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53|回复: 0

洪广祥教授治肺系疾病探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1 15: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广祥,男,1938年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婺源县人。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生导师,首批确定的500名著名中医药专家之一。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西省新药品评审委员,《江西中医药》主编,《中医杂志》特约编辑,美国传统医药学院、法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问。199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承担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主著或参与编写出版9部专著;在国际国内发表颇有影响的论文60余篇,多年来潜心研究肺系疾病颇有建树,并有其独到见地,率先倡导“痰瘀伏肺为哮病反复发作夙根”和“肺阳(不用)虚弱为咳喘发病的内因”、“治肺不远温”等学术观点。研制成功国家级三类新药“定喘宁”片,已应用于临床。其系列产品“咳喘固本冲剂”、“复方参蛤片”、“寒咳宁”、“蛭散胶囊”等临床疗效肯定,畅销海内外,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洪广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其学术观点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并善于撷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尤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临床风格。
  1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首次发作多因外邪犯肺,气道不利所致。肺主气而朝百脉,有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助心行血的功能。洪教授认为,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痹阻,宣降失常,必然会影响肺的布津行血,而使津停成痰,血滞为瘀,痰阻血瘀,相互为患。就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瘀同源,痰是瘀的基础,痰可酿瘀,瘀亦能变生痰水,故痰夹瘀血,结成窠臼,伏于肺窍,遂成哮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引起哮喘发作。洪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和科研经验,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的新观点。并将这一学术观点贯穿于整个肺系疾病之中。
  痰瘀交阻,气道痉挛,肺气壅塞是哮病发作的主要机理,“气壅”是哮病发作期标中之本也。如何使气壅解除,是迅速控制症状、缓解病情之关键,洪教授抓住这一标中之本,根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痰易消”,“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气行血亦活”的古训,提出了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新思路是“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并在《内经》“肺若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理论的启示下,选择以“苦降”为作用特点的,以疏利气机为目标的药物作为组方基础,在古方平气散基础上大胆创新,制成平喘新方“蠲哮汤”。平气散方出自《卫生宝鉴》卷十二,由青皮、鸡心槟榔、大黄、陈皮、牵牛子诸药组成。洪教授在此基础上经近20年的反复比较筛选,去原方中苦寒有毒的牵牛子,加葶苈子、卫矛、牡荆子、生姜制成“蠲哮汤”一方。方中葶苈子辛苦寒,泻肺气以除壅塞;青皮苦辛温调肝气,达肺气,使气机升降正常;陈皮辛苦温调脾气,以杜生痰之源;槟榔苦辛温性沉重,下痰气;伍苦寒之大黄,利腑气,腑气通则肺气自降;卫矛具有抗过敏作用,与逐瘀除壅之大黄相配,更能增强行瘀之利;哮喘之作,多为外感诱发,伍生姜既可外散表寒,又可内散水饮,且能防葶苈子、大黄苦寒伤胃之弊。本方以疏利气机为其大法,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为其主要功效。临床使用时,多为全方使用,如他症明显,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属寒痰者可加干姜、细辛;兼表寒者加生麻黄、紫苏叶;肺气虚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顽痰胶结,常选加海蛤壳、礞石、皂荚;瘀重者,加水蛭或土鳖虫;痰郁化热,加黄芩、鱼腥草、石膏等。
  2 肺阳虚弱为咳喘发病的内因
