被纳入受美国食物与药品管理局监管的第三类医疗用品的范畴。针灸师培养和针灸器械两方面的显著改善使针灸成为一种几乎无痛的过程,尽管其疗效会因人而异,但许多美国患者都觉得针灸使他们感到很舒服。
  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美国华人医师会等团体在纽约举行一系列活动,最终确定赖斯顿当年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标志着中国大陆的现代针灸正式传入美国,并成为美国的主流针灸学派,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还向赖斯家人颁发奖状,感谢赖斯顿对于针灸进入美国以来30年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泰国
  “中医在泰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医总会卢松盛理事长对记者说。
  以前,泰国曾一度禁止使用中文,中医也就转入了地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卢松盛开始偷学中医,还报了厦门大学的函授班。“后来,我请人通过香港辗转带进几本中医书,还被警察抓了起来,经过审问,他们发现确实没有政治意图,才把我放了。”
  不过当中医,很多人就以泰医的名义用中医看病。
  直到2000年7月,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医合法化。当时,很多老中医报名参加政府考试,以获取职业资格。卫生部官员对报名的人称:你们已经有了泰医资格,还来报中医做什么,这个资格只是暂时的。尽管如此,还是有400多人报了名。来自中国北京、上海的专家,进行了临床和理论方面的考试,泰国卫生部官员监考法律和医德,一次考不过再考,前后考了4次,最后,只有218位获得中医职业资格。
  泰国如今有206位执业中医。这些人70%是长居泰国的华人,其余的是在泰国居住了3年以上的中国人。卢松盛就是第二代华人,自己开了一个规模挺大的药铺,同时给病人诊脉、开方。此外,他还办了一个中成药的制药厂。他有4个孩子,都是学西医出身,现在都在学中医。
  曼谷目前有华侨中医院和天华医院两所中医院。此外,全泰国200多家医院开办了中医门诊。由于疗效显著,泰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中医,卢松盛每天都要接待二三十位病人。华侨中医院有30多位中医大夫,其中还有从中国请来的专家。泰国卫生部还经常请中医给西医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针灸、推拿。有一次,一批医生去北部偏远的地区义诊,其中有10位中医。老百姓奔走相告,一下来了300多人排队看中医。
  泰国目前已经有两所大学开办了中医学院,实行6年本科制,第一年学习中文,第二年学习西医基础知识,第三年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毕业前要到上海的医院见习半年到一年。目前,第一批开设中医学科的西玛隆大学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中医学研究生。泰国清莱皇太后大学和云南中医学院也就培养中医人才达成协议。中医在泰国正在朝着学术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2 15:06 编辑

论中医革新(十三)
■ 张谷才
     新加坡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9日文章]题:新加坡生产中药并从中医中获利。(作者:安格斯·惠特利)
  吴晓秀(音)3年前带着自己10年从事中医临床的经验从北京移居新加坡。吴晓秀说:“病人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日本甚至俄罗斯而来。他们信任药物的品质,尽管药价有点儿贵。”她是新加坡中国城地区惟一的拥有行医执照的中医诊所。
  新加坡正在将过去出售中药的店铺从其“非法”转变为一个以拥有大学学历的医师和生产药物的工厂为主导的产业。对从业者制订了一套管理规定,因此每年中医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530亿美元。
  新加坡DBS唯高达证券控股有限公司前分析师詹姆斯·陈说,预计到2010年,对用以治疗秃顶的人类胎盘和用以治疗癫痫症的蝎子等药物的需求,每年增幅可高达20%,他说:“即便是在美国,传统中医也更加容易受到认同了。许多人认识到:‘嘿,这是一种不太可能带来任何副作用的天然产品’”。
  新加坡有1500名民间医生和草药医生,获得新加坡政府中医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执照,并接受其监管。
1953年成立的新加坡中医学院,通过参加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的项目,学生们至少要花5年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新加坡中医学院院长赵英说,今年学生的数量增至250名,五年前还不到100名。
  印度尼西亚
  [法新社雅加达11月7日电]在唐人街上一间药香扑鼻的店铺里,尤努力斯·艾拉旺从古旧的抽屉里抓出一撮干蜈蚣和一种样子古怪的昆虫,他解释说:“这是海蟑螂跟蜈蚣一起碾成粉服用,对治疗内伤很好。”
艾拉旺的小药铺证明了中医在印尼的绵延不衰。尽管进口中药含违禁化学品对中药店生存的威胁日甚一日,但是印度尼西亚的人仍有不少从事这一行业。很多希望得到廉价治疗的人们仍然是中医的忠实顾客。
  艾拉旺并不是“先生”,这是当地人对中医大夫的称呼,这位55岁的店主擅长用昆虫和草药调配治疗头疼脑热等小病。
  艾拉旺的父亲1946年在雅加达开设了这家药铺。在雅加达至今还有30多家中药铺在营业。这些药铺大都是上个世纪由中国移民开办的。
  艾拉旺有很多老主顾,其中既有华人也有当地人。这些中医支持者对昂贵的私人医院及公立医疗机构望而却步。
  74岁的斯里·鲁斯明哈吉在为患伤寒的侄孙子买中药丸时说:“这种中药更好,因为它是传统制剂。现代药物有化学成分,会有副作用。”
  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韩医已成为热门职业,美国“针灸热”已达35年,泰国中医朝向规范化发展,新加坡中医中药生意越来越好,中医在印尼绵延不衰。从以上六国中医发展情况来说,世界各国人民非常热爱中医,有的国家正在办中医门诊、中医院、中医学校。现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名医、留学生到国外去看病、开诊所、办医院、学校,推广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他们前途光明、责任重大,为 继承和发扬中医发挥他们的作用! (完)


发表于 2011/1/6 2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好人一生平安。
发表于 2013/9/25 17: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先生确实好,有一朋友几次去求药都未见张老本人,都是其子孙坐堂,此患者在求药2次后,未见好转,就建议去西医院治疗。有中医都拒绝的病人把他推向西医院吗?要对中医绝望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09: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