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水中火

小儿恶疮痒流黄脓长期无法愈合,经方显效(麻黄升麻汤,调胃承气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0/24 11:55 编辑

经云:肺主身之皮毛,又与大肠互为表里。患儿长期大便不通以致阳明燥热伤肺。是形成恶疮的症结所在。保胃气,存津液是经方治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故用通腑泻热法以保其津液。楼上的以大黄为主的经方都可以算是正确的,我用的是调胃承气汤。另外一首方子没有人搞对。
发表于 2010/10/24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另一个方子应当是治小腿流脓的。取培土生金排脓法。应选排脓汤。
发表于 2010/10/24 1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方是猪苓汤。
盗汗-----阴虚有热
小便次数多,量少-----膀胱气化不利
睡眠不好,磨牙,不安稳------虚热扰心
而皮肤的恶疮,流脓难以愈合,除了因胃大肠经停滞的实热,影响及肺(肺主皮毛)外,还因为太阳膀胱经有热,气化之不利,故水液不从小便出,而化为脓液。
故猪苓汤利水泻热育阴。
发表于 2010/10/24 14: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排脓第一个想到的是黄芪这位药,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桂枝加黄芪汤,
发表于 2010/10/25 14: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胃承气汤解决了阳明燥热伤肺。形成恶疮的症结.但患者病发于夏.湿是发病主因,湿郁皮肤.非开表逐湿健睥渗湿不为功.宜麻黄茯苓汤合调胃承气汤.一清燥热一除肌湿.
发表于 2010/10/25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支持10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10/26 10:37 编辑

《伤寒》、《金匮》两书是医圣张仲景于汉代“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成,是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作。晋唐时期,由于政治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经济、文化也很繁荣,所以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也比较多,有时也要向这些晋唐医书寻求答案。因为它们与仲景学术一脉相承,是对经方的继承和发展,晋唐距离汉代比较近,晋唐医家的用药也应该最能接近经方。《伤寒论》中有一味药,晋唐的医家常常用其来治疗疔疮。只要把一味药想出来,就公布我所使用的处方。遗憾的是黄芪能否治疗,患儿已经无法反过来服药验证了。桂枝汤肯定不对。
发表于 2010/10/26 12: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皆凡人 于 2010/10/26 13:03 编辑

看来分析不够全面。前面只注意了大小便和自汗。而忽视了病人眼干涩、食多、眠多但不实、易哭闹等症。病人里热成脓,热入血分,肝藏血,血中蕴热,上注于目,故眼干涩。病人眠多不实爱哭闹,里热上扰故咽喉不适轻咳,微烦、默默但欲卧。
《金匮》云: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病人乃热毒和淤血博结而成脓,故用赤豆祛湿清热解毒,当归活血祛瘀。
发表于 2010/10/26 19: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义火 于 2010/10/26 19:19 编辑

不是巴豆便是牡蛎
发表于 2010/10/26 1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花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