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价格的攀升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促使中药制药企业加大对自建种植园的投资力度,布局产业链上游,以期获得产品的高附加值。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曾主宰了数千年的疾病治疗历史。然而,受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传统中医已渐趋没落,陷入发展窘境。国际中成药市场基本被日、韩、美、德等国家所垄断,而中国企业则多停留在药材出口的初级阶段,既有的中成药企业也呈现多、小、散的状态。
不过,近年来中药材价格的暴涨行情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促使中药制药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与中国制造的许多企业一样,中药制药企业也走上了谋求产品高附加值的征程。
行业整体呈现多、小、散状态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在中国拥有一批庞大、固定的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即便是在西药的不断冲击之下,中药消费依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中成药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00多亿元,而近5年我国的中药消费市场平均增速达25.29%。尤其是2009年1月-11月,中成药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8.9亿元,同比增长22.89%;同期的中药饮片加工行(601398,股吧)业也实现了430.7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57%。
受中药行业高利润、高增长等利好因素吸引,大量资金流向了中药行业,加快了中药市场发展的步伐,不过也暴露出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4110家中药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886家,生产中药饮片的1194家,而既生产化学药又生产中成药的有2030家。在这4110家企业中,67%的企业收入低于5000万,没有一家企业占有垄断性的市场地位,数千家企业中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的寥寥无几。整个中国中药企业呈现多、小、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规模小、创新不足等问题非常明显。
海外企业
垄断国际中成药市场
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海外跨国制药企业就开始加强对中药的投入力度,纷纷设立研究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国的经典古方、药方,拿回本国研究开发,然后申请专利并制造成中成药或保健品。目前世界医药20强的企业都专门设立了中草药研究中心,国际中药市场更是满天的“洋中药”飞扬,日本等外国企业学习得到的“汉方”成为当前最主流的“中药”。真正属于国内企业生产的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微乎其微,国内中成药出口量最大的同仁堂(600085,股吧)海外市场销售额也仅为1.7576亿元,在全球过千亿元的中成药市场中显得微不足道。
反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则走在了中药研发的前列。中药在日本被称为“汉方药”,全日本超过200家汉方药厂既覆盖了中药材基地,也包括了中药饮片加工厂。作为中国中药材最大的消费市场,2009年,日本80%的中药原料材料进口自中国,总额达1.05亿美元。日本的汉方药厂将这些从中国廉价购买的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再转销中国或国际市场,从中赚取高额的商品附加值。除了日本以外,韩、美、德等国家也凭借技术优势,将中国的出口药材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药,再以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基本垄断了国际中成药市场。
不过,近年来中药材价格的暴涨行情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促使中药制药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与中国制造的许多企业一样,中药制药企业也走上了谋求产品高附加值的征程。
行业整体呈现多、小、散状态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在中国拥有一批庞大、固定的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即便是在西药的不断冲击之下,中药消费依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中成药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00多亿元,而近5年我国的中药消费市场平均增速达25.29%。尤其是2009年1月-11月,中成药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8.9亿元,同比增长22.89%;同期的中药饮片加工行(601398,股吧)业也实现了430.7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57%。
受中药行业高利润、高增长等利好因素吸引,大量资金流向了中药行业,加快了中药市场发展的步伐,不过也暴露出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4110家中药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886家,生产中药饮片的1194家,而既生产化学药又生产中成药的有2030家。在这4110家企业中,67%的企业收入低于5000万,没有一家企业占有垄断性的市场地位,数千家企业中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的寥寥无几。整个中国中药企业呈现多、小、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规模小、创新不足等问题非常明显。
海外企业
垄断国际中成药市场
