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中午,天空飘着细雨,在市区新桥街偏僻一角的张玉恢诊所,刚刚忙了一上午的70岁非遗“杨继洲针灸”传人张玉恢正在思索着什么。张医生从医32年了,一手绝活在针灸推拿界也算是小有名气。此刻,他正趁着中午短暂的休息,构思着写一本书,写一本如何将杨继洲针灸推拿传承下去的书。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中医作为传统医药。近几年来,衢州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市中医院上街门诊部、各医院的中医科和街头巷尾的中医诊所,一批批老中医受到百姓的追捧,甚至还有些名中医门诊是人满为患。而透过这光鲜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一些医院的中医师出现断层、后继人缺的现象。是中医不受病人重视,还是中医医生这一行难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并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名中医担忧后继无人
在衢州,像张玉恢这样的老中医还有不少。这些老中医医技高超,在业界都有非常大的知名度,其中一些中医师退休后依然活跃在衢州中医的舞台上。10月25日上午,在市中医院上街门诊部的诊室里,记者看到一些已过退休年龄的老中医正在给病人搭脉看病,而在诊室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门诊病历放了满满一桌,前来看病的病人中,不少都是冲着这位老中医来的。
而在中医界,年轻的中医师却不多见。记者做了一番调查,市区三家医院的中医科,共有中医师20名,其中15人年龄都在40岁到60岁之间,而40岁以下的中医师只有5人。虽然只是抽样调查,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名中医的老龄化趋势,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随着一批老中医的退出,名中医可能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业内不少老中医师对此更是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后面能否有人接得上来。市人民医院的一位人士表示,该院中医科有7名医生,其中6人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且都是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都是业内的专家,但只有一名年轻医生,有三位中医师快要退休了,一旦退休,谁来顶上,这已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中医毕业生工作难找
老中医吃香,但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当年很多也是从师傅身边的“学徒”干起,但现在一个问题是,年轻的中医毕业生要想入行,却有一定的困难。
毕业已经三个多月了,学中医的孙茜找工作仍然没有着落。半年多来,孙茜一直在为工作奔波,从杭州到衢州、从大医院到小诊所,孙茜碰了一鼻子灰。
孙茜在大学期间,成绩一直在处于本专业上游。自年初在杭州找工作至今,孙茜得到最多的答复是:“不是看你在中医学院的表现如何,我们看的是经验。”“我们不需要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孙茜回到衢州找工作,多家医院告之“中医医生已经饱和了”,婉拒了她。
“本科读了5年,和西医毕业生相比,我们中医专业很多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孙茜说,同班同学的就业状况都不甚乐观,而孙茜不少学西医的同学已经进医院上班了,差一些的也去了诊所或是卫生院。
与孙茜相比,小吕算是幸运的。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的他,如今在一家医院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但小吕自嘲:“4年的中医是白学了。”他大学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没有“瓜葛”。而在他的同学中,与他有相同经历的不在少数,真正从事中医专业的少之又少。
与中医毕业生找工作难形成一定关联的是医院对中医人才需求很平淡。翻开近几年衢州公开招聘医生的岗位需求发现,与中医相关的职位招考并不多。
名中医退休谁来坐堂
老中医退出,新的中医师又一时难以为继,长此下去,谁来坐堂?
“虽然老中医越老越吃香,但这其中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位老中医表示,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金字塔式的梯队,并不是每一位年轻的中医师今后就能成为名中医,起码需要一批年轻的中医师,经过多年,甚至数十年的磨练,才可能成为名中医。“人才储备都没有,如何谈发扬光大?”
“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杨继洲针灸推拿,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到这项医术。”张玉恢却另有想法,他说写书的念头是在去年萌发的。想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总有一天会做不动,带一个徒弟只能教一个人,出一本书,可以教很多人。
大医院面临着名中医老龄化的问题,而在一些卫生院和诊所,甚至没有中医科和中医师。在石梁中心卫生院,该院院长告诉记者,他们想开设中医科,但因为没有招到有经验的中医师,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想法。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造成中医断层的原因很多,中医学习周期长,坚守难;西医疗效快,不少患者更依赖西医,导致中医这个队伍不完整。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扬,还是一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与行业内更多的坚守与努力。
记者:徐晓波
来源:衢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