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血证的著名四川专著——《失血大法》
血证,即包括吐血、咯血、便血、衄血、尿血、汗血等在内的血分病变及出血性疾病。虽然,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关于血证的论述,其后的历代医家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亦均有不少的发明和阐论,然而,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治疗方药,尤其是缺乏关于血证的系统专著。直至清末,两位杰出的四川医家杨凤庭和唐宗海才集前贤之所得,遵循《内经》、《伤寒论》的理论原则,对血证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并结合他们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了《失血大法》和《血证论》两部著名的血证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这两部专著,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在理论上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发明与发挥,建立了一套关于血证论治的完整理论和治法方药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基础,至今仍指导着临床研究和治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杨西山及其《失血大法》
杨凤庭,字瑞虞,号西山(1736-1795年),四川省新都县人。杨氏系县中名士,人称“西山先生”,自幼天赋聪颖,凡书读一遍即能朗朗成诵,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举凡天文、地理、农圃、医药之书,无不研读。杨氏虽知晓百科,然尤精于医道,故常为人诊治,且每每应手取效。由于当时他所遇的血证甚多,故对之深入研究,颇有心得与见地,遂撰成《失血大法》一书。当时的医界治疗血证率以滋肾阴降心火为不二法门,但收效常不理想。杨氏则认为血证的病因病机是“由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则阴虚生火,脾不统血则阳虚生痰,此火与痰本从虚生,而不可独治火清痰也”(《失血大法》卷一),进而提出了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和血证病位重在肝脾的新见解。在治法上,杨氏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他说:“余之治法,凡失血初起,先责重在肝脾。盖脾阴虚而肝火易生,木胜而脾气受克。气上脉急,阴虚生热,宜以甘缓之,以酸苦收之、降之。先用甲己化土汤……缓肝之急,补土之虚。”(《失血大法》卷二)杨氏的此种认识与治法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肝阴虚则木火旺,脾阳不足则土更不能荣木,从而相火翕然而起,气机随之逆乱,引动不能归藏肝脏之血液沸动而不循脉道,遂演变为诸般出血证。用甲己化工汤养肝阴,敛肝火,培脾土,确为对证有效之方。然而,引起出血的原因,不仅仅是相火不宁,尚有心火上炎、龙火上腾、胃气上逆、中气下陷等等多种病因病机,因而虽然杨氏之法为治疗血证另辟了一条治疗途径,但仍不能弃以上诸法而不用。
此外,杨氏生平尚撰有其它医药著作,如《女科枢》、《分门辨证》、《脾胃总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