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海外跨国制药企业就开始加强对中药的投入力度,纷纷设立研究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国的经典古方、药方,拿回本国研究开发,然后申请专利并制造成中成药或保健品。目前世界医药20强的企业都专门设立了中草药研究中心,国际中药市场更是满天的“洋中药”飞扬,日本等外国企业学习得到的“汉方”成为当前最主流的“中药”。真正属于国内企业生产的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微乎其微,国内中成药出口量最大的同仁堂(600085,股吧)海外市场销售额也仅为1.7576亿元,在全球过千亿元的中成药市场中显得微不足道。
反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则走在了中药研发的前列。中药在日本被称为“汉方药”,全日本超过200家汉方药厂既覆盖了中药材基地,也包括了中药饮片加工厂。作为中国中药材最大的消费市场,2009年,日本80%的中药原料材料进口自中国,总额达1.05亿美元。日本的汉方药厂将这些从中国廉价购买的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再转销中国或国际市场,从中赚取高额的商品附加值。除了日本以外,韩、美、德等国家也凭借技术优势,将中国的出口药材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药,再以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基本垄断了国际中成药市场。
药材价格暴涨
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中药材价格进入下行阶段。紧随2008年的行情,在2009年初期中药材价格仍处于低迷状态。随后甲型H1N1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使得具备清热解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药材价格开始反弹并不断被推高。以板蓝根、金银花这两种预防治疗感冒的传统中药材价格为例,在2009年1月这两种药材的价格分别为3.7元/千克和72元/千克,到当年底价格已经涨到25元/千克和370元/千克,年内涨幅达到惊人的四五倍(表1),而天南星、薄荷、三七和冬花等中药材在2009年的价格涨幅均超过了2倍。许多中药材价格更是在2009年轻松超越历史最高价。以桔梗为例,其在2009年以前的历史最高价为20元/千克,而在2009年迅速攀升至50元/千克(表2)。而2010年的西南大旱在让中药材供给减少的同时,炒作资金纷涌入市,更是抬高了中药材的价格走势。
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挤压了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下游药厂的日子尤为艰难。康缘药业(600557,股吧)在2009年的年报中透露,由于金银花、三七等原辅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相对前三季度上升了2.22%。属于医药行业的东阿阿胶(000423,股吧)由于原料价格日益上涨,迫使公司在2010年累计上调产品出厂价高达38%,以此部分转移原料价格上涨对公司的压力。
而与此同时,“新医改”的推出使得中医、中药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2009年9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开始实施,中成药的比重占到了46%,中药饮片也首次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有关报告指出,未来20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形成4000亿元的中医药产业。承受着中药材暴涨压力的众多中药制药企业,在政策示好之下,选择了自建中药材基地作为企业的未来出路。
自行开辟种植基地
进入2010年以来,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药制造生产企业白云山和黄中药动作频频。先是在3月投资5亿元,在云南建立白云山复方丹参片三七原料万亩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紧接着于4月23日宣布将在大庆打造5万亩板蓝根GAP基地,通过“科技+农户+企业”的运作模式,鼓励扩大种植规模。预计该基地建成后,年产量可达1万吨,使其成为国内最大的板蓝根生产企业。同时,国内首家中药抗病毒研究中心也在当天正式成立,以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全球性病毒性传染病为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技术研发具有显著药效的现代化中药。
在“中药复兴”的刺激下,更多企业加大了对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投入。2009年7月,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集团谋求与甘肃中医药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开发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2010年3月,中国医药(600056,股吧)集团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医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最终打造现代化物流中心和医药分销网络、特色中医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奇正藏药(002287,股吧)也于近日提出拟投资1.8亿元,在甘肃、陕西建设无公害特色饮片生产基地,把中药饮片及其深加工产业发展作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构建资源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
中药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性产业,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量直接关乎企业规模和产品质量。药厂大肆搭建种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方式克服了以前的小农经营形式,有利于实现规模种植,并加大种植科技含量,提高中药材的种植产量和质量,并解决企业自身对中药材的需求。同时,种植园的开辟也有利于制药企业免受药材价格波动挤压利润空间之苦,最终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不过,对于努力获取高附加值的中药企业而言,往上游走,摆脱原材料价格的被动影响仅仅是第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在药品研发上推陈出新,是与海外中药企业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比拼的另一个重要砝码。
来源:新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