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21 17:44 编辑
这个患者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铅丹可以不用) 北柴胡16 黄芩6 党参6 法(姜)半夏10
生姜一小片(切) 大枣二枚(劈) 茯苓6 桂枝6 生大黄2 龙骨6,牡蛎6
原文〈伤寒论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黄帝内经》云: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对比患者儿媳的描述两胁痛,有时痛至小腹 。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比患者儿媳的描述头顶痛,怕吹风,睡觉要包着头睡。有时晕。 还有,每周恶心两次左右 都能够很快地把病位确定在肝。所以就能够把主方小柴胡汤确定下来。 确定下了主方,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在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其目的是为了兼治患者身体的其他次要临床表现。所以就有了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小柴胡加茯苓汤,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这些变化。 临阵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选方。 针对这个患者有小便有时无法自己控制,小便赤黄,烫,刺痛。胸部呼吸 时胸、背痛,右边扇子骨下最痛。 ,其中腰椎间盘凸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中的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所以我给患者使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一些经典的言病之所在的条文很重要。其次,就是先确定下主方很重要。
参考分析如下 桂本《伤寒杂病论》(蓝色为病人所述症状,红色为所用方剂)
【11.123】小便痛閟,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结合病人胁痛、恶心,此为柴胡证无疑,主方用小柴胡加茯苓汤。
再加上病人胸闷、胸痛彻背、心慌、关节疼痛、小便赤。加枳实、栝楼实、薤白、桂枝、茵陈。(桂本:【15.20】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两胁痛,有时痛至小腹。经常胸闷,心慌。小便有时无法自己控制,小便赤黄,烫,刺痛。头顶痛,怕吹风,睡觉要包着头睡。”病在少阳、少阴、太阳,柴胡桂枝汤合猪苓汤。 1、患者弯腰、走路时臀部两边“秩边”穴痛。胸口到后背一圈呼吸、活动时痛,右肋下最疼,病在少阳,宜柴胡剂。
2、视物模糊,头部怕风,病在肝经,可用桂枝剂。
3、小便赤黄,热烫刺痛,病在太阳膀胱,可用茯苓剂。
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因此,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张义火 1、腹泻当利其小便,当用猪苓汤。2、腰跨痛两肩痛背痛两胁痛,有时痛至小腹,当用柴胡桂枝汤。综合给病人处方为柴胡桂枝汤和猪苓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