  通览历代医学著作,很少有关于“肺阳”的论述,遍搜《中国医学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有肺气、肺阴诸条,查无肺阳之踪。洪教授认为此乃古人以“肺者气之本”而主一身之气,故论肺气者多,“阳化气”,气属阳,所以历代医家就以“肺气”取代了“肺阳”之称。但是两者从根本上应该是有区别的。“气属于阳”,只是哲学范畴的归类,说明在一定前提下,气与阳接近或有联系,但不能说肺气就等于肺阳,因为它们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洪教授依据“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的阴阳对立统一的理论,以及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慢性咳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冷怯寒、面色?白、自汗、鼻流青涕、鼻头清冷、咳痰色白、质稀如泡沫状、甚或紫绀、颜面浮肿等现象,认为肺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肺脏功能和动力。肺居上焦,《内经》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即指人体精微之气是通过肺阳的宣发,充养全身,温煦肌腠,润泽皮毛,发挥卫外防御机能。“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卫气者,所以温分内,充皮肤,肥腠理,可开阖者也。”从卫气的生成和功用可知,卫气通于肺,肺主卫阳,因此,卫阳的部分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当为肺阳所属,只有肺阳调达,卫外才有权,肺阳不足,卫表就不固。
  如前所述,痰瘀伏肺为慢性咳喘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痰瘀为阴邪,易伤阳气,初则表现肺为痰困,肺阳郁闭不用,卫外无权,日久可伤及肺阳,致使卫阳不足。肺阳郁闭或肺阳虚弱,卫阳不固,机体防御外邪和调节自然环境变化(气候、生态)能力低下,极易感受外邪,如风寒及某些过敏因素,致使屡屡新感引动内饮,而咳喘诸症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病人常需在持续服药中度过敏感季节。洪教授根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明确指出了肺阳(不用)虚弱为慢性咳喘病反复发作的内因,认为咳喘病患者,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迁延期,肺阳不足,卫表不固,始终占重要地位,并在继承仲景桂枝汤的基础上,自创温阳护卫汤(生黄芪、熟附子、桂枝、白芍、生姜、红枣、炙甘草、路路通、防风、卫矛)以温阳护卫,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减少反复感冒,从而达到治疗、预防慢性咳喘病反复发作的目的。
  3 治肺不远温
  咳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病证,多见于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癌等疾病。洪教授认为其病机虽繁,症候虽多,但其病位不离肺,病因不远寒,病理不离痰瘀,治疗应谨守“治肺不远温。”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通于天气,所以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系。肺为娇脏,既畏寒,又畏热,而尤畏寒邪。所以《内经》有:“形寒饮冷则伤肺。”张景岳亦明确指出:“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验之临床,咳喘之病因风寒首发或诱发者亦为最多。
  痰瘀伏肺为慢性咳喘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的产生,初起为肺阳虚弱,卫表不固,外邪反复侵扰,肺气壅滞不畅,津液不能气化而成。随着病程的迁延,病位的加深,渐至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发,水液停积,聚而成饮,饮凝成痰;又痰为阴邪,易伤阳气;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同性,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洪教授在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指导下,认为咳喘之疾当以温散、温化、温补、温通等治本之法为主,因而提出了“治肺不远温”的学术观点。其具体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风寒闭肺,郁而化热,以温化为本 外感咳喘以风寒诱发者最多,慢性咳喘疾患亦多因感寒而发,治疗当以麻黄、生姜、法半夏、细辛等辛温之品宣散肺寒。倘若见口渴,痰由稀变稠,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者,此为寒痰郁久化热之象,治疗仍应谨守辛温宣散,稍佐清化热痰之品,故只须在宣散肺寒方的基础上配以生石膏、黄芩、鱼腥草等即可。
  3.2 阳虚痰瘀化热者,以温补阳气,涤痰祛瘀为主 阳气虚弱,痰瘀伏肺为慢性咳喘病的病理基础,临床可见咳嗽痰白清稀量多,或痰白粘稠,或白粘稠痰与黄脓痰并见,此时切不可因痰多考虑为“炎症”而肆用寒凉之品,更不可将黄脓痰误认为是痰热伏肺,纯用清化痰热的寒凉之品,而应立足于阳虚为其根本,痰热为其标,治疗仍应坚持以“温”为主的原则,酌情施用“清化”药物。
  3.3 时热证寒者,治寒不远温 所谓“时热证寒者”,是指慢性咳喘患者夏季受寒而发病。此时气候虽属高温酷暑,治疗仍应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凡是肺阳虚衰咳喘痰白者,虽病发于夏者,还须坚持“治肺不远温”的法则施以温散方药
转自:http://zyk.qe.cn/2007/200710/114637.shtml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10/6/21 16